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意大利真的有那么拉胯吗?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作为战胜国之一的意大利,付出了高达137万伤亡的代价,于是意大利总理在和会上狮子大张口,提出了包括对原奥匈帝国的领土要求、对巴尔干地区的特权以及对非洲殖民地的要求。英法等国气不打一处来:你怎么有脸的?猪队友还敢要战利品?
于是,英国的答复是先让法国表态,而法国的则是让英国先表态。结果是两国都表示沉默,无视了意大利的请求,气的意大利总理奥兰多直接中途退出了会议。
而英法对此不以为然,要怪就怪你太菜了,打个奥匈帝国都没打赢,巴黎和会的失败,才导致二战意大利直接黑化。然而,一战中的意大利操作到底有多奇葩,会沦为国际社会的笑柄呢。

意埃战争
早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殖民是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已经成为了列强的共识,从1885年到1900年,短短15年的时间,欧洲列强占领的非洲土地比例从25%急速提升到了90%,大量非洲土著国家被灭。谁家还没一两块殖民地啊。
这时的非洲马上就要被瓜分完了,刚刚统一的意大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1885年,意大利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意埃战争随即爆发。一仗打下来,愣是谁也没能奈何谁,意大利只抢到了一个小小的港口。
看着其他国家如秋风扫落叶一样瓜分非洲,不甘心的意大利在养精蓄锐十年后,于1895年派出1.7万大军,准备大干一场,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次年3月,意军几乎是全军覆没,伤亡1.1万人,被俘4千人,被迫向埃塞俄比亚求和。这不禁让人们疑惑不已,这意大利再不济也不至于被非洲酋长叔叔们暴揍啊?
事后一查,原来是有人从中作梗,当时意军面对的根本不是衣不蔽体的土著,而是手持大量法制,俄制武器的一支近代化的埃塞军队。法国派遣教官指导埃塞军队改革,沙俄的军官甚至直接在埃塞的总参谋部工作,法俄等国就差亲自动手了,而埃塞也是争气,陆陆续续进口了25000多支来福枪和20多门线膛炮,实现了从传统的封建军队向近代军队的转型。
可以说,法俄借着非洲土著的手,狠狠地给了意大利一耳光,1896年,两国签订《亚的斯亚贝巴条约》,意大利只能不情不愿的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并赔偿埃塞俄比亚1000万里拉的战争赔款。意军这一战震惊了整个欧洲,直接刷新了列强的下限,向非洲赔款这种事更是整个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
不过,就事论事,意大利在历史上还是被列为列强之一,是因为意大利最终还是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末班车,像清政府只能说是连入场券都没有拿到。毕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刨除欧洲几位大能,意大利的国力还是首屈一指的,其一战前工业产值比亚洲第一的日本还要强。

脆弱联盟
按当时的世界地图来看,意大利只与三个国家接壤,除去中立的瑞士,只剩西边的属于协约国的法国,与东边属于同盟国的奥匈帝国。

无奈意大利谁关系都不好,奥匈一直是意大利统一大业上的阻碍,暗中控制着意大利分裂的诸多邦国,直到意大利统一后,还占着本属于意大利的南蒂罗尔等地,一直不肯吐出来,可以说是世仇了,所以按理说意大利会直接加入与奥匈敌对的协约国阵营。
然而狗血的是,意大利与西边的法国同时喜欢上了一个殖民地,那就是与意大利隔海相望的突尼斯,占领了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矿产,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控制地中海的航线,这是意大利政府梦寐以求的完美殖民地,无奈1881年法国横刀夺爱,入侵突尼斯并顺便占领了该地,自古以来占殖民地都讲究先来后到,最主要的是打也打不过法国,意大利政府直接陷入无能狂怒的状态。
这时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跑过来煽风点火:我要是你们,肯定加入德奥同盟,一起对付法国!就这样,也不管与奥匈的领土争端,被愤怒冲昏头脑的意大利人,稀里糊涂的上了同盟国的战车。明面上,一个由英法俄三国对抗德意奥三国的局势就此形成。
先是与法国争夺突尼斯不成,又不能和刚结盟的奥匈动手,于是便有了刚刚提到的被埃塞军队痛打的经历,在此期间,身为盟友的德奥两国除了看意大利笑话以外,啥都没干,事后德国宰相俾斯麦还讥讽道:意大利这个国家,牙口不好,但胃口极大。于是,意大利对两位盟友心生怨恨,这使得三国同盟本就无比脆弱。

漫长谈判
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意大利当即宣布绝对中立,虽然意大利属于同盟国一方,但是三国所签署条约属于防御性质,德国主动进攻法俄,意大利保持中立也合情合理,事实上,在意大利人心中,除了万恶之源--法国,与其他英俄两国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只要不是法国主动进攻意大利,意大利便不会坐实三国同盟的立场。
在局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意方开始了漫长的讨价还价阶段,一边向奥匈索要占领的土地,一边和英法眉来眼去,双方疯狂地向意大利开出空头支票。为了挽留意大利,德国要求奥匈帝国在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
但是奥匈帝国自己好不容易吞并的领地,吐出来就像在割自己的肉,毕竟这是自己实打实的领土啊,英法俄就不一样了,不能说是磨磨唧唧,简直是相当痛快,漫天画大饼,反正意大利要的是被奥匈侵占的领土,和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于是空头支票一个接一个,反正先把意大利拉下水再说,不得不说,英法实在是太会做生意了,人家做生意,都拿自己拥有的东西做筹码。他们倒好,拿奥匈帝国的地盘做筹码,这买卖能不获利吗?
突然反水
到了1915年,意大利先是与德、奥谈判破裂,后来又与英法达成《伦敦秘密条约》。至此,意大利彻底反水,加入协约国集团,并且对奥匈帝国宣战。
和电影中,越晚出手战力越高的设定不同,意大利给世人表演了一手什么叫又菜又爱玩,此时,奥匈主力正在与沙俄厮杀,无法抽身,长达800公里的边界线上,只有10万二流部队在防守,长期坐拥两倍兵力优势的意军,愣是打不动奥军防线,双方前前后后共打了11次伊松河战役,在这11次战役中,仅有2次战术上的胜利、9次伤亡大于奥军。
100万人的巨大伤亡,不能说是毫无进展,至少占了少得可怜的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不过等到沙俄退出战争,德奥联军腾出手来,一战就将意大利的防线打穿,深入意大利境内100公里,直到英法联军支援意军才能勉强稳住阵脚。

在后续作战中,意军表现更是乏善可陈,但是协约国综合实力还是强于同盟国,再加上美国大佬的加入,同盟国不出意料的失败了,意大利的临时反水的抉择无疑是正确的,使得意大利免于被瓜分,并有了战胜国的头衔,不过却赢得惨不忍睹。
据统计,一战期间,意大利共动员了550万余人参战,有70万人战死,伤残近100万人。在整个一战中,意政府财政支出超过150亿美元,可谓是损失惨重。于是这边有了开头,意大利向英法狮子大开口的一幕,英法想起他在战争中的拉胯表现,于是开始不讲信义,只兑现了当初承诺给意大利的一小部分,使得意大利人极为愤慨,为二战埋下了巨大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