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
好莱坞“鬼才”导演蒂姆·波顿的诸多电影作品,素来以反叛、黑色、奇特、怪诞的“哥特式”影像风格著称,作为近30年来广受欢迎的杰出电影人,蒂姆·波顿可以说是一位具有鲜明风格特征的“作者导演”,他以独特的黑色幽默、华美而怪诞的奇幻风格以及高度原创性的故事被人称道至今,他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视觉化表达衍生出“波顿风”这一专有名词,怪诞恐怖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他电影作品的外在表象,实际他要传递给观众的是充满着童真和温暖的影片内核,也正是因为他,“哥特风”从小众艺术跃升为一大风格类型。
之所以蒂姆·波顿被称做特征鲜明的“作者导演”,是因为他在影片内容的书写中淋漓尽致地融入了自己独有的叙事方式,在保留个人风格的基础上,同样兼顾着好莱坞电影运作的商业模式,他将色彩、光影作为一种情绪元素纳入电影创作之中,不仅仅将它们作为外在形式出现,更是将它们作为整部影片中重要的元素,这也让他在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上获得了双重的肯定。
作为对电影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的导演,他总是能用他独树一帜的创作思维打破我们对好莱坞传统的印象和认知,无论是在色彩的对比运用还是人物的造型风格,充满着蒂姆·波顿对现实与幻想的相互映照,从而在光影的使用上,更具有自己独特的匠心,展现出他纯熟的光影运作技巧,给观众带来最新鲜的观影感受和最冲击的视觉体验。他致力于拍摄具有鲜明“哥特式”风格电影的同时,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注意到,他在“哥特式”风格的框架内,呈现着光怪陆离的童话世界,在这种似真似幻的造梦情境中,描绘着他一个又一个充满着想象力的故事,并且用他一个又一个的影片,编织着独属着童话世界的奇妙梦境。
“哥特式”电影的标志性特征是“禁欲”与“死亡”,它的独特风格是高贵、黑暗和孤独,但在这看似不近人情的外表之下,却饱含着对美好、纯洁事物的向往之情,蒂姆·波顿的“哥特式”风格电影与一般“哥特式”风格电影不同,蒂姆·波顿在影片中更多带给人的是视觉上的冲击,在蒂姆·波顿的镜头之下,电影中人物总是有着怪诞切贴近人物形象的造型设计,比如,在《剪刀手爱德华》中有着一双剪刀手的爱德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邪恶的红心皇后等等。这些怪诞的人物造型以及暗黑童话的主线,尽管电影中营造出强烈的“哥特式”风格,但却在影片内核中隐隐显露出他们充满着童真的世界。除此之外,在蒂姆·波顿的众多影片中,对于色彩的处理,更多是基于逼真性的基础之上,他用了大量的色彩对比以及鲜明的色调给大家讲出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比如,在《剪刀手爱德华》中,整个小镇的色彩都是明亮光鲜的,小镇有着蓝色的天空,有着粉色的和黄色的房屋,还有绿色的草地,与诸多色彩鲜明产生对比的则是浑身上下黑灰色色调的爱德华,在强烈的色彩明暗对比之下,爱德华显得与这里格格不入,仿佛一个“异类”,这也为最终爱德华被赶出小镇做了情节上的铺垫,蒂姆·波顿就是将如此色彩的表述方式糅合进叙事过程。
除了《剪刀手爱德华》,蒂姆·波顿在大部分作品中的主要色调都是以昏暗的灰黑色作为主要色调,此外,用一些鲜明的颜色来表述主角的主观情绪。在《理发师陶德》这部影片中,书写回忆的部分采用了温和柔软的色彩,而现实中伦敦则运用了灰色调,将回忆和现实形成对照关系,更呈现出回忆的温暖和现实的冰冷。这也是蒂姆·波顿将真实性进行了主观化的处理,在他的其他影片中,同样可见导演使用黑白灰色作为影片的主色调,而温暖温和的色彩则给予与主要场景形成反差对比的次要空间,以这样的方式错位反讽出影片中人世间的冷漠与疏远。
与之相对的则是蒂姆·波顿的《理发师陶德》,他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使用大面积的红色来渲染男主的仇恨情绪,只是通过第三方的视角,将他割喉他人后所喷出的血迹作为线索,呈现出他完成仇恨情绪的快感,在整部影片中,没有多余的五颜六色,更锐利地将画面构图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放大,最大限度地完成的这一部分构图的作用,蒂姆·波顿在这一具有强烈冲击力的构图之下,将影片要表现的凌厉的暗黑色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与此同时,《黑色阴影》中的被摄物体,在画面中的构图也被安排得十分妥当,被摄物体的位置大小和光影强弱都得到了微妙的平衡。在《阴间大法师》这部影片中,蒂姆·波顿将纵深镜头和景深镜头二者进行巧妙地融合,使得这部电影更具视觉冲击力,让画面中的光影和色彩进行二次结构,给观众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觉影像。
童话是亘古不变的经典题材,它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创作者的想象力,同样也可以让观众在观看时充满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完成童话故事的完整叙事,构建出独特的奇妙世界,通常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对世界的重新认知和解构,而这种童话世界被蒂姆·波顿不遗余力地带入自己的影片架构中,将这种童话世界中无惧无畏、正直勇敢的特性糅合进自己的叙事内核里。蒂姆·波顿的电影,不仅在导演风格上具有独特的个人印记,而且电影所传达出的独特的“波顿式”美学风格,更为他的电影赋予了既荒诞又不失思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