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陈诏:贰 [分瓜]瓟斝、点犀䀉之谜

2023-02-19 10:09 作者:深海少女有点甜  | 我要投稿

(文章转载自陈诏《舌尖上的红楼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饮好水好茶,要配以好茶具;用现代人的说法,这也是一种包装意识。好茶具能引起人们喝茶的欲望,而且还有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甚至是古玩、是无价之宝。


        古代的茶具有许多种类,如生火用的茶炉、煮水的茶鼎或铫子、量水的勺子、注茶水的茶壶、盛茶水的茶盘、茶杯、茶盅(包括盅盖和茶托),取茶水中干果的茶匙等等,当然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茶具是茶壶和茶杯。


        大概在晋朝以前,茶壶、茶杯一般都是用釉陶做的。晋以后,瓷茶具兴起,特别是宋代出现一些名窑瓷器,从而使茶具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成为雅玩。明、清两代,是茶具斗妍争奇的极盛时期。除了瓷茶具精益求精外,最堪注意的是,江苏宜兴用五彩陶土烧制的紫砂陶的崛起,颇有与瓷器茶具争夺霸主地位之势,此外,还有铜、银、锡、金、漆胎、玉、水晶、玛瑙等等制作的茶具,使茶具世界呈现出一派五彩缤纷,穷极奢华的景象。据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记载:“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缕银盒贮之。赵南仲丞相帅潭日,尝以黄金千两为之,以进上方。穆陵大喜,盖内院之工,所不能焉也。”这是古人爱茶具、玩茶具、把茶具推向极致的一例。


清人《汲水煮茗图》中展示的茶具


       《红楼梦》里的贾府,是赫赫扬扬的世代簪缨之家。他们的茶具,当然是色色齐备的。若问贾府里的茶具有什么特点,我认为,最大的特点是新奇、华贵、精美、多样、雅致。充分显示了贾府这个大户人家的完善考究的饮茶生活,同时也体现了曹雪芹渊博的知识,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富有想象的美学思想。举例来说,光是茶具的器材就有下列多种:


一、银器。第四十五回,写宝钗建议黛玉用银铫子熬燕窝粥,这种银铫子实际上也是煮水的茶具。


康熙珐琅彩花卉纹紫砂提梁壶


二、瓷器。第四十一回写妙玉向贾母献茶,捧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以及给众人的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都是极名贵的瓷茶具。


三、珐琅器。第四十回大观园开宴时,“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


四、漆器。第六回中有“填漆茶盘”。第四十一回中又有“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


五、竹器。第四十一回中,妙玉“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台皿]”,这是竹根制的大杯。


六、玉器。第四十一回,妙玉给宝玉斟来的是一只“绿玉斗”。


       此外,还有玻璃[台皿](第三回)、琥珀杯(第五回)、海棠冻石蕉叶杯(第三十八回)、黄杨根整抠的套杯(第四十一回)等等。这些器皿在书中分别作为酒器来描写,当然也可以作为茶具。


乾隆脱胎朱漆菊瓣式盖碗


        现在,我们要重点谈谈“[分瓜]瓟斝”和“点犀䀉”,看看这两件到底是什么器?第四十一回的原文如下: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䀉”。妙玉斟了一䀉与黛玉。


        先说“[分瓜]瓟斝”。[分瓜]音班。瓟(同“匏”字)音庖。都是属于葫芦科的瓜名。斝音稼,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圆口,有一耳,三足,足较高,可以温酒。


        有人曾经把[分瓜]瓟斝解释为[分瓜]、瓟形的古铜器,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它是葫芦器,即匏器。其制法是:先用斝形的模子套在小葫芦上,使之按模子的形状成长,成型后,去子、风干,成为饮器。应该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用模子来范制的葫芦器了(见商承祚《长沙古物见闻记》中《楚匏》一则)。到明代后期,那种带花纹,有文字的葫芦器已是民间常见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谢肇淛《五杂俎》云:“余于市场戏剧中见葫芦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为一首诗者。盖生时板夹使然,不足异也。


        可是,葫芦器的全盛时期却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沈初《西清笔记》云:“葫芦器,康熙间始为之,瓶、盘、杯、碗之属,无所不有。阳文花鸟、山水、题字,俱极清朗,不假人力,其法于葫生后,造器模包其外,渐长渐满,遂成器形。然数千百中仅成一二,完好者最难得。”弘历于乾隆十二年(1747)写过一首《咏壶卢器》诗,序中也说:“壶卢器者出于康熙年间,圣祖命奉宸取架匏而规模之,及熟遂成器焉,盌、盂、盆、盒惟所命。盖其朴可尚,而巧亦非人力之能为也。”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大批光润可爱,花纹款识粲然夺目的葫芦器,有些还有“康熙赏玩”、“乾隆赏玩”的题款。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可以肯定曹雪芹写的“[分瓜]瓟斝”一定就是用模子范制出来的葫芦器呢?这里,我要提供一条极重要的旁证,那就是《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中有句云:“文瓟匏以为觯斝兮”,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这种觯(音至,古代酒器)斝是用有花纹的[分瓜]匏做成的。曹雪芹的这一提示,无异为“[分瓜]瓟斝”作了一个注解。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作为小说的《红楼梦》难免有虚虚实实的游戏笔墨。例如[分瓜]瓟斝上的两个题款“晋王恺珍玩”和“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就露出了马脚。“晋王恺珍玩”,很像是后人的题识,晋代文物中从未见过此种书款。而根据苏轼年谱,宋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失意仕途,也绝无赴皇宫赏玩珍宝之事。再有,晋代与宋代相距几百年,更不可能两个题款同在一个器皿上。


         沈从文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分瓜]瓟斝”与“点犀䀉”》的文章指出:“俗语有‘假不假,班包假;真不真,肉挨心’。意思是‘假的就一定假,真的也一定真’。作者是否有意取来适合俗语‘班包假’的谐音,既指物,也指人?我想值得研究研究。”(见1961年8月6日北京《光明日报》)


        我很同意沈从文先生的意见,我认为“[分瓜]瓟斝”可以反映康熙、乾隆时期匏器盛行的历史事实,但不必真有其器,真有其名。


        再说“点犀䀉”。䀉音乔,碗类器皿。点犀䀉,一般理解为犀牛角制作的似钵而小的饮器。犀牛是珍稀的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理应保护),犀牛角曾是珍贵药材,又可以做成器皿。《天水冰山录》记载明代奸相严嵩的抄家物资中有“犀角大小盆碗九只,犀角杯六只,犀角雕花杯二只”,列入“珍奇器玩”之类。


        至于“点犀”如何解释?却各有各的说法,不尽一致。


       沈从文先生认为,犀角中心有白线直透到底,名“通天犀”。李商隐诗“心有灵犀一点通”,即引此喻心在暗里相通意。至于明清人作酒器,则中心必须挖空,由于应用要求不同,再不会过问有无白透了。


        也有人认为,“点犀”在庚辰本、戚序本中均作“杏犀”。指有一种犀角,对着光看,在黑褐色中呈半透明的杏黄色,也是一种质地优异的标志。


       这里,我还要引用明曹昭《新增格古要论》中所说:“(犀角)其纹如鱼子相似,谓之粟纹。粟纹中有眼,谓之粟眼。此谓之山犀。凡器皿要滋润,粟纹锭花儿者好。其色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云头两脚分明者为佳。”所以,我认为“点犀”也可能指犀角中斑斑点点的黄色粟纹,未知专家们的意见如何?


明犀角雕玉兰花杯


        总之,曹雪芹写妙玉拿出这两只稀奇古怪的茶杯,一方面极度夸张渲染,表示这些都是异常珍贵的古玩;另方面“杏犀䀉”谐音“性蹊跷”,也暗示妙玉这个人性格怪僻,她拿出来的茶具合该与众不同。从总体上说,曹雪芹的茶具描写,无不紧扣贾府豪华阔绰的气派,也服从人物塑造的需要,对小说中的人物作了某种暗示,这是读者不可不注意的。




陈诏:贰 [分瓜]瓟斝、点犀䀉之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