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丨风传花信,雨濯春尘,柳醉春烟
“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
北京时间2023年2月19日6点34分迎来雨水节气。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关于“雨水”这一名称的由来,清代陈希龄所著《恪遵宪度》一书抄本中作如是解释:“天一生水,人物之生,皆始于水。春属木,木生于水,立春后继以雨水。”
雨水时节,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回升到0℃以上,和煦的阳光和潇潇的细雨开始浸染早春大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雨水也因此成了充满生命内涵的节气。

雨水三候
一候丨鸿雁来
“鸿雁来”是指秋天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的大雁,在雨水时节会从南方归来;

二候丨獭祭鱼
“獭祭鱼”是指雨水季节因气温回暖,水獭们纷纷出来捕捉河中的鱼,因为水獭喜欢把鱼咬死后放到岸边依次排列,像是祭祀一般,所以有了“獭祭鱼”之说。

三候丨草木萌动
“草木萌动”是指经过雨水的洗涤后,万物复苏,草木开始抽出嫩芽。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此时降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十分重要。随着降水的增多,湿邪之气也会随之而来,湿气之中还会夹着“寒”,寒湿之邪最易困住脾,同时湿邪之气很难去除,雨水时节在养生方面最需要强调的是“调养脾胃”。
一、精神调养
春气通肝,雨水时节,春木得水则活,肝气也随之旺盛,肝火便处于上升势头,若肝气升发不利,人就容易情绪波动。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赡养心神调治脾胃论》中提到:“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怒伤肝,春季动怒会导致“焦芽败种”,影响随后一年的生长收藏。所以民间有“春季动怒,抑郁一年”的说法。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要注意。
建议精神调摄也要与自然界蓬勃向上的生机相适应,顺应春节升发舒畅的特点,保持情绪的稳定。保持心神的宁静,节制怒气、遇事不过度悲伤、凡事不过于忧虑,不使自己落入惊恐、惧怕的情绪,能使自己心情平稳,进而达到脾胃的保健。
二、起居调养
春季空气湿度增加,引起身体“湿重”,很多人都有春困的情况。但是多睡并不是解决春困的有效办法,过多的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皮层兴奋度,使之处于压抑状态,人会变得更加无精打采,越睡越困。
《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春三月养生之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在起居上,应该顺应自然,早睡早起,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这样不仅能预防春困,还能激发人体生气,提高免疫力,预防流感等春季疾病。
雨水前后还必须注意保暖,适时添减衣服,既防寒又防风,防范“倒春寒”。我们要注意老人与小孩,抵抗力较低,易因天气出现变化而生病,在天晴时到室外晒太阳,舒缓肢体。
三、饮食调养
雨水时节湿气渐重,若肥甘厚腻摄入过多,湿气内外交困容易滞伤脾胃而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胃肠型感冒、消化不良、胃炎肠炎等容易发生。
饭局多的朋友注意多吃蔬菜减少油腻,饱餐后可适当饮用大麦茶、橘普、花茶等消滞醒脾。次餐或次日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让消化系统得到充分休息和调整而恢复活力。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千金月令》曰:“是月宜食粥,有三方:一曰地黄粥,以补虚。……二曰防风汤,以去四肢游风。……三曰紫苏粥,取紫苏炒至微黄香,煎取汁做粥。”地黄粥、防风粥、紫苏粥等,最宜雨水时节食用。
此外,春季肝旺而脾弱,应多吃蔬果,适当吃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四、食疗推荐
紫苏薄荷鱼头汤
食材:
大鱼头1个,鲜紫苏叶30克,鲜薄荷叶10克,葱段适量,生姜30-50克,胡椒粉、食盐、花生油适量。
做法:
1、大鱼头冲水洗净,对半切开。
2、煎锅烧热,加入花生油和生姜,再入鱼头煎至两面金黄。加入开水,煮至鱼汤乳白。
3、加入鲜紫苏叶、鲜薄荷叶、葱段和胡椒粉,调味即可。
紫苏叶性味辛温,具有发表散寒、芳香化湿的功效,且能去鱼腥味。薄荷则性味辛凉,能发散风热、清利咽喉、疏肝解郁。两者搭配营养丰富的鱼头和能温中散寒的生姜、胡椒粉,补中有散,凉辛并用,享受美食的同时又能起到一定预防感冒的作用。
小贴士:鲜紫苏叶与鲜薄荷叶煮的时间以5分钟内为宜,时间长了辛散之性会减弱,解表的作用随之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