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的书记不住,说不出?为笨口拙舌的人推荐一个思维工具!
举个例子:
我喜欢背诗,可以说是背了不少的诗词,可是我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很少能够真正用上这些诗句,比如说我想用某一句诗来表述当下的感受时,我很难想到应景的诗句;
我也看了一些书,但是迄今为止,除了那些我反复看的几本书外,我很少能够引用其他书中的材料或观点来论证自己的想法,或者说,用来生成辩证性的思想,能够以理服人。
我也学了一些课程,在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懂了的,但是如果有人问我,你学了什么?我很有可能只能结结巴巴说个大概,很少能完整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之前我给自己贴过一个标签:笨口拙舌!
为止,我苦恼了很多年,甚至于我还专门进行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口才自我训练。我不是说这些练习完全没有效果,可以说,从之前的接近社恐状态到现在能够主动去举办一些团体活动,去做一些事,这是我的成长,当然离不开我之前做的那些练习。
但是前一段时间密集地上了几节专业课之后,我越发深入地认识到,光靠这种绕口令、背诗或者我以为极为有效的多阅读、多写文章,似乎很难解决我深层次的问题,我认为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应该是: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框架。
当然知识框架只是存在于脑海里,我们很难用一两天的复盘或者密集的训练就能够形成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框架。
但是即使我们有这样的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如果我们不把它用语言完完整整地描述出来,恐怕还是会落下一个笨口拙舌的印象,也就是说,我们是用“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没有框架,我们说出的就只是一点点皮毛,有了框架却说不出来,只能说是有了一点皮毛性的认识,这就很难解决我们的问题。
不过,这学期我们上了一门《研究生英语》课,倒是教会了我一个对我来说很厉害也很新颖的方法:Retell,中文可以叫作“复述”,是的,就是这个一直在强调却被绝大部分人忽略的方法。
从定义上来看,retell,就是用自己的话把学到的内容复述一遍。
然而,一直以来,无论是看书、学习还是在平时的积累,我恰恰缺少了这个步骤。也就是说,我可能是在回避做深度思考和总结,回避去做阐述内容框架的练习,如果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我的绕口令、背诵只是在做利其器(嘴)的练习,但是却对思维上的困顿视而不见。
比如说,我看书是很快的,看完了之后会产生一个印象:呀,我懂了!那么我懂的究竟是哪一个点?我说不清楚,还有哪些是我没有搞懂的?我也说不明白。
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进行过几次这样的retell练习之后我发现,即使一篇新闻里的每个字我都明白,我也知道它们的汉语意思,但是若要求我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依然很难。不仅仅是英语,包括其他的偏“文科”的东西,比如各种心理学原理,比如我自认为自己懂得的很多道理,我都很难把它们完完整整地表述出来。
遇到这个强大的工具:复述后,我就一直在试着去主动思考。我最近也一直在试着去复述自己看过的书、听到的一些有意思的观点。我还试着用自己的话,用孩子们都能够听懂的语言,复述刚刚看到或听到的东西。
在课堂上,老师甚至还鼓励我们用录音录下来,回听几遍,然后再进行纠正,看究竟是哪里出现了卡壳,那些卡住的地方,通常就是不明白的点。而这么多年囫囵吞枣似地读书,其实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思维能力的提升,这也是我自认为进步很慢的原因。
当然,读总比不读要好,乐意去思考,也比不思考要好得多。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思与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加上输出,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
搜索微信公号“积极微习惯”,实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