《三伏》玩后感及文字类恐游个人漫谈(含剧透)
印象里第一次听说“文字类恐游”这几个字眼,应该是几年前的一款校园题材恐怖游戏。在一睹游戏真容之前,我内心总不屑——只会让玩家做选择题的游戏怎么可能有人喜欢玩?难道这种东西还有强弱优劣之分?但直到我进入了游戏,进入了这个设定为民国五零、六零的戒严年代作为原型的架空世界,进入了一个偏远山区的高中校园中一对学生的故事之中,一股独特的色调以及一种老年代的沧桑感,还有黑白电影之中苍白人脸特有的冰冷感,不知不觉中还是感到了毛骨悚然。从那一刻起,取代内心不屑的是无尽的敬意。
月光蟑螂的文字类恐游我是从初二开始听说并了解,这一切还要归功于B站的Gluneko,他的游戏直播我从小学就喜欢看。还记得那是他直播《烟火》的一次,无论是情节的发展,转场的处理抑或是伏笔的设置都将我个人的认知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剧情很棒,也很刀(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up的配音)。前段时间,偶然看到拾英工作室发布《三伏》demo,便决心正式版发布后买来一玩,要的就是三四十度热的吐舌头的时候,给你体验一下透心凉的感觉。

一周前买来游戏,从开玩到通关差不多是从下午两点到晚上八点左右(主要这种亦真亦假的叙事线索或者说风格我还是不太适应,起初难以接受幻象玩两下就梳理线索绞尽脑汁的去想使得主线推进的很慢。)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 三伏 》的玩后感,那一定是:我害怕鬼,鬼却未伤我分毫,我不害怕人,人却让我遍体鳞伤。
游戏设定在千禧年虚构的山城市,根据出现的缆车、大府可乐等元素,八成取材于重庆,以特异功能儿童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藏在黑暗处的犯罪故事。登入游戏,熟悉的 “讲科学,破迷信“,熟悉的氛围塑造与美术表现,熟悉的中式恐怖感扑面而来。游戏共九章,相比拾英工作室上一作《烟火》的那种穿插着纸人、花圈等元素的中式恐怖风格,《三伏》没有延续而是将视角转向了20世纪末的中国城镇,展开了一个悬疑故事。怀旧城镇的环境也使得游戏的惊悚感没有《烟火》那么强烈,自然可以吸引更多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玩家。

相比《烟火》,三伏的转场方式及画面表现形式明显有了很大的提升,玩法上,基于WASD+F的控制键下玩家不再只掌握一个角色的移动,而是控制邱芜和徐道长两个人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周围环境和人物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最终联合推导出正确的答案,玩法上的创新必然使得可玩性大大增加。前半段男女主主要是处在1995年和2000年两条时间线上,转场则是利用电视机,失物招领处,鱼缸等双线交叉物品转换。另外,《 三伏 》的运镜十分优秀,让我有种看电影的感觉。事实上,通过利用灯光的明暗、舞台的布局、屏幕的转场等等手法,制作组让玩家就好像置身于一部细腻且独具匠心的互动电影中。游戏的细节也值得推敲,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文艺晚会那一场中苏秘书的对话框颜色随着立场的临时转变而从和唐雨一样的绿色变成了和王总一样的橙色,当时有幸注意到这点真的感到啧啧称奇。整篇游戏主色调为墨绿,初次登录给人清新惬意的感受,随着游戏情节的推进,三眼神童的传闻,诡异的桃色秘事光碟等富含灵异、宗教色彩的元素又给游戏氛围披上了诡异悬疑的色彩。游戏第一处高能应该是第一章末尾的裂墙了,随着两个年代的故事交织在一起,面前藏着佛陀姿态st的墙壁徐徐展开,此时游戏名《三伏》出现在玩家眼前,让当时的我感到十分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三伏》这款游戏的解密。谜题的难度相较于《烟火》大幅降低,进一步去除了游玩门槛,没有任何数学题或复杂的逻辑应用,就算不知所谓,玩家也可以通过反复试错过关。且谜题的设置目的除了解密还增加了推动情节发展,不难发现《三伏》的谜题都是在推动故事线。比方说正常游戏最复杂的谜题应该是在莲花饭店的剪胶卷了,除了排列组合的谜题外,解密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唐家兄妹的情节发展,及王总计划推出神童饮料的铺垫。谜题的设置《三伏》是不小的进步。

说到本游戏我最喜欢的角色,自然是女主邱芜了。说起来与她“相识”只不过半天,却依然为她的故事所感动,本游戏对我来说最大的刀子也是她的死亡。坦言道一个她的故事描述起来也不算复杂:一个警校毕业的女生,由于家庭的原因而无缘警察梦,虽然只是在火锅店当服务员却仍心怀正义,甚至方圆五十米的治安都变好了。在沈局的邀请下加入调查信号劫持事件,最后殉职。如果说没切身玩过游戏单看这三段文字,我想我大概会唏嘘,但不会难过到落泪。可最后一章她的"Made In Chinakou"的警徽挂坠以及那句“我穿在心里了”还是让我鼻子一酸,掉下来眼泪。我玩到杨伯鸿推下邱芜时人直接傻了,后来回到徐道长视角发现邱芜的幻象意识到她真的死了当时踌躇了好久,明知结局但不想玩下去经历刀子。。。邱芜不是警察,也不是调查员,甚至连公职人员都不是,她的死不算牺牲不算殉职,大概只是这场案件中的一个受害者,除了徐道长,沈局和小芸,也不会有第四个人知道她的付出......想到这,这名养了只黑猫的女孩更让人意难平。。。这里不去讨论邱芜的死究竟应不应该,毕竟两种观点都说得通。






也许是有了老大哥《烟火》的打样,《三伏》的评价褒贬不一。不可否认它确实存在结局高开低走,后期剧情仓促很多伏笔没有回收好等瑕疵,但作为我真正玩的第一款文字类恐游,它在我心中的分数足以达到满分。也期待月光蟑螂 拾英工作室的下一部作品。我永远不会忘记,在高二这年暑假,文字类恐游带给我的惊艳,《三伏》带给我的无穷余味。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