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四气”和“八性”,你知道是什么吗?中药四性(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
中药的“四气”和“八性”,你知道是什么吗?中药四性(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有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是说明中药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四气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药性之气源于《素问》,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温之、热者寒之”,“治以寒凉”,“治以温热”。而《神农百草经》中记载:“药有酸咸甘苦辛,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是有关药性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其“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则是指出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用药的原则。 四性中的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则是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所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故中药四性的实质可以看做寒(凉)、热(温)两性。 一般而言,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的药物,药性属寒性或凉性。如病人表现为恶热喜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数等,数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石膏、知母、栀子等药性是寒凉的。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即具有袪寒、温里、助阳等功效的药物,药性属热性或温性。如病人表现为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肢冷蜷卧、舌淡苔白、脉迟或紧等,属寒证。用附子、干姜、肉桂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附子、干姜、肉桂等药性是温热的。 换言之,中药的药性与疾病的性质是相对的,即遵循“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此外,还有一些中药药性较为平和,寒热偏性不明显,这部分药物称为平性药,但实际上其性平时相对的,在药性上仍有偏温或偏凉的不同,仍未超出四性范围。 古人凡物可以治病者皆谓之药。古人以草、木、虫、石、谷为五药;至于菜、介、禽、獸、入之入药者,其类较少,但仍须以八法来区别。 何谓八法?即药体、药色、药气、药味与药形、药性、药能、药力。前四者天然之质,后四者由推测而得。 凡动、植物、矿物等各物能具此八者方足为药。 验其体、观其色、嗅其味,而后推其形、察其性、原其能、定其力,则厚、薄、清、浊、缓、急、躁、静、平和、酷、锐之性,及走经、主治之义乃可全面。 1药体 体质不同,功用便异。 如苗主升;根主降;头身主补;茎主通利;枝达四肢;叶多主散;花属阴;子主降又能生;仁主补又能润利;蒂主宣;皮主表散;肉主补;汁主润利; 中空者,主宣兼通利;内实者,主攻里走下;大者性缓;小者性猛且锐;通者兼能行气;湿者润燥;滑利者滑下利窍。 2药色 青色入肝胆;赤色入心与小肠;黄色入脾胃;白色入肺与大肠;黑色入肾与膀胱。 3药气 药气有体气与性气之別。 体气:羶气入肝;臊气入心;香气入脾,香能疏散,且醒脾阴;腥气入肺;臭气入肾。 性气:如厚、薄、缓、急、躁、静、猛、烈、酷、锐等。 4药味 酸味,入肝走筋膜,主收敛;苦味,入心走血脉,主通泻,能燥湿,能直降,能解毒;甘味,入脾走肌肉,能和缓,能补能润;辛味,入肺走皮毛,能疏散,能祛风,利窍燥湿;咸味,入肾走骨髓,能软坚,能凝结,能下沉;淡味,入胃,主下渗。 以上甘、辛属阳。甘、淡之中有寒性者属阴,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酸、苦、咸属阴,出下窍,走五脏,行六腑。 而一味药之中,又有如升、降、浮、沉、定、守、走、破之类特性。 5药形 辨其形状、实质,如枸杞、抽葫芦、连翘等,取其象形。 6药性 寒、热、温、凉、清、浊、湿、燥。 寒主沉,热主浮,温主补,凉主清,湿主润,燥主化湿。 清浊有以下之分: 清中清品,可清肺气,有助天真,如沙参、石斛、白菊、贝母;清中浊品,可健脾阴,荣华肤腠,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浊中浊品,可滋肝肾强筋骨,如熟地、首乌、山萸、枸杞;浊中清品,可补心血,宁养神志,如丹参、枣仁、柏仁、麦冬。 辛、甘可发散,酸、苦可涌泄,清可渗湿,咸可沉下,生者多升,熟者多降。 7药能 升、降、浮、沉、补、走、破之类,皆属药能。 8药力 药力即补可去弱,泻可去闭,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腻,涩可去脱,燥可去湿,寒可去热,热可去寒,雄可走散,锐可下行,和可安中,缓可制急,平可制养,静可制动,皆药力之作也。 《神农本草经》记载药品365种,分上品125种为君药,中品120种为臣药,下品120种为佐药。 上品多无毒主祛病、轻身、益气;中品或有毒或无毒,主流通经脉,祛邪;下品有毒或大毒,主破坚积除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