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MW:周深《光亮》〈紫禁城〉第六集〈余晖〉主题曲 開国皇帝明太祖和成祖 (篇325a)篇一

2022-01-25 17:09 作者:MW周深超齡粉絲  | 我要投稿

MW谈:周深《光亮》〈紫禁城〉纪录片第六集〈余晖〉主题曲 开国皇帝明太祖和成祖 (篇325a)

2022/01/25 上传b站(325a)篇一


2022/01/25

歌曲发布于2020年11月6日,距今已两个月余。对《光亮》此曲,一直念念不忘,实在太优秀了,12/25日刚拿取2021年度中国移动第15届《音乐盛典咪咕汇》年度十大金曲,新浪音乐2021年度十大歌曲奖。之前2021腾讯音乐榜十大歌曲,2022/01/17腾讯音乐由你榜年度盘点十大歌曲《光亮》排第五。


腾讯音乐2021年度盘点,OST top10中,10首竟然占了8首,真厉害!周公子在新生代歌手中,成绩出众,看得奶奶满心欢喜,为深小朋友感到骄傲。写完《光亮》后,定必尽量把未写而又上了榜的歌曲来写歌话。


延后了这么久才来写歌话,完全是因为明朝国柞276年,经历16位皇帝,每个皇帝的施政从雄才大略至昏庸无能皆有之。明之覆亡,一若其他朝代,并非由单一朝代的末日皇帝能负起全部责任。封建皇朝的衰亡,定必有远因潜伏于前几位英明帝主身上,只是腐败因子最后发酵了,成为骆驼背上最后的一根稻草而已!


不是读史之人,因为周公子唱了《光亮》,我就要认真去浏览一下明朝的历史。整代明朝历史,实在太虐心了。看到明太祖为保朱姓皇朝的天下,功臣几乎尽数诛杀。明成祖篡位后对建文帝的前朝臣子杀戮不绝(诛连九族?十族?),父子两人杀人都数以万计,其残忍真的令人酷叹!多次掩卷不想读下去!不过,其后代子孙中,仍有宅心仁厚的守成皇帝,可惜在位年期不长,政策不能持续,不肖子孙反而多的是。


关于曲子背后的历史背境,276年里的16个皇帝,每个皇帝的政治得失,啃了数十万字的资料,只是网络上各家纷陈的简略述说,并非古籍如明史、实录等艰涩文字,也看得有点头昏脑胀。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认识一点明朝历史,网络中所述史料,有严谨的,也有讹传煽情的,都尽量求证清楚。消化后去芜存菁,再来过简略述说,实在不容易。历史资料是枯燥的,未必人人有兴趣来看,歌话的焦点是周公子的曲子,历史背境资料只是附带的,不能本末倒置啊!


今次的史料实在太冗长了,为免喧宾夺主,我把歌话分篇而写。由于「紫禁城」是明成祖兴建的,而明成祖无论文治武功,都是承继其父明太祖开国皇帝的功业,达到有明一代的顶峰。曲子《光亮》说的人物,就是末日(第16任)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帝);所以先述说第1至4任,以及最后第16任这五位皇帝,才来介绍曲子。然后才继续述说第5至15任其他皇帝,有兴趣看点明朝历史的小友,可看后篇的简略介绍。


(一)纪录片2021年〈紫禁城〉

〈紫禁城〉北京广播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共12集,纪录片于2021/10/22开播。前六集是述说明朝(276年),后六集是清朝(268年),前后横夸544年迭宕起伏的历史。


全片12集,每集都有主题曲,周公子被邀为第六集〈余晖〉唱主题曲《光亮》,歌曲发布次日,正值立冬,适逢全国大面积初雪,各地多有以此曲片段为背景音乐,配合当地雪景制作短片,特别是故宫和忻州古城。曲子的戏腔非常配合故宫初雪情景,红墙绿瓦的紫禁城,在静谧的雪中,每一片飘雪,彷佛在细诉它六百年来的悲歌与喜乐。这是上天对周公子的眷顾,让他适逢其会,让曲子额外多了许多曝光机会啊!还有,我去搜了资料,听说《光亮》是片集中最炽热的曲子之一,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哩!

b站:【周深新歌光亮和故宫冬日初雪太配了-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MV1.01

https://b23.tv/DeclM3v


油管:周深《光亮》冬至故宫初雪戏腔 北京卫视 MV1.00

https://youtu.be/Et3hmCI4C8Y


紫禁城是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故宫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永乐十八年(1420)落成。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宫殿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型建筑。故宫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故宫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两代宫廷收藏为基础,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二)明朝皇帝简介

A(1)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朱元璋40岁称帝,洪武元年至三十一年(1368-1398),在位31年,71岁病逝。

上图:朱元璋真容像 与明成祖酷似

下二图:太祖特以貌寝图流传 方便私访民间


分点述说明太祖朝的点滴(参考百度维基等网络)

1)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宰相职务),实行中央集权制。历代中书省是负责天下政务,是为左、右丞相。打破了皇权与相权隐藏了的微妙平衡关系,代之以内阁制度(皇帝内庭私人秘书),一人独揽军政大权,很少机会臣子在朝议政。虽然英明地建立有「言官团队」,但太祖皇帝太权威,太强势了,少有人敢于直諌(恐触帝怒随时被廷杖或处死)以制衡皇帝的滥权,言官如同虚设。他儿子朱棣就是强势皇帝,其干纲独断的为政作风,也使得不少敢于直言的朝臣因言获罪。例如主事萧仪,因反对迁都北京便被下狱而死。


2)历史上公认明太祖勤政,在位期间,除了生病,没有一天休假而不上朝。相对他的后代子孙中,有「奇葩」皇帝之称的万历帝,不上朝30年,他的勤政,就是一个强烈的对比。明太祖每天参阅的奏章量实在太多了,没有中书省代劳,皇帝一人批阅所有奏章,他是劳累而死吧!


3)他本是贫苦出身,字没识多少;但他聪明好学,起义15年间,招揽儒士,虚心学习,倒也聚积了点学识,不再是目不识丁。朱元璋十分重视子女教育,早在元顺帝至正24年(1364),他在宫中为子女设置读书馆。登基称帝(1368)后,在宫中建「大本堂」,广集藏书、延请名儒,朱棣等皇子公主和勋贵子弟,便开始在其中读书学习。


4)他对唐末宦官谋国有戒心,认为「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与政事」,为防范而严禁宦官读书,可是其子明成祖却打破禁忌,重新用宦官。


5)锦衣卫

他建立锦衣卫,以监察朝臣以及平民百姓。锦衣卫权力凌架于朝臣,这种特务恐怖统治,弄得为官者,人人惶恐不安,朝不保夕,欲辞官回归田园也难如愿。

关于锦衣卫,周公子2019年12月23日发布的曲子《愿》就是电视剧〈锦衣卫〉的主题曲。当日我搜锦衣卫史料,作了简略介绍,现转贴于此:

「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是军政特务机构,由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成立,清初沿袭至顺治二年裁撤,历时263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监察朝中大臣,朱元璋赋予他们巡察、逮捕、审问权力。五年后,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废除了他们的职能。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锦衣卫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朝庭刑部司法机关无权过问。此外他还设立了官署东厂,另一特务监察机构。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是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锦衣卫与厂卫相互合作,但又互相比并。

明世宗嘉靖时期是锦衣卫权力鼎盛时期,此时期锦衣卫的权力达到高峰,高于皇帝成立的厂衞。但之后几朝就是厂卫的主导了。由于权力缺乏制衡,锦衣与厂卫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他们拥有的特权,令他们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这两个机构所引起的朝政败坏,纲纪不振,忠良有能之士被陷害,或被贬,或被诛杀;满朝都是宦官奸党当道。明朝之灭亡,都和这些有关。」


6)明太祖分封藩王

历史上,分封藩王者如周、汉、晋朝皆现动乱,但明太祖分封23个儿子为藩王,令诸藩镇守天下,各领兵权。

他认为诸藩势力相互交错、牵制、监视中可保局势平衡,除非朝廷中枢衰弱之极。当中枢弱极时,也会被权臣取代。 由自己子孙取代无能之君,也胜过江山给予外人,如此朱家皇朝可保永年。所以藩王篡朝夺位早在他预料中,只不过他料想不到,他一死这麽快就立即应验了吧!


7)表笺中的「文字狱」

明太祖生性多疑,以己出身贫寒,文字狱是以而生。表笺中,凡「光」「秃」「僧」「生」接近或音近和尚特征字,以及「寇」「贼」「则」音近贼,讥讽他是和尚及红巾贼军出身,都会犯禁。作为开国皇帝,雄才伟略,睥睨天下,儒生武将,尽为己用,是否如此小家子气?表笺文字狱,只是藉口让他「杀人立威」,小点而已!

其实他对自己的出身一点也不以为嫌(应该深以为傲)!布衣出身的皇帝除了汉高祖刘邦,其次就是他了。他雄才大略,深具军事才能,亦懂谋略。用文人为谋士,武人的铁马金戈,15年的时间里,能够在群雄峰起争夺战中,脱颖而出,他必有其过人之处。


8)「以猛治国」

由于朱元璋是半途出家才来读点书,书能否读得通透?他盲目相信「以猛治国」,没有「以王道治国」的概念。他认为「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a)戮杀文士及「明初四杰」之死

高启,元末明初着名大诗人,文学家,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明初四杰」。

*明洪武三年(1370),王彝以布衣与乡人杜寅、张简同被召修〈元史〉,旋入翰林,后以母年老乞归,获赐金币遣还。

*其时高启也被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官,也受命侍读诸王子。修史完毕,太祖擢升高为户部右侍郎,掌管财政与户籍的要职。高启为人孤高耿介,不羡功名利禄,以年轻、威望不足以胜任为由,恳辞不受。太祖对两人都隐而不发,任其还乡。

*洪武六年(1373),苏州太守魏观(开国功臣),因元末反元之张士诚,迁府衙于低洼河道地带,衙址改建为宫殿。魏观为「疏浚河道」迁府衙回旧址重建,被御史张度污蔑为「兴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魏观被杀,高启曾为魏观撰写〈郡治上梁文〉,其中藉「龙盘虎踞」该句,高启被腰斩于南京,截为八段;王彝等文人亦同遭杀戮。

*「明初四杰」另三人都无一幸免,杨基被罚作苦工,死在工所;张羽被绑扔到长江,尸骨无存;徐贲因犒劳军队不及时,被下狱迫害致死。

*这全是朱元璋为了镇慑文人,警告江南士子,不与新朝合作之下场。他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这不就是滥杀文士的真正原因吗?

b)诛戮功臣

*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有异心及独断擅权行为),屠灭三族,连坐党羽,株连一万五千多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赐死,家属成年者七十余人被杀。

*着名儒臣宋濂只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他病死于途中。

*此案延续十年之久,前后被株连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

* 洪武二十六年(1393),锦衣卫指挥使奏蓝玉谋反,蓝玉确持功高骄恣于市,谋反未必有据。三日后,朱元璋下令将蓝玉磔于市,灭族,数侯王均遭诛连。〈逆臣录〉记受此案株连被杀高官两万五千人。

*蓝玉案罪状中一条是「毒杀刘基(伯温)」,事缘谋士刘伯温为明哲保身,太祖开国后,早早就辞官归隐,一日偶染风寒生了病,太祖遣蓝玉带同御医往探问,食药后更为不适。刘基向太祖申诉,太祖只淡然叫他多加休息。刘基不久病死,死因是个谜!

*「胡蓝之狱」十年后,明太祖意犹未足,又赐死多个侯王,明初功臣大量被杀。

*太祖通过锦衣卫(洪武二十年废除)、诏狱、廷杖等机构或制度,打击功臣、特务监视等加强皇权控制。

c)颁行〈明大诰〉及〈大明律〉

*严厉惩治贪官

〈明大诰〉为反贪刑事特别法,一经查实,一律发配充军,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洪武三十年(1397),太祖下诏颁布(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者,不论主或从犯,一律凌迟。祖父、父、子、孙、兄、弟以及同居满16岁者皆处决。


9)发展农业

a)太祖通令全国,地主不得蓄养奴婢,凡典卖为奴者,朝廷代为赎身。

b)严格控制寺院庵堂发展,禁止四十岁以下妇女当尼姑,禁寺院收养童僧。二十岁以下青年出家,必须得父母和官方同意,三年内要赴京考试。ab两政策释放了大量生产力,战后社会经济快速得以恢复。

c)大规模向荒无之地垦荒、移民,人口得以稳定增长。

d)实行屯田政策,军屯面积占全国耕地十分之一。政府以「盐引」,利诱商人运粮食往边疆,确保边防粮食需求。


10)科举取士

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八股文)有规范。命令刘三吾等人删节〈孟子〉中「民贵君轻」内容,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


11)尚俭、尊老、养老、救灾济贫政策

a)太祖崇尚俭朴,鼓励老百姓勤俭节约。生活起居、饮食、穿衣、房子、出入皆有规定。

b)颁布〈存恤高年诏〉,赡养老人写入家法族规中,尊老养老风气盛。

c)朝廷积极救灾扶贫,赢得了民心,是为「洪武之治」。


12)生殉制度

殉葬制度,西汉初以后消失,朱元璋恢复之。太祖贱视女性,视妃子为生育工具,不在乎她们生死。太祖以46妃嫔包括宫人陪葬,为四世之冠。制度沿袭至成祖、仁宗、宣宗、代宗。直至近百年后其五世孙英宗死前指出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才禁殉葬于遗诏,永着为典。


13)海禁政策

日本因进入南北朝分裂,武士阶层外出掠夺他国以致倭寇海患生,明采闭关锁国政策应付。洪武三年(1370),中国自唐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太祖以倭寇仍不收敛,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整个海禁政策从太祖开始,到了200年后,明穆宗在位期间被以「市通则寇转而为商 市禁则商转而为寇」为由实行开关(隆庆开关)。


14)贬抑商人

明初,为了贬抑商人,太祖特意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种种刁难和限制。

中国一直是以农立国,封建皇朝一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士、农、工、商」划分社会阶层,商人一直受贱视。这和现代社会,以知识、科技、工商业发展为主的结构不同。明清两朝依然是封建皇朝,直至100年前,清朝科擧制度废除了,中国才开始踏进了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社会。


15)明太祖评价

a)清赵翼曾说:「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

b)清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改科举议》记饶廷襄曰:‘明祖以时文取士,其事为孔、孟明理载道之事,其术为唐宗「英雄入毂」之术,其心为始皇焚书坑儒之心。’


B(2)明惠帝·朱允炆(1398-1402)

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嫡长子太子朱标之子,1377出生。洪武25年(1392)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21岁洪武31年(1398)继位为帝。在位4年,被叔父燕王朱棣簒位。


C(3)明成祖·朱棣(1360-1424)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第四子。十六岁的燕王朱棣,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明成祖仁孝皇后)成婚。朱棣共有四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均为皇后所生。朱棣另一儿朱高爔,为惠妃所生,出生月内夭折。1402年(42岁)以清君侧为名,篡夺侄儿建文帝之位,永乐大帝在位22年(1402-1424),64岁病逝。


明成祖朝代纪事之点滴(参考自百度维基及其他网络)

1)继统纷争

朱元璋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子女宫中自幼接受儒家教育,明朝大文学及史学家宋濂为诸小王讲解经学。诸王之中,以三子晋王朱㭎、四子燕王朱棣最被倚重。多次派二人出征犯境外族,得胜而归,明朝国威大振。

其实继统纷争,早在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时,已引起诸王不满,他们之间已开始了明争暗斗。


2)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a)洪武二十五(1392),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接受學士劉三吾的建議,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以杜絕諸王對皇位的覬覦。洪武二十八年(1395),秦王朱樉(38歲)去世。

b)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前三個月(6月24日),晉王朱棡(40歲)去世(3月30日),朱棣成為了諸王中最年長者。此時朱棣羽翼已豐,不但有久征慣戰的護衞軍,權限也早超出「列爵不臨民」規定。

c)晉王死後一個多月,朱元璋曾給朱棣一道敕諭:「朕諸子獨汝才智,秦、晉已薨,系汝為長,攘外安內,非汝其誰……爾其統率諸)王,相機度勢,防邊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d)朱元璋對燕王寄予厚望,視他為維護朱姓皇朝的支柱,叫燕王好好戌守邊防之責。他慮及燕王及諸王權勢過大,對繼任皇帝構成威脅,所以,朱元璋臨死時下遺詔:「諸王臨國,毋得至京。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制。」。


3)篡位建永樂朝

a)1402年(42歲)以清君側為名,篡奪姪兒建文帝之位,永樂大帝在位22年(1402-1424),第五次北征蒙古落空(韃靼早已聞風先遁),他在回程路上病逝(64歲)。為免引起次子漢王高煦及三子趙王高燧對帝位的覬覦,秘不發喪,直至六師返抵京師,才向天下宣佈。太子朱高熾亦早有準備,順利繼位。

b)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革除建文年號,不承認他四年的帝位(其後代子孫後來才復其帝號)。改當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為永樂元年(1403)。從此開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統治。朱棣即位後,首要正名自己承繼大統的合法性。據傳,所有記載建文帝的文字,或刪去、或篡改或燒毀,包括民間的藏書典籍,涉有其遺迹等文物盡數毀去,當此人沒存在過似的,自欺欺人極了!


4)重典酷刑诛杀前朝臣子

明成祖残酷与其父不相伯仲。建文四年(1402),朱棣攻占南京后,开列「奸臣榜」,诛杀大部分建文朝臣。

a)方孝孺被诛十族(?),其宗族亲友被杀者873人;其门生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被诛连而死。有说只是九族,十族未必是史实。

b)黄子澄、齐泰等被诛杀灭族。

c)练子宁之死,弃市者151人,家族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

d)陈迪之死,远戍者180余人。

e)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80余人。

f)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270人。

g)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230人。

h)状元黄观,洪武二十九年被建文帝急召勤王,被燕王通辑。观妻携二女及家属十人投淮清桥下死。黄观闻讯,遂朝服投江自尽。燕王登基后,痛恨黄观忠于建文帝,在登科录中将他状元之名除去。

历史上都有说「成王败寇」了,篡位成功后,前朝的「忠臣」顿时变成了「奸臣」。


5)继续削藩

登位初期,为了巩固新朝政权,凡建文年间被废黜的诸王,一律恢复了王位,还大加封赏。待到政权稳定了后,脸即变了。他开始做建文帝同一样的事「削藩」,但手段更为激烈:

a)迁徙边疆要地的藩王于内地,使其无兵可用。

b)削夺藩王的护衞

c)废黜藩王为庶人


6)回复建文前之律法

朱棣登位后诏告天下:

a)建文时期更改的成法,全部恢复旧制。这有点矫枉过正,改善好了的劣法又回复旧观了。

b)凡建文年间被贬斥官员,恢复旧职。

c)建文年间制定的法律,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

d)大赦天下


7)并行厂衞及宦官参政

a)明成祖即位后,恢复了洪武时废罢的锦衣衞。

b)设立东厂,由宦官主持,合称厂衞机构,天下臣民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

c)他对臣子严苛,亦无胸襟纳諌,严惩直言諌臣;除了萧仪反对他迁都被处死外,兵部尚书方宾因反对其北征劳民,亦迫于压力自杀。他宠用之文臣如蹇义、杨士奇、黄淮、夏原吉等,也都曾经因忤逆其意,或遭人弹劾而被下狱。

d)他打破明太祖任用宦官禁令,引入宦官集团参政;利用宦官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他派宦官出使,例如派遣郑和、侯显、王景弘等率船队六次下西洋(第七次是明宣宗),宣扬国威。

e)宦官政治势力不断发展壮大,并且脱离吏部独立出来,改由宦官内部的司礼监管理,强化了皇权的专制统治。

f)及至其孙子明宣宗,更是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此举虽让宦官办事更有效率,但也促进了宦官势力的崛起,最终让他们有机会籍皇帝给予的特权而滥用权力。

g)宦官篡夺皇帝权力都视乎皇帝是否强悍与英明,明成祖与明宣宗都能驾驭宦官。

h)之后的皇帝假如怠忽职守,无力驾驭时,就会令滥用权力变得更严重,甚至凌驾于庙堂正规官僚体系之上。

i)明代曾几度出现宦官权倾朝野,持政弄权的政治局面,可以说是始自朱棣的宦官参政,其子孙后代对宦官的培养与放任,乃至干政乱政,已是必然的结果,他是始作俑者啊!


8)劝民于田亩

a)战乱四年,农民到处流亡,田亩荒废。

b)豁免以前积欠田税,补贴农具,免费分发种子以鼓励农民复耕。

c)实行移民政策以调节荒地无人耕现象,实行了这些措施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的恢复。


9)迁都北京并建紫禁城(摘自百度百科)

a)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

b)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开始营建北京,北京的营建工程主要分为内城、皇城和紫禁城。永乐九年(1411),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五月,开凿清江浦,使久废的大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四年(1416),正式营建北京,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正式迁都北京。

c)从此,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今天北京紫禁城的规模就是当时奠定的,整个北京城布局严谨,极为壮丽,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史上的杰作。北京新都城的建筑物在「规制」上遵循南京,是汉族政权的文化延续,除此之外,从拱衞京师的塞上长城,到富丽堂皇的紫禁城,以及南北贯穿、左右对称的「中轴线」,北京在整体风貌上与因势就形、自然布局的南京有了很大区别。


10)军事成就

a)明成祖有乃父军事谋略之才,可以说是武功盖世,驱杀犯境的外族,曾五次出征鞑靼(蒙古),使之不敢来犯。又开拓明朝的疆土,是明代版图最大的朝代。

b)关于他的武功,梁启超盛赞之:「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11)消耗民力

朱棣在位时,明朝国力达到顶峯,但同时社会却存着隐患。五征蒙古、出兵安南、以及迁都北京等浩大壮举同时也消耗了很大的民力。他的好大喜功,为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导致民乱时有发生。「永乐盛世」背后,是辅臣夏原吉等人的苦心经营,一直是消耗百姓的民力。后人对于这一时期的富庶曾说:「永乐初年,承废弛之后,府库空虚,一时赐赉功臣,大封亲藩,而又招集诸儒编辑大典,未几而有安南之役,有营建京兆宫殿之役,费以万万计,而户臣夏原吉殚力经营,未尝告之。」


12)五征蒙古

朱棣的「五出三犁」有得亦有失:

a)大学历史系教授晁中辰:「有力地抵御了蒙古诸部的侵扰,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北部边境的安宁,北边鞑靼和瓦刺的均势基本得到恢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力大举进犯中原。」

b)中国研究历史学者滕新才:「这是朱棣好大喜功性格的产物,劳而无功,导致明朝国库空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13)编修永乐大典(摘自百度百科)

a)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为标榜文治,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

b)翌年冬编成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无不包罗。还有白描的插图,描绘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态逼真精致,是古籍插图中的精品。

典书经历五年,集合二千余人,参与全书编校、绘图、誊写、圈点等工作。典书因字数太多,工程浩繁,未刻板付印,仅手抄一部成为孤本。

c)永乐五年(1407年)书成,朱棣赐名为〈永乐大典〉。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共11,095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改,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最大,比十八世纪中叶〈大英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d)典书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所抄录的孤本叫〈永乐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损,历时六年,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宫中,刻版工程太浩大,故此没有刊印,没有流传。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正本」消失了,「副本」现今仅存800余卷散落于世界。


14)明成祖评价

a)乾隆帝:『「明永乐亦勇略着闻」,明之事则近可征也。如永乐之篡位,大行诛戮,应其亡也,而天弗亡之。;正统之北狩,应其亡也,而天弗亡之;正德之荒淫失德,应其亡也,而天弗亡之;此非慈父之逭其罪。而仍有所顾惜乎。必至万历怠政、天启童呆、崇祯有猜忌之失无恢复之能,而后亡之。』

b)明清史学家孟森:「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

c)近代史学家白寿彝:「朱棣好大喜功、耀武扬威性格,不免在处理外交事务上造成失误。永乐四年,朱棣派兵入安南,平定黎氏之乱后,下诏改安南为交址,设立交址布政司,使之成为明皇朝的一个辖区。这一做法,显然是违背了安南人民的愿望,安南人民不断起来反抗。为了平定安南人民的反抗,明皇朝屡屡遣军南征,战争持续了二十多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近代史学家吕思勉:「明代政治的败坏,始于成祖时。其一为用刑的残酷,其二为宦官的专权,而两事亦互相依倚。太祖定制,内侍本不许读书。成祖叛反时,得内监为内应,始选官入内教习。又使在京营为监军,随诸将出镇。又设立东厂,使司侦缉之事。宦官之势骤盛。……孝宗传武宗,又宠太监刘瑾,这不能不说是成祖恶政的流毒了。」


D(4)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洪熙元年八月登基(1424-1425),翌年五月猝死,在位仅十个月,终年46岁。他自少不爱习武,喜爱读书,饱受儒家之学熏陶。登基后,恭检爱民,为人宽厚,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永乐帝的一些苛政。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与调整。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所以为后世所称善。仁宗与其子明宣宗在政治用人、行政处理上,均有法度,他的十个月加上儿子明宣宗在位共十一年的统治,就是史称的「仁宣之治」。


朱高炽体型肥胖且有脚疾,不良于行,故此为世子时期,不能随父出征。他性格温和,向来不受父亲宠爱。两弟因屡有战功,为父所喜,二弟煦为夺嫡常对兄诋毁。靖难之役四年,建文帝施离间计,下朱高炽「赐世子书」。三弟燧诬告「世子勾结朝廷」,料想不到炽不启封此书,直接上呈朱棣,嫌疑得以澄清。


朱棣篡夺帝位后,群臣上表请立皇太子。成祖想立次子朱高煦,但世子并无过失,又得一众文官支持,最后终立炽为太子。明成祖屡次北伐,均命其担任监国,负责国事。当时全国经战争影响,水旱饥荒严重,他派遣官员赈灾抚恤,仁政受到赞许。


二弟煦心有不甘,联同三弟燧持续构陷太子,炽之亲信因此下诏狱及其官僚亦连坐而亡。明成祖遣派礼部侍郎胡濙调查,得密奏太子「诚敬孝谨」,帝方释疑虑。之后,朱高燧党羽策划谋立被发觉,太子还力请免三弟之罪,其宅心仁厚由此可见。


朱元璋虽然是一介布衣出身,贫农家庭长大,字也识不了多少个,1343年(25岁)起义至1368年(40岁)建立明朝的15年中,安排儒师在宫,渡江后所生的几个儿子,都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燕王也是一个文韬武略的皇家子弟。

【MW:读明太祖与明成祖两帝史实后的感叹!

朱棣为燕王时,太祖诸子已有继统之纷争。朱元璋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引起诸王不满,他们已开始了明争暗斗。如今朱棣的几个儿子,亦同样因帝位而起阋墙之争,是朱姓子弟的传统吗?

其实历史上,所谓帝皇之家,都是人性中最自私丑陋的,压倒了人伦亲情的可贵。每朝都有兄弟相倾轧,争个你死我活,血流成河的局面。无论读多少儒家典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纸上的教化而已。现代文明社会,没有皇位,只有财产,幸好有法律保障各方之承继权;寻求法律解决,免掉了血流成河的惨烈。】


待续(篇325b)......


字数(11,300)



MW:周深《光亮》〈紫禁城〉第六集〈余晖〉主题曲 開国皇帝明太祖和成祖 (篇325a)篇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