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视热点 | 影片《长安三万里》的艺术特征及大热原因

2023-09-21 08:33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长安三万里》作为追光动画的第八部作品,继新传说、新神话系列后, 开启了新文化系列,展现了以李白、高适为代表的大唐诗人们纵横交错的人生轨迹和以诗抒怀的心路历程,歌颂了他们执着不怠的理想追求和重情重义的真挚友谊,高质量的剧情和制作再一次勾起了人们对国潮动画电影的关注。与西方好莱坞的动画电影不同,我国的动画电影多取材于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利用其本身的国民度和奇崛想象作为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基础。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一、《长安三万里》的大热原因1.选题:IP打造下的动画宇宙“电影宇宙”是西方电影打造长尾效应的惯用工业化手法,无论是“星战“系列还是“漫威系列”,都通过跨媒叙事的方式使一个IP得以保持数十年的生命力。近年来在我国电影迅速工业化的背景下,不少制片公司也借鉴电影宇宙“这一做法,其中就包括专注于动画电影制作的“彩条屋”和“追光动画”。彩条屋影业数年前制作的《大戏法》《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的“大”系列中,还并未找到“文化母体”的生命力所在,但近几年以《哪吒》、《姜子牙》和还未播出的《凤凰》几部影片形成的“封神宇宙”则让彩条屋影业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哪吒》中暗含的《姜子牙》伏笔也为现众留下了空白,让观众带着这份审美期待走进《姜子牙》的世界。无独有偶,追光动画的《新神榜:哪吒重生》和《新神榜:杨戬》也是IP打造下动画宇宙的实践文本。而据《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介绍,《长安三万里》是作为追光“新文化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所打造。

2.内容:传统美学的现代化呈现“新神话”电影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其是一类依托于三维动画技术,以神话故事作为美学和叙事土壤,打造出银幕奇观的电影。自然,已经被多次搬上银幕和荧屏的神话故事已无法满足现众的想象力消费需要,因此,动画电影开始纷纷另辟蹊径,通过对东方美学的无意识植入,传统叙事的现代性解构及现代社会的神话式隐喻来构建动画电影的故事世界。《长安三万里》在表现唐朝的故事时试图连接现代,这个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他们面临的困境——他们经历的大时代变化“安史之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追寻理想,珍惜友谊,就像我们今天也需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作品要与当下的时空相连接,这是优秀的动画作品要朝向的方向。

 3.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审美博弈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过程中,不免出现了技术喧宾夺主,内核空洞无物的状况,而多年前张暖忻《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中就已论及内容与形式间的对立统一,戴锦华教授也同样作出了电影形式与内容应当如洋葱般表里合一的论断,这些都佐证了克莱夫·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现点的普世性。《长安三万里》视觉指引由“唐风、诗意、壮美、考究”这四个关键词出发。在画面的设计上考据唐风的纹理、样式、颜色,镜头的运动方式也比较克制,把构图和美感与唐画靠拢,真正实现了技术为内容服务。

4.制作:用新技术诠释中华美学影片致力于呈现大唐气象万千的风貌,让观众们多角度、沉浸式地同时体验到大唐的壮美盛景和鲜活细节。三维动画是影片的主要呈现形式,将人物和场景刻画得更加立体、生动鲜活。在此基础上,电影还别具匠心地将二维水墨场景穿插全片,在恢弘盛景之间,更能体现中华传统美学轻柔写意又不失色彩的韵味。多种形式结合,一个个细节拼合成大唐的全景长卷,时代磅礴史诗感扑面而来。影片制作方“追光动画”不仅在电影中里用诗歌传诵“中国式浪漫”,在现实中也用独特的视觉效果传递“中国技术的创新”。在制作上坚持特效的场面宏大、画面细节精细的特点,并充分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新技术对画面进行渲染,力求画面精美。当传统文化链接上新技术、新创意后,爆发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使得新国漫早期动画电影而言,在艺术“意象”的创造上拥有更大空间。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动画电影的制作效率;另一方面,更加成熟的特效制作技术,为动画艺术的“意象”表达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新国漫在视觉特效和场景营造方面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

二、《长安三万里》的艺术特色1.人物:陌生化的人物处理“陌生化”是 20 世纪初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主要通过语言的变形或技巧的处理,有意把熟悉的东西描绘成陌生的事物,使人产生新奇感以此激起审美的强烈欲望。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普通事物或语言是日常司空见惯的则很容易让人感到疲劳,而陌生化的处理能够给予读者活力。《长安三万里》中李白的人物形象设计没有完全照搬课本,青年李白出场即头发散开、圆领敞开、鲜衣怒马,完全一副潇洒自在的富贵剑客形象,引发观众惊叹其年轻李白的意气风发;以陌生化处理后的杜甫完全颠覆传统对于“诗圣”忧国忧民、满面愁容的模样,九岁仍在换牙期的小孩形象的杜甫与高适相遇,一是为了呈现角色作为“人”成长的过程,二则是以顽童形象呼应杜甫诗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补充想象,成为跨越千年银幕前的一声叹息。同时《长安三万里》虽以男性诗人为中心展开叙事,但却创造性虚构了裴十二这个人物形象,她来自李白的《留别于十一兄邀裴十三游塞垣》与《赠裴十四》两首诗,在引出“唐代三绝”——“裴晏剑舞”的同时,补充女性叙事在唐朝历史上的完整性。裴十二在比武中丝毫不逊于高适,使高适一腔热血遭到冷却归隐梁园联动事件发生,同时借助作为女子的裴十二表达了巾帼空有志气却报效无门的时代困境。

影片中呈现了李白、高适、杜甫、王维、王昌龄、岑参等诗人形象,展现了开元唐朝的诗人群像。年幼可爱的杜甫、清高超脱的王维等都一一呈现在了银幕上,除此之外,玉真公主、郭子仪、李龟年、张旭等历史人物的出场更显大唐之盛,而所有人物最终的悲剧命运也突出了影片的历史性。这种散点透视的创作方法使得影片丰富且意蕴深厚。

2. 叙事:注重深层化叙事与内涵挖掘动画电影注重表层视觉动画的呈现,尽管中国电影史上不乏《牧笛》《山水情》这样意境幽深的高雅动画,但在图像时代,动画能够最大限度的制造炫目、奇幻、壮观的场景,吸引观众,而对于叙事情节方面则相对简单直白,这也成为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在叙事方面受到诟病的原因之一。《长安三万里》突破了以往动画电影的叙事短板,以双男主的模式,虚实结合的叙事方法,三段式的叙事结构,叙事节奏把握精准,详略得当地讲述了大唐由盛转衰的故事。影片以老年高适回忆的口吻,倒叙回溯自己与李白的一生,赋予影片一种间离效果。影片创造了回忆与现实共存的双重叙事空间,回忆空间是高适与李白各自的人生选择与际遇,现实空间则是高适雪夜平定吐蕃叛乱,虚实相交,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与影片的传奇性。影片呈现出了非常典型的三段式结构。这其中的两个分界点,就是高适与李白的“一年之约”和“十年之约”,人物名命运也在两个分界点后开始了不同走向。而扬州、黄鹤楼和长安三地则串起了整个故事线索。长安这一影片中重要的线索也在三段式结构完成闭环时完成了由具体的地理空间到文学意象的升华。影片将叙事重点集中在高适和李白的成长与友谊上,并不直言朝堂大事,却道明盛唐之衰与门阀之见、宰相当权、贤才流失等原因休戚相关。影片并未完整呈现因果,却逻辑自洽,描绘出了斑斓的历史画卷。如此安排,将时代与人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3. 技术:诗歌意象的动画呈现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中国动画电影的技术使用也不断突破,《新神榜:杨戬》(2022)、《白蛇2》(2021)等动画中的技术使用也使影片整体画面质感进一步提升。《长安三万里》并未追求技术创造的华丽视觉奇观,而是将动画技术与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创造出了极具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中人物吟诗画面使用了水墨风格的定格动画,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逆向特效”,从三维回到手绘,返璞归真。中国诗词讲究“意象”,太熟悉的诗如果再配上过于具象的解读,反而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影片中的水墨定格画面在发挥动画想象力的同时与诗歌吟诵结合创造了新的体验。同时,整部影片的人物形象与动作、服装设计、场景安排都经过精心设计,刻画出唐朝的艺术风格与艺术韵味。《长安三万里》吸收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世界类型动画制作经验,以更为有机、平衡和稳定的艺术形态正面塑造唐诗背后的盛唐诗人群像,“唐诗宇宙”这样的当代动画的主流形态既使新一代电影观众顺畅接受和广泛共情,又高度还原了唐朝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同时还完整地表达出了气韵生动的中国美学精神,创造出了新的艺术表意空间。

三、总结

中国动画IP 必须要符合当下时代精神,听到年轻人的声音,真正了解他们的情感和关注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度挖掘,将二者有机结合,才更有利于中国动画向好发展。《长安三万里》的出圈是传统文化拥抱大众的缩影,也是文艺领域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探索!



参考资料1.周舟.《长安三万里》:中国式叙事的一次大胆探索[N]. 中国电影报,2023-07-19(010).2.孙佳山.《长安三万里》:“唐诗宇宙”烛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电影艺术,2023,No.411(04):62-65.3.谢君伟,邹靖,陈廖宇等.《长安三万里》: 大唐风貌与中国诗词的动画表达一一谢君伟、邹靖访谈[J].电影艺术,2023,No.411(04):81-87.4.韩晓莹.《长安三万里》主创:致力于还原唐朝风貌IN].环球时报,2023-07-08(005)


影视热点 | 影片《长安三万里》的艺术特征及大热原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