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欧美PhD混申攻略 | 从准备-申请-面试,全方位详解申请实录!

2022-03-23 10:54 作者:留德华叫兽  | 我要投稿


   文 | 吴紫屹编

感谢大家厚爱!文章发出后收到了很多私信,正文写得不严谨的地方评论区有大佬指正,强烈建议各位读完文章可以翻翻评论。我最后决定去UofT做robot learning啦!具体情况写在第三章。真心感谢所有与我交流、提供信息的朋友,祝各位也一切顺利!


0

写在前面


相比保研,出国申请这条路必然要艰险得多。从网申到出结果虽然只是3-4个月的时间,但对于申请的前期准备、抉择和等待结果的煎熬却远远不是这短短数月能概括得了的。在申请过程中我曾有幸得到了多位前辈的热心帮助,因此写下这篇文章也是希望对后来者有所裨益。
本文记录了我申请2021 Fall海外高校的过程,主要以CS PhD的视角叙述,对于MS或是别的学科应该也有共通之处。匆忙写成难免有所疏漏,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补充。


1

我的情况


THU DA 2017年入学,2021 Fall欧美混申 (主北美PhD),CS CV+Robotics方向。如果要用几句话概括我的本科四年,大概就是上课刷GPA,实验室搬砖,提早考英语,做暑研捞推荐信由于本系分别有一位四/五字班大佬申到了CMU/MIT PhD,因此我的路径基本是参考他们而来,确实少走了一些弯路,但也因此面临诸如交换之类前人没有的选项时,缺乏一些尝试的勇气,回过头看只能说是有利有弊吧。


最终申请时的简历:

  • 三维 (GPA+英语):GPA 3.90/4.0 (ranking 2/173), T 109 (R30+L26+R23+W30), G 333+AW4.5 (V163+Q170)

  • 科研:在本系一个实验室的两个组干过,至少都有一点产出;暑研在Stanford Leonidas J. Guibas组,是remote做的,有在投一作文章

  • 论文 (Pub):一篇MICCAI workshop三作, 一篇CVPR二作, 一篇T-PAMI三作在投,一篇CVPR一作在投

  • 推荐信 (RL/LOR):校内找了三位老师,一封课推两封科研推;Stanford一封科研推

  • 个人陈述 (SOP):和再来人的导师一起改了两轮,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 实习、TA、比赛等皆无,这些对于PhD其实也不太重要

一个比较公认的对于PhD申请的材料重要性:LOR  Pub  GPA  GT,SOP (PS) 的重要性这个确实一直众说纷纭,我倾向于认为SOP和GT的重要性差不多,之后会细谈。顺带一提我的个人主页在这里,也欢迎大家GitHub互follow,我最喜欢同性交友了hhh (异性交友当然就更棒了x)


2

申请需要的准备


这部分主要谈谈申请前期的准备和网申需要提交的材料,我会描述我的准备过程以及我认为该材料的重要程度,并把我最终提交的版本放在这个repo里以供大家参考。这部分多有主观因素在内,也不乏根据小样本推出来的结论,还请大家一定辩证看待我写的内容。那么首先,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需要回答:


2.1 我为什么要出国?为什么要读PhD?

This is a big commitment. So take the patience to learn more about all the options so that you can make a confident decision that you won't regret.
毫无疑问,中国高校的科研实力在近十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少学科也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世一大”可能真的不是梦;曾经流行的美国CS MS-->美国大厂实习-->拿大package赚大钱的路子,也因为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兴起、美国签证困难等因素逐渐失去吸引力。在我看来现在出国的理由主要有三种:不想将来在国内996,希望过work-life balance的生活;GPA太低保研困难;向往国外科研环境。我个人属于第三种情况。尚未经历过PhD生涯毒打的我尚可说出“我喜欢research”的豪言壮语,对于CS的研究者,美国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学科传统、关系网络、学术水平等等此处略去不表。虽然经历了2020年的种种,我对于灯塔国的很多幻想破灭,但是经过仔细的反思和多方交流,私以为美国在学术研究上仍然是先进的,这也是为何我最终决定主申美国PhD。时代在进步,中国未来可能凭借这波AI浪潮实现超越,但至少我想说not yet,路还很长。总而言之,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国,出国读博还是读硕,这是申请的根基。我常说一句话,“想申总能申到的,什么level都有保底校”,多和学长老师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2 三维 (GPA+英语)

第一个需要前期准备的内容是标准化考试成绩,俗称三维,这部分我自认为是做得最好的了hhh,可惜PhD并不主要看这些,对于MS则极其重要。首先谈谈GT,我在大二伊始决定将来要出国,因此大二寒假我回老家后报了新东方的课程,然后顺利在2019.3.3把T考过了;到了大二暑假,我报名的再来人奖学金计划非常巧地送了云英语这家机构的GRE课程,于是在暑假上课后成功于2019.9.20把G也考过了 (当时被系里拉去参加国庆阅兵,白天背单词晚上长安街欢愉hhhh,也是很奇妙的经历了)。踩的两个坑:

  • 应该先考G再考T,G的难度是远高于T的,一般人都得花上个几周时间准备,背单词刷题;等考完G再去看T其实就很简单了,此时只需集中精力提升听力和口语,会比四管齐下要轻松一些。还有就是上课其实帮助不大,更多起一个监督作用,自制力强的朋友大可自行准备,身边成功案例也不少

  • 虽然现在绝大多数欧美学校都接受T的成绩,但其有效期因学校而异,大多有效期为两年,但也不乏UCB, Stanford这样要求18个月的学校;大多计算方法是网申截止日-考试日期=有效期,但英国学校如牛剑则是要求入学日期前两年,于是我的T很悲剧地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过期了 (这就是corner case吗岂可修)。考虑到G的有效期是五年,显然先考G也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 (当然今年因为疫情很多学校waive G,明年就不一定了)

再来说说GPA,对于MS来说GPA当然很重要,但对于PhD GPA的重要性次于科研经历 (在欧洲如瑞士英国可能还是比较有用的,但在美国尤其四大,top GPA在Pub面前不值一提)。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绝大多数网申表只能填GPA value,并没有ranking,这意味着招生官的依据是绝对数值,你当然可以在CV (简历) 里写排名,但除非年级第一这样比较有震撼力,区别也不大 (确实有教授在面试时提到我的排名,证明年级前三这种还是有吸引力的);这也涉及到本科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但是显然老外对于中国高校的了解程度有限,他们可能认为清北第一档,浙复上交中科大等第二档云云,清华的3.75和上交的3.8在他们眼中区别可能微乎其微,我猜测这也和美国的本科制度有关,他们可能不太能理解高考这一制度,美国本科校 (尤其公立校) 的生源都差不多,不少也能申上顶尖的graduate school。GPA和英语成绩作为标准化成绩,常常被用作初筛 (机筛) 的依据,虽然近年来设定硬指标的学校越来越少,但我也见过类似T 100, G 320, GPA 3.5这样直接刷人的,所以还是尽量保证过一定的bar比较保险。

2.3 科研

一般大陆本科direct PhD申请者的研究经历就四种:本校实验室、海外高校交换、暑研以及实习,本人只有本校和大三一段暑研的经历,因此就只谈这两方面。做科研的目的有二,一为出Pub二为推荐信,我也会分别谈谈它们的重要性。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本科做过的科研方向对申请的方向真的影响不大

以我个人为例,我在清华做的方向是efficient inference,网络压缩、模型量化都做过,但这并不影响我申请到Leo组里做3D vision相关的暑研;尽管我本科毫无robotics/graphics的经验,我同样拿到了不少这两个方向教授的面试及offer;此外我还认识vision转ML theory、转neuroscience拿到四大的成功案例。因此我认为本科的研究经历和Pub更多的是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证明,只要能在SOP里自圆其说你的research interest和将来想做的方向,就问题不大。


然后是推荐信,不得不说我在申请中最大的感悟就是Connection is All You Need,推荐信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里的connection泛指申请者与申请学校之间的任何联系,例如在该校做过RA、给你写RL的教授和POI (你想申的教授) 互相认识等等 (这也是为何常说海本比陆本申请有优势——POI竟在我身边.jpg)。下面我贴两张gradcafe MIT CS PhD rejection post,无一例外都是背景极强但因为没有connection被拒的例子。
作为大陆申请者,除非本校老板在其领域中国际有名,大多数人只能靠暑研捞推荐信、建构connection。我本人是先申请UGVR (一个和Stanford的官方暑研项目) 结果最后一轮面试被刷,之后以self-funded intern的形式得以前往Leo组里,不巧碰上疫情只得remote进行,几位合作的PhD Postdoc都非常nice,最后也成功有了一篇CVPR一作投稿的产出。此外这次暑研经历也坚定了我出国读PhD的决心,我还蛮享受国外这种自己主导一两个项目并且参与几个别人项目讨论的style,可以开拓视野 (并且互挂作者刷citation 2333)。当时为了找暑研翻了不少学校的主页搜集了一些教授信息,以及我所使用的套磁邮件模板可见这里。那段时间也是每天发10+封邮件然后望穿秋水地等,第二天早上起床看着空空如也的收件箱暗自忧伤。几个要注意的点:除非教授的个人主页写了不招暑研,否则都可以套;发邮件的时间最好在当地时间周二到周五早上七点前,这样他们一打开邮箱就能看到你的邮件;把网络状况搞好点,面试的时候Zoom/Skype一直掉线很尴尬的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orz)。最后的推荐信校内我找了实验室大小boss给科研推,国内老板一般会让学生写一个草稿,注意从不同角度来夸自己就行,我怎么认识这个学生的他在我这做的项目对他学术上 (strong coding ability)/为人上的评价 (good teamwork)。此外为了申ETH MS保底,我找班主任要了一个加强版课推 (综合吹了一下自己本科前三年的表现hhh)。Stanford的推荐信,非常遗憾的是,因为是remote的缘故,平时并没有多少和Leo直接交流的机会,因此信是合作最密切的Postdoc写的,Leo只给了几句评价,从结果上讲,我并没有拿到Leo署名的推荐信。关于暑研老板: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如果找很senior的组,一起暑研的同伴必然也都是大佬,竞争激烈,拿到平推甚至黑推的可能性更大,如果老板不直接带intern也可能像我一样拿不到信;如果去新AP手下则合作更加紧密,但是推荐信的力度会稍弱一些 (当然某些名校毕业的rising star AP另说)。就我今年了解的情况,Stanford还有一个组也是几位intern只给了其中一个人信,remote当然是一个原因,但风险也值得正视。此外今年由于是remote所以没有签证方面的问题,但根据往年经验J签B签check什么的也令人头疼,需要大家注意。2022.2.4 EDIT: 大S 今年暑研给推荐信的情况有明显好转,我和一些朋友讨论之后觉得20年是因为第一次线上暑研,部分教授不习惯,觉得学生参与度不高于是信也给的不好……


2.4 选校

暑研做完基本就到大四开学,是时候开始选校。PhD选校实际上就是选老板,我的做法是首先估计自己能申到什么水平的学校 (如果四大为第一档,我的自我定位在二档如UCLA, Cornell, UIUC, UofT这些),然后选择符合自己research interest教授数量多的学校 (朋友们,读文章记得看作者list啊!),这样录取且能做感兴趣方向的可能性较大,最后再加1-3所彩票及保底校。我最后共申了10个program

  • Stanford, MIT, CMU:彩票校,我承认选得有点多因为自知够不上四大的门槛,但还是当了送财童子,CMU除了RI PhD还申了一个MSR,这是个research导向的硕士,评价还挺好的

  • UCLA, Cornell, UofT, UT Austin, Oxford, EPFL:这几所比较符合我的实力,当时中美关系不明朗所以采取了美加英瑞士混申的策略,都申的CS PhD

  • ETH:申了个MSc in EEIT,瑞士的硕士很看三维,当时是考虑以我的GPA申这个做保底

另外在十月份的时候我和CUHK MMLAB取得联系拿了一个口头offer,大意是如果申请不理想可以去那里读PhD,这也是为何我的选校这么aggressive的原因。套磁教授:对于套磁网上的意见还是蛮两极分化的,有说很重要的也有说没卵用的。我个人认为套磁对于PhD申请还是有积极作用的,虽然北美高校大多采用强committee制,即委员会先对申请者打分排名,过了的人才会把材料拿去给你SOP里提到的POI看,再由POI面试挑选学生发offer,但归根到底想要被录取还是要得到POI的认可。因此我分为两阶段进行套磁:

  • 提交网申之前:给教授发邮件简短介绍自己,表达自己对于加入课题组的兴趣,并且询问下一年是否招生。这类邮件的回复几率还是比较大的,尤其如果教授不打算招人基本都会告知,这样也就不用在SOP里列他做POI了;如果运气够好,甚至有教授会提前给你面试

  • 提交网申之后:借着新年的机会,可以给此前有回信要招生的教授发邮件,询问admission进度,是否能有面试之类。一般一月份是面试高峰期,这时候去混个脸熟说不定马上面试就来了;没有回复也不要急,可能只是时候未到

对于那些主页明确写了"don't contact me regarding admission"的教授就不要去套磁了。并且注意同一个department同时只和一位教授套磁,如果两周没回复再换下一个。通过套磁,我拿到了至少三次提前面试的机会,虽然现在想想等过了committee应该也能拿到的,不过当时咨询了一些录取相关的信息,对后续选校、选POI都有一定的帮助。套磁邮件的模板放在了这里,写的有点啰嗦可以改得更简短一点。


2.5 文书

申请时要用的文书主要有CV, SOP/PS这两种,有的学校 (如牛津) 要写Research Proposal,有的学校 (如UC Berkeley, UCLA, 我猜可能UC系都要) 要写PHS (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申请的时候注意一下官网要求就行了。文书基本就是写一份,然后按照不同学校稍微改一点就能用,我的最后提交的CV和SOP分别见这里和这里。CV: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模板都差不多。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的学习情况、科研项目即可。SOP/PS:SOP主要是谈你的研究经历,它们如何塑造你的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以及你将来希望和哪些教授 (POI) 合作做什么新的研究。我个人认为SOP的重要性不大,毕竟本科生很难写出什么让教授感觉exciting的想法,但这并不妨碍SOP成为耗时最久最麻烦的材料。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特别适合SOP,最好是找一些一起申请的同方向的朋友互相改,因为审材料的人不一定对你的技术细节特别清楚 (比如可能是一个做vision的教授审你申请NLP的材料),所以如果有觉得看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改。我的做法是开门见山抛出my research interest+三段科研经历描述+对于领域的思考希望探索的新方向+点名POI。需要注意的是SOP绝对不能写成extended CV,CV里写project侧重于contribution,这里则概括motivation+method+result,有产出当然最好,没有的话至少也写写自己学到了什么,通过几段科研体现自身成长。我的SOP最后是大改了两轮 (这里真的要感谢再来人配的学术导师,是native speaker MIT EECS PhD,改得水平特别高),我把每次的文档和批注放在GitHub repo里了,大家可以对比着看看,应该能很有收获。SOP的格式也可以提一下,建议就用Word默认的格式,Times New Roman即可,行距字号什么的不用调,这样两页纸写满刚好1000词,写多了人家看着也烦。Research Proposal:这个我没资格说什么,牛津的那份我感觉写得挺差的就没放上来,其实有点像小半篇paper了,也要从motivation到related work再到proposed method,这个写起来应该比SOP还要麻烦得多。PHS:申UCLA的时候用到,用于补充SOP展现你的diversity (不愧是深蓝州),我谈了谈AI里的公平道德的问题,写得太生草了就没放上来。深蓝州的某些学校如Stanford虽然没有PHS,但是也有一个界面 (optional) 是专门让申请者输入体现diversity的信息,我全都放空了,感觉对于PhD申请这个影响不大。个人主页:这个不是必须的,我认识很多大佬没有做主页也申上四大,不过有的学校网申界面确实会让你填写 (当然是optional)。我对写网页什么的也不太会,就直接用的github.io配合静态HTML做了一个在这 (别骂了别骂了它确实很简陋,但是Kaiming大神的主页也很质朴嘛)。不过在面试的时候确实有教授是照着我的主页而不是我的CV问问题,主页也可以实时更新比如在网申截止后论文录取了,我更新在主页上对方也可以看到。

2.6 网申

终于到填网申表的时候了!基本就是注册然后填信息传文件,有朋友用的Gmail但是我一路用清华邮箱下来也没误事。网申前几页是一些个人基本情况 (名字国籍本科院校等等),准备好transcript (成绩单) 的扫描件即可,有的学校还要求在读证明、排名证明、护照扫描件等等,建议打印出来再扫描成pdf,这样有水印比较正式,也避免对方打不开的情况;然后就是CV, SOP等文书的上传,传上去后预览一下确认没问题就行;接着就是交推荐信,一般是填写推荐人的信息+email address,然后由系统发链接给对方要求交信;最后信用卡交钱就完事啦。
几个值得注意的点:

  • 大多数学校的网申页面可以裸连,但有的 (我记得Stanford, Cornell) 需要科学上网

  • 推荐信最好列个list记录每个项目的DDL然后跟老板说好,到一个时间全部发request然后老板一次性全提交了。我今年交得很顺利 (可能是因为申请人数少了,我校内的老板估计只用交我这一封信),但有的朋友的老板是真的鸽。也会出现清华邮箱收不到request的情况,这时候就猛点send多发送几次总有机会的 (x)

  • 有的学校推荐信有一个waive的选项,大意是申请人能否看到推荐信的内容。这个一定要点waive!不waive的信基本就废了 (当时一起申请的朋友看我没勾waive直接爆粗口www)

  • 有的网申界面并没有send request的按钮,而是点击save page的时候默认发出

  • 我今年申请的学校都是网申就行,有的学校是需要邮寄纸质材料的

  • 填学校的时候,一时找不到你的学校不要急,比如UCLA我在China--Beijing下面找了半天没看到THU,结果在China--Peking下面找到了 (非常搞笑的是PKU是在Beijing下属)

建议大家用excel记录一下各学校的材料要求,我整理的表格在这里。大概算了算申请一共交了RMB 9000的样子,相比申商学院的同学真的不算多了。9k而已也就考四次G/T的钱嘛,值得一提的是EPFL PhD不用交申请费,不容错过。

2.7 面试


面试不会让一个没有文章的人变得比有顶会一作的人强,但足以让老师把很强的学生拒掉PhD录取大多都要面试,当然也有不面试直接录取的情况 (我的第一个offer EPFL就是如此)。面试似乎分committee面和POI面两种,我只经历了第二种因此只谈这种的经验。一般就是POI发邮件说对你的background感兴趣希望聊一聊,约个Zoom或Skype就可以上了。PhD面试归根到底就是一个确认相互是否match的过程,如果真的对教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面试前看看组里的文章、听一听最近给的talk (这个我很推荐,一般会讲一些big picture,也可以熟悉一下口音) 也就够用了 (可我的research interest随教授而变啊x)。一般面试开场都是介绍自己的项目,有的教授要你介绍多个,有的要求pick up 2,有的就是most recent one,时长也不一定,长则25min短则5min,这个只能随机应变了。我的做法是做了5+个版本的slide到时候按需放映2333,选了一个长的版本和一个短的版本放在这里。讲完项目就是互相问问题,大多围绕research,我也总结在repo里了。面试一般持续30min,最长的一个聊了1h,结束后第二天记得发thank you letter。其实我觉得面试最重要的还是be honest,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就行了,比如对面问你还申了什么别的学校、你接不接offer之类,其实都理解的毕竟PhD五年是一个很重大的决定。


外接大法好稍微介绍一下我的硬件设施,感觉还蛮适合remote interview的,你需要一个外接显示器和一个外接摄像头,显示器使用演讲者视图这样就可以照着念稿子,摄像头放在显示器上显得你在直视屏幕,但实际上share screen的是PC的界面,这样既不用脱稿也不会显得视线游离。


3

等待结果


PhD面试一般都在一月份,我二月后就没有收到任何新的面试了,所以根据面试基本也能猜到录取的情况。等结果当然是很焦虑的,不过我倒是心态平和,每天早起刷一遍邮箱然后去gradcafe看看情况,没有的话就快乐摸鱼度过剩下的时光。这里也记录一下我的申请结果:

  • 2021.1.18 1st offer @ EPFL EDIC PhD

  • 2021.2.1 1st reject @ MIT EECS PhD (MIT只发one batch offer,没收到就是拒了)

  • 2021.2.9 2nd offer @ UT Austin CS PhD

  • 2021.2.11 2nd reject @ Stanford CS PhD

  • 2021.2.12 3rd reject @ CMU MSR (50 offers over 700 applications)

  • 2021.2.13 4th reject @ CMU PhD in RI (35 offers over 820 applications)

  • 2021.2.14 3rd offer @ UofT CS PhD (informed by POI)

  • ETH, Oxford, Cornell, UCLA 我都withdraw了,因为没有勾搭上感兴趣方向的老板

最终决定:等到二月底三月初,基本上大局已定,就要开始做最终决定了。虽说decision due一般都在4.15,但POI早在committee发offer后就会开始轰炸你的邮箱表示"we can discuss to help you make a decision"。我本人是收了几个差不多同等水平学校的offer,所以纠结得半死。我觉得这个时候就什么顾虑都不要有了,直率地发邮件跟老板坦诚自己的concern,老板也都会如实回答,动用你的一切connection,做出一个不会后悔的选择吧!贴一些教授们的回复,收获还是很大的:

Thanks for your honesty, these are all great questions a student should be asking. Note that any of these choices are fantastic choices. An outstanding student will be successful in any place. Choosing one place over the other just means getting that success faster, because more opportunities are available to you.

My advice to all students is not to look at geographic location, not to look at school, but choose by the advisor. Choose the advisor whose topic fits you the most, choose the advisor that will care about you, enable you and make sure that your life as a PhD student is both pleasant and successful. Choose by the colleagues you will have in the lab. Choose by the resources you will have in the lab.

If you do traditional stuff, you can only be successful at top places like stanford/berkeley/mit. Other places you have to do different stuff.

I think you also need to think about your own research at this level, not following the trend. In particular, at good schools, doing something noble is very important. You want to be very different from your advisor or any faculty. Some students they are not strong enough, so they do whatever their advisors tell them. I think you have the ability to do something new.


一些有关admission/PhD program的信息:

  • 有的学校PhD入学即确定导师,有的则第一年rotate (在不同lab尝试,博二时再双向选择),已知rotate的学校有Stanford, UT Austin (非强制性,有的入学即确定), EPFL (同样非强制性,大多数学生做第一个project的组就会是最终的组)

  • UofT会先发PhD offer,然后在五月才确定最终导师

最后决定去UofT啦!Animesh Garg & Andrea Tagliasacchi co-supervision,一个做robot learning一个做3D vision。一方面我一直想跳坑逃离纯视觉,做点robotics的东西 (不论是将来落地也好还是所谓的“门槛”高一些),另一方面他们给我描绘的big picture of embodied AI打动了我,聊了几次也挺开心的,遂拍板决定。3D vision+robot learning听起来还是很fancy的,不过说句实话现在几乎没什么工作 (SLAM那些暂且不归到robot learning的范畴),我之前看很多robotics的文章还在用PointNet提RGB-D点云的特征还挺惊讶的,我直觉会认为做control/planning需要额外设计一些网络结构 (inductive bias的感觉?),但不少reasoning的文章还在那用MLP...这篇文章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有一点3D modeling for robot control那味了。最后做决定的因素当然还有很多,和老板聊和PhD聊和家里人聊,尤其像我这次选择了一个此前没有经验的新方向,很难说是不是最优解,我认为和老板研究兴趣的契合度还是最重要的。申请季大家都会焦虑,拿到offer也有拿到后的顾虑,都希望做到万无一失,我觉得至少还是要自信,像一个老板跟我说的,“现阶段不用太在意做什么project这样细节的问题,如果你真的喜欢我做的方向,但五年后要为毕业/职业发展发愁,那是我没培养好你,是我的问题,你要相信自己展现出来的潜力”。祝大家做出无悔的选择!


4

Misc.


这部分算是对正文的补充和一些碎碎念,各位看个乐就行了。

4.1 中介

这部分打算谈谈留学机构。我选择了再来人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奖学金项目,给优秀学员提供免费的申请服务,我认识不少前辈走的这个项目,口碑还不错。我当时是在2019.4报名,经过材料初筛和几轮面试后成功录取。奖学金项目也有不同类型,我当时还没考G,因此获得的是“再来人--云英语联奖”,即附赠了云英语的GRE课程,代价就是我必须等到申请季开始 (2020.6) 才能获得mentor咨询服务;我同学也申了这个项目,他没有云英语的课但是就可以提前和学术导师进行申请路线规划。我对于附赠的课程还是很满意的因为当时确实有打算报课,省了一大笔钱 (云英语课程费用在1w左右) 而且上课效果挺好的,也顺利斩G。

免费玩家和氪金玩家的区别主要在于,付费学员拥有暑研、选校服务 (我没充钱所以也不知道质量咋样),而我基本上都是自己翻学校主页自己选老板;在文书服务方面,奖学金学员只有两个项目的服务名额,即针对两个program的文书要求上传CV, SOP,由学术导师进行两轮修改和文笔导师进行一轮润色;至于模拟面试等高端服务更加是无福消受了。就我个人的感受,我觉得是完全足够的。就像某位前辈说的“如果选老板都要中介帮你的话那你这PhD也没什么好读的了”,中介肯定没有你/你学长学姐/老板了解自己所在的专业,既然如此从后者得来的信息自然更加准确。关于文书修改,我匹配到的两位都是native speaker,一位文笔导师Oxford人文专业一位学术导师MIT CS水平都很高 (也许是我运气好),尤其MIT这位对我SOP的修改意见偏僻入里,因为专业和我相近所以他能从行家的视角指出我的问题所在,文笔导师有时候就会改出一些factual error (毕竟不懂一些行话),而且CS申请的SOP,我认为像写论文那样平铺直叙就好,真的没必要开头"when I was a child..."再引经据典啥的。有很多朋友提到可以不找留学中介,只找文书修改服务,我是不大认可的。首先留学机构 (对于我来讲) 更多地是提供一个全程陪伴式服务,有时候焦虑了就去聊两句,小问题可以交流确认一下,收到offer也可以求夸并且看公众号怎么花式吹水 (offer|捷报!清华大学W同学斩获balabala),这一点文书机构恐怕是不会提供的。此外由于留学中介接触的人更多资源更丰富,也就更有可能匹配到合适的导师,根据我的经验文书还得是业内人士来改效果比较好,当然这也有点看运气,我同学申CS结果匹配到ME的导师,文书机构也可能有强大的关系网络,总之大家付钱时一定要谨慎,实在不行留着证据去argue。总的来讲,如果你足够优秀我还是很推荐报名再来人这个奖学金项目的 (毕竟是免费的嘛),宗旨还是要扩充自己的connection network,认识更多人,抱上一个大腿 (比如这里我一定要credit一下的,高考填志愿把我忽悠来自动化,然后就一直抱着不放的大腿:信息对等中心 @虚怀 ) 可以解决万千难题,可惜我既宅又社恐 (你的梦想明明就是天天躺着kora)。如果有很熟的大佬前辈,不找中介也是完全OK的,让他/她帮着改改文书也就行了。

4.2 后疫情时代留学思考

我个人还是相信未来世界的机遇中心在中国的,至少我们人口多市场大技术迭代的feedback也能来得更快;我也相信中国人是卓越的,我们的本科生完全不比美国四大的学生差。但就是整体教育资源落后 (比如清华的某些课上的都是些啥啊...),相信招更多的老师经过时间的积淀完全可以解决。所以至少现在,我认为出国留学做research还是值得的。

其实申请季刚开始的时候我想申美国的学校受到了家人比较大的反对,家人嘛,肯定优先考虑安全因素,这也完全可以理解。加之川普时代大力渲染的中国威胁论和普及的对华敌视态度、疫情下的神奇操作,让我的不少 (精美) 亲属态度大变 (变过头啦喂),微信亲戚群里分享的文章也从“美国,行!”变成了“美国,不行;中国,行!我们中国真是太厉害啦”(x我有咨询过去年疫情最严重时身处美国的学长,他们宅家科研、百年孤独、几乎自闭,相信有remote的朋友都知道那是种什么感觉,更何况他们的家人朋友远在千里之外。如果我是2020 Fall入学,可能真的就不出国了,毕竟形式实在不明朗。但现在来看,拜登当选、疫苗研发,虽然中美关系短期内不可能有多好,但我认为留美形式还是明朗了很多。我现在的主要concern是美签,因为疫情travel ban领事馆已经一年没开了,在疫情前AI PhD的签证被check还蛮严重的,我有认识19 Fall入学的学长因此选择加拿大,也有选择美国的学长因此不敢回国生怕回不去学校。由于一年没有新的case所以也不好评估疫情travel ban取消后的行情,拜登政府对华敏感专业留学生的政策当下未可知。之前看到有学校因为这类问题直接不招international学生,所以我当时面试的时候都有提一句我愿意去别的国家签美签emm..关于美签预约,一个很好的查询网站 (credit to @Trinkle 大佬,助力大家及时退学止损x)。

4.3 致谢

2017年本科入学到现在承蒙很多前辈和友人的关照,最终得以申到理想的学校,真的是万分感谢。感谢坤 @Linzk 陪我用沙雕冲淡焦虑、听我的凡尔赛抱怨,感谢谷 @虚怀 一直以来的carry、没有谷就没今天的我[蘑菇][蘑菇],感谢毅神多次帮我修改文书、给出深刻见解,感谢Zhanwei, Ziwei, 岳哥, 鹤爷, Qingnan带我初入科研的大门,感谢叶子, 宽兄, 恺哥, Zhenyu几位申请的前辈提供宝贵经验。还有很多要感谢的人要感谢的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最后,感谢看到这里的你,祝各位申请顺利,都能拿到理想的offer!
2021.3.13 于清华园


本文转载自:

2021 Fall 申请回忆录 (北美 CS PhD)- 吴紫屹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0439006



欧美PhD混申攻略 | 从准备-申请-面试,全方位详解申请实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