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現代人為什麼容易焦慮不安?

2022-06-12 10:22 作者:赛斯的熊猫  | 我要投稿

「情緒不會讓你痛苦,痛苦的是你的執著。」


我們常說要回到赤子之心,為什麼要回到孩童時期的心理呢?


我的老師賽斯說:“藉由將任何一個人都看作是個小孩,可以更清楚地瞭解自然人。”


孩子首先發展出感受,然後感受才產生了好奇心、思想和知性的運作,孩子還未與他的身體認同之前,先是與心靈實相認同。


孩子首先與自己的心靈實相認同,然後發現其感受,宣稱那些為己有,並且發現他的思想和知性,而據為己有。


感受和覺受產生了思維和知性的問題。為什麼我會有如此這般的感受?為何溫柔的碰觸給我慰藉,而同時一個耳光卻傷了我的心?


你首先感覺到難過,或首先感覺到憤怒,接下來才會去分析,為什麼我會覺得憤怒?


通常都是感覺先來。


但有些人一直停留在感覺,卻從來沒有去思索過感覺怎麼來的,去問“我的感覺是怎麼來的?”


 孩子們自然地與感受、思想認同,當你想要覺察你是誰,想要開悟,是不可能跳過你的感受。


可是,當你成人時,已被教以儘量切斷你與感受的認同,而以知性來思考你的個人性。


所以我們要一步步地恢復感受的能力。


有些人遇到痛苦,就不要痛苦的感受,而把它壓抑了;或覺得脆弱、憤怒的時候,覺得這些感受不對,又把它給埋沒了。


因此覺察你的感受,是重新認識你是誰的關鍵。


例如,你說小時候,爸爸時常揍你,於是你很痛恨爸爸,但是你想過沒有,你爸爸在什麼情況下揍你?


感覺要被面對、接受、承認,是的沒錯,可是你還再要去思索感覺是怎麼來的?如果沒有這麼做,就沒有完成你的發展心理學。


例如,有些人每次被拒絶都有憤怒的感覺,可是他有去問,“為什麼每次我被拒絶都有憤怒的感覺?”


我們會掉在感覺裡面,但不能一直被感覺帶著跑,必須開始問自己,“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感覺?這些感覺怎麼來的?”


因為你常常會把你的感覺視為理所當然,你真的很少用你的思維和理性問它是怎麼來的。


就像有的人,男朋友要跟她分手,其實心裡很高興,同樣事情也有人感覺很難過。


所以你的感覺不是只有感覺,也不代表你是對還是錯,但是你一定要再去問,我為什麼會有這些感覺?我的感覺是怎麼來的?


你必須對你的每一個感覺,用理性去理解它,而不是壓抑它,也不是用頭腦妨礙它。


很多人理性歸理性,感受歸感受,他很少用理性去處理感受。


於是在感受時,失去了理智思考;以及用感受去看待理性,以致在思考時,壓抑掉了感覺,變得沒有感覺。所以理性與感受兩者,並沒有真的相輔相成。


孩子雖然在探索過他心理環境的組成成分、主觀知識的內部因素,並宣稱那內在的疆界為己有之後,卻從不將他的存在與他的感受認同,也不與他的思想認同。


我們長大後入戲太深了,過度認同我們的人生經驗,於是變成過分執著。


執著的背後是你對自己的價值不夠肯定,你不執著不代表沒有強烈的情緒,而是你不會執著。


為什麼我們會有情緒病?例如,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


因為我們被情緒困住了,你和你的情緒過度認同了。


如果一個人把他的財富與自我價值過度認同,當他的財富失去了,這個人會崩潰恐慌,因為他過度認同了金錢,和認為金錢代表的社會價值與地位。


如果一個人沒有將他的情緒與感受劃等號,就不會被情緒感受困住了,你把感受據為己有,緊緊地抓住,這就是“執著”。你執著在你的情緒跟感受裡面。


長大之後,犯的一個最大的執著是,把情緒與思想過度的據為己有。


請問你的情緒是你,你等於你的情緒嗎?請問你能把傷心留在身上多久?你能把情緒一直留在身上不讓它離開嗎?你留得住悲傷嗎?


我們把我們的情緒與思想據為己有,可是你的情緒與思想是來來去去的。


如果一個情緒讓你不去過度執著,理論上,你是不會得到憂鬱症。


一個憂鬱的產生,一定是過度的自責,絶對是伴隨著框架式的限制性信念。


理論上情緒過去就過去了,除非有一個不斷產生情緒的信念沒有被處理,你的感受不是你的,要學會放它走。


颱風過了就過了,你必須容許你的情緒來來去去,你的情緒與思想,每一個都是非常穩定的被取代,除非你執著了。


例如,你執著於孩子都要聽你的,你執著你是一個不能是個犯錯的人、一定要很完美、不能是個很差勁的人。


所有的思想感受都不會讓你痛苦,只有執著會讓你痛苦。


孩子很容易且自然地表達感受,成人則開始把感受隱藏起來了。


慢慢長大後,我們儘可能切斷感覺,用安眠藥、酗酒來逃避,不想面對痛苦和失敗的感覺。


是什麼原因造成你不斷的痛苦?收入不高?太太要跟你離婚?當然不是!


是你覺得自己很差勁、失望,才是造成你不斷痛苦的原因。


很多時候都不是外界直接造成我們的痛苦,而是我們自己。


你的痛苦來自你執著的意念。


根本之道是要面對自己,面對感受,而不是把感受據為己有。


如果你慢慢回到你是一個自然人,就可以越來越能夠適用你內在的愛、智慧、慈悲、創造力和神通,或使用神奇之道。


▲愛的習題:


感受當下你的心情,在安全與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允許自己的情緒感受流動與表達。面對你的感受、跟隨你的感受,配合理性尋找感受背後的信念。


摘自 | 許添盛講座

整理 | 戴禹鑌


現代人為什麼容易焦慮不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