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万元仅抽到劣质手链,圈钱盲盒连未成年人也不放过
双十一盲盒刚到,不少商家又推出双十二福利,跨年盲盒抽奖!而此前,有消费者在双十一盲盒蛊惑下,两千元想抽苹果13,但打开竟是扑克牌;加之之前网友吐槽盲盒:一万元买肯德基,小学生2000元买中性笔,有人3万元抽到劣质手链......曾被诟病的盲盒不仅在割成人韭菜,甚至触及到了青少年群体中,让未成年禁止条款成为摆设。
网友1800元买盲盒,以为是苹果13,到手是扑克牌
有网友爆料:双十一买的盲盒双十二到货。其1800元买盲盒,想体验拆盲盒的快乐,商家推出的盲盒中最高奖是iPhone 13,网友预想中会收到一大包盲盒,由于他抽中了iPhone 13,所以抽中的买家为提高中奖率,只发一个盲盒。

网友打开快递包装,居然真看到了一个iPhone 13包装盒。打开苹果手机包装盒后,里面居然是两副扑克牌。两千块钱买两副扑克牌,网友傻眼。

“9.9元搏一搏,开盒必中苹果”…… 从满天飞的营销话术中不难发现,高价值且又迎合年轻人喜好的奖品盲盒,让不少网友欲罢不能。而商家操纵撩拨的正是网友沉迷上瘾的心。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在各大平台的分享中,不少网友晒出自己抽盲盒的花费,多数人为当初的冲动后悔不迭。

网友:盲盒,你是闭着眼买的,但商家是睁大眼放的
“iPhone14 都预定好了,这里不用拼单,不用砍价,都是官方正品好物,新人上线就送超值福利 ”现在,不少商家正在推双十二福利,跨年盲盒抽奖 ……在某平台双十二盲盒促销视频里,一边是极具诱惑力的宣传语,一边是拆快递后露出的崭新iPhone画面,带给人的暗示就是:来抽盲盒,中奖率极高,下一个iPhone14,就是你的。

但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搜索开盲盒却出现不少斥之为“骗子”的不满声音。
有网友称,自己花了3万元,抽到20条卖不出去的手链。还有网友称:平台声称能开出上万元的商品,结果打开一看只是个几块钱的挖耳勺;有的开到上千元的戒指,结果到货的却是一个“钉子”。

“你是闭着眼睛买的,但商家是睁大眼睛放的。”对此,来自网友的“神评论”,受到很多人的认同。还有网友坦言:“购买盲盒的过程和买彩票有着相似的心理体验”。盲盒的营销也出现了“赌博”的影子。截至 12 月 2 日,黑猫投诉上有 3 万多条关于盲盒的投诉。
价值69元盲盒,你可能要花费3万多元才抽中
据了解:盲盒是舶来品,源于美国,兴起于日本的福袋文化。距今大约100多年前,每当到了一年末尾,日本的各大百货公司就会将各种不公开商品装入福袋进行统一售卖,虽然目的往往是为了清理库存或刺激消费,但未知商品带来的新奇体验,以及福袋内商品的物超所值,都使得这种销售形式很快开始在日本风靡。
但在国内,本应属于潮玩的盲盒,逐渐沦为一些商家套牢消费者的工具,信息不透明、饥饿营销等问题频出。
据媒体报道,宁波市场监管局近日对一家企业涉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立案调查。从已明示抽中概率的盲盒商品来看,大部分隐藏款或限量款抽中概率集中在1/96和1/144。不少盲盒会出更加稀有的超级隐藏款,抽中概率低至1/500;按照该款盲盒69元的单件价格,消费者可能要花费3万多元才能抽中。
触角伸向青少年,小学生花2000元买480支中性笔
根据艾媒咨询调研分析报告显示,盲盒的核心受众主要为身处一线城市的18-24岁年轻职场女性。但最近,盲盒却将触角伸向了青少年群体。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一名小学生为了抽到某文具盲盒的隐藏款,连续买了20套,共计480支中性笔,花费超过2000元。
今年年初,泡泡玛特接连登上两个微博热搜,前一热搜“肯德基Dimoo”的主角为肯德基中国在35周年之际与泡泡玛特联合推出的7款Dimoo系列手办,这套带有鲜明肯德基元素的限定手办产品随售价99元的肯德基套餐一同送出。为获得“Dimoo”,有人买下一冰箱的肯德基套餐,更有人晒出其购买106份套餐,花费超1万元。购买者中,有不少青少年。
盲盒对未成年人诱惑更深,未成年禁止条款形同虚设
利用限量款盲盒销售手段,诱导并纵容消费者不理性超量购买套餐,有悖公序良俗和法律精神。面对盲盒带来的隐忧:专家认为,盲盒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更深。为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非理性重复购买;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让很多青少年深陷其中。未成年人作为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本不适宜参与抽盲盒活动。
今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局公开征求《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通过销售现场咨询或者网络身份识别等方式,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但未成年禁止条款并未引起商家重视。

对此,律师认为:万物皆可盲盒,但不是什么都可一盲了之。盲盒经济不应也不能是一门盲目的生意。在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的边缘疯狂试探。盲盒机制并不必然违法,但“概率”营销方式可能助长投机心理,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负面影响很大。经营者不应利用人性弱点,诱导盲目消费。如果说消费者花钱买寂寞尚且算是愿赌服输,那么商家诱导消费、虚标价格、产品造假做法就已涉嫌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