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知同道合教育分享||迪士尼魔改《西游记》,被骂惨了?

2023-06-27 17:41 作者:知同道合教育  | 我要投稿

继《小美人鱼》创下迪士尼“真人改编动画”系列国内票房垫底惨剧后,《西游ABC》又被网友斥为“最烂最尬的西游题材剧”。


明明是顶级卡司,怎么能那么雷人?





迪士尼拍西游记扑街了?


有一说一,改编中国第一IP,迪士尼在选角上还是很用心的。


主创团队是华裔全明星阵容。


7个导演,6个都是华裔。



但你就是怎么看怎么奇怪。


杨紫琼饰演的观音菩萨,脚踏祥云从天而降。


但仔细一看,踩的却是一双增高老北京布鞋。



玉皇大帝当众出轨表白小姨子。



孙悟空不仅没有大闹蟠桃会,反而直接获得官方认证,当上了有编制的齐天大圣。



甚至济公还混进了西游世界,只是因为自带酒水,被拦在天宫门外。



从根本上说,这部剧和《西游记》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改编自剧集同名漫画原著。


西游故事在这部原著中,就像《西游记后传》甚至《魔幻手机》那样,一切为了新故事服务。


成长才是本剧真正的主线。


西游线更多只是对华裔青春烦恼线的参照。



有了儿子的孙悟空,成了典型的东方传统父权代表,对儿子的自我实现大加阻挠。


观音菩萨则成了鼓励下一代自由发展,默默保驾护航的知心阿姨。


大反派牛魔王,则是内心自卑,迷失自我的失落人。


作为美剧,本剧起码一半台词是中文。


但各路华裔神仙讲中文时怪腔怪调仿佛烫嘴,一言不合就飚起English。


这复杂的语言体系,着实让人难绷。



这套改编,给土生土长的中国观众带来巨大culture shock。


普遍一星,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美国也是一样。


虽然上线的时候在烂番茄收获了 96 % 的新鮮度,但随着剧情推进,大家也变得难评。



角色塑造有一点八九十年代恐怖喜剧港片般的塑料感,甚至带点特摄风味的角色妆造。


看得让人眼前一黑。


动作戏上,神仙打架完全不输出法力,纯靠功夫硬扛。



猪八戒、沙和尚(女版)莫名上线开打一场又莫名消失,也令人费解。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老外怎么那么爱西游记?


四大名著翻拍了不少版本,除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应该是被翻拍次数最多的一个了。


之所以国内外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逮着《西游记》薅羊毛,最主要的还是原著特征。


比起其它名著大IP,《西游记》更加老少皆宜。




它的故事不仅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也有十足的喜剧感,人物性格各有千秋,中间还穿插了神佛妖怪等因素,不管是什么年龄段、什么国家的人,都能接受。


而且它的故事结构很简单,主角团一路西行,历经多次探险,最终实现救世。


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英雄故事”,属于世界共享的创作母题,降低了《西游记》改编的排他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找解读故事的角度和方法。


国外团队能结合自己的本土文化,二创出他们心中的《西游记》。



拿日本来说。


日版《西游记》里,唐僧不仅哭着喊着非要和妖怪结婚,甚至她的亲吻还被赋予了可以给徒弟治病的功能。


由于唐僧容貌俊美,连未入伙的八戒都对着她流下了口水,上来就是一顿上下其手。



里面还有很多和奥特曼的“联动”。


奥特曼的制作公司圆谷提供了皮套和特效,奥特曼里的山中队员、吉特队员、伊藤主任等人还饰演了妖怪、土地公、红孩儿等。




美版则非常有美国特色。


在《齐天大圣》里,观音菩萨向一位美国人求助,寻找吴承恩《西游记》手稿,以破除诅咒拯救世界。


这个美国人在后来就成了唐僧。



接下来的剧情更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观音和唐僧渐生情愫,甚至还有了床戏……



另一个就是《西游记》的娱乐属性比较强,属于“合家欢”的作品,更容易让老外“旧瓶装新酒”。


澳大利亚版《新猴王传奇》,明面上看是《西游记》的故事,但实际上讲的是唐僧女随从的故事。


因为唐僧一出场就被妖怪炸死了。



《西游ABC》也是如此。


它只是将华裔高中生的校园、家庭生活与《西游记》的设定和人物结合在一起,主要讲的还是美国人热衷的成长与救赎。





少数族裔题材为何频频翻车


这几年,多家好莱坞主流片厂纷纷在种族、性别等命题上的加码。


大众常说,这是蹭了“政治正确”东风,热衷趋附和投机的心态使然。


可惜的是,连着几部都接连翻车。


在世界级IP的加持下,《小美人鱼》惨败。


普通的油管白人UP主看了面露尴尬,就连一些黑人老哥都不得不录视频吐槽,“迪士尼把小美人鱼给毁了”。



《西游ABC》找来顶级华裔卡司,噱头感十足。


但在美国,烂番茄94%,在中国,豆瓣及格分都没过,基本是美剧里垫底的水平。


“看不懂,但大受震撼”是观众们的最大观感。



少数族裔电影容易翻车,最大的原因就是制作方只想借角色回避真正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加入,恰恰表现出制作方在讲故事层面的偷懒与不负责。


拿《小美人鱼》来说。


在原作的剧情里,爱丽儿为了融入另一种文化需要付出重大代价,处境的荒诞与可悲之处是很明显的。



而在真人版《小美人鱼》里,爱丽儿直接“失忆”了,为了成为另一种文化的一员,要付出的妥协与痛苦也都没有了被探讨的空间。


只改变了肤色,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探讨更深入的女性、权力和种族等问题的诚意,文本层面没有任何创新,这是最大的投机取巧。



讨好所有人,最后往往就会失去所有人。


在故事里强行加入一些政治正确的元素,只会让观众越来越厌倦。


过于无菌的环境也会让社会变得纤细而敏感,绝对的正确带来疑惑和窒息。


Papermag就有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片方将观众心爱的角色变成黑人,这样他们就不必从头开始,真正用心地去写一个真正属于和反映黑人的故事。”



之后还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电影。


《彼得潘与温蒂》里,仙子精灵“小叮当”将由黑人女演员雅拉·莎希迪饰演。


《白雪公主》真人版的主演,则选了拉丁裔女演员瑞秋·齐格勒。



每一次的颠覆都是旷日持久的骂战。


正确当然需要,但正确从来不只一种。


形成更强的免疫力,靠的不是过度隔离,而是不要忘记过敏源。


知同道合教育分享||迪士尼魔改《西游记》,被骂惨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