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善岩上的彭老师良见 王良炬四川省自贡市
彭传友老师是福善镇岩上阳升村的一位民小老师,我的高中同学。今天晚上,在与高中
同学熊俊群在电话上聊天时,我们又谈到了他。
熊俊群在去年也是一位民小老师。但她又跟彭传友不一样,她已经通过考试转正,成为
国家正式教师,就是我们说的“公办老师”。而彭传友暂时还没通过考试,没有转正,戴的帽
子还是民办教师。以前两人差不多的工资,现在拉开了很大的距离。熊老师介绍,以前她和彭
传友,属于县教育局聘请的民小老师。现在还有学校自行聘请的民小老师,没在县教育局的花
名册里,比以前她们还要"惨"。有位这样的老师已"代”了8年的课,连教师证也没有,学校既
无条件给上保险,也无转正的可能,也就只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现在,他们两人所在镇福善还有两三所村小,还有民小老师。而相邻的板桥镇,已消灭
了村小,没有了民小老师。
彭传友和熊俊群都是高中毕业后当上的民小老师,从1985年至今,已是三十多年了。其
间,他们有过一次机会转正,因为超生,违反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而功败垂成,没能转正。
好在国家发展了,前两年他们又迎来了一次通过考试转正的机会。在那次考试中,熊俊群通过
了,而彭传友则未通过。熊俊群居于板桥镇街上,交通方便,交游广泛;而彭传友则一直住在
岩上老家,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差距,产生了如此的结果。
当年,福善、李桥还属于板桥区,两乡镇都是偏远的山区,一些村在岩上。彭传友的家
就在福善岩上,到福善街上也有十来里路。到了福善街上,然后坐20来里路的班车到板桥,再
从小公路到我们读高中的学校所在地堰口坝。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班里,两个乡镇岩上的
同学,都是清一色的男同学,没有一个女同学。为什么没有女同学?因为农村穷,观念落后,
谁愿意为别人去投资呀?因为女孩子是要嫁出去的。也有农村来的女同学,但是都是坝下的。
有一个白房乡的女同学,其父亲是村党支部书记,有眼光!
彭传友走出来不易!而他后来却又回到老家村里去了,安心教书,没想离开,包括出去
打工或是做生意。据说是他们村党支部书记要他回去的,回去当村小老师。村党支部书记真是
有眼光且有感情。他认定彭传友这个高中生在村里是个“知识分子”、“人才”,村里孩子要
学习,要受教育,需要彭传友回村里当民小老师教书。为其打动,彭传友回去了,和他们村小
其他老师一道,带领一个村的孩子们摆脱愚昧,走上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在这几十年里,当
年的老支书或许早已退了下去,或许已经去世,而老支书对彭传友说的一番话,却一直藏在他
心里,支持着他,让他坚持,坚持,以致到如今。
当此文初稿写成后,笔者曾发给一些同学好友。江建洲同学看后说,其实,彭传友一度
时期由于多种原因想放弃,后来,他考虑没有合适的老师接手,又坚持了下来。高中同学也有
当代课老师中途"退场"的,像代课教英语的董兴德,现在在做种子生意。不论是中途退场,还
是一直坚持下来,都令人感动、敬佩!
一年前,我曾与彭传友视频通话一次。他不改当年憨厚纯朴的笑容,皮肤还是一样黝黑。
骇伦整理 转载传播家乡的趣事
好,虽然山高路陡,山路弯弯,但是走得悠哉游哉,边走边聊天,还打闹,还觉得路边风光新
鲜、美丽,当然不觉得累。到了彭传友家中,则有花生随便吃,伯父伯母热情款待,像到了自
家一样。彭传友又带我们去村中转悠,山上到处是风景,站在岩上望岩下,心旷神怡,那种书
生意气,自然大大冲淡了心目中彭传友求学路上的艰辛。试想,周日下午,彭传友背着东西,
急急地从家里出发下山,走十来里山路到福善街上赶车到学校的情景。若在寒冬里下雨刮风,
道路泥泞,一个个子矮小单薄的年轻小伙子孤独地行走于山间,苦不苦?累不累?
彭传友教出多少学生?学生后来的情况如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的两个孩子都很有出
息,大的是儿子,是个博士,在成都。小女儿川农大毕业。两兄妹的第一任老师,是不是他们
的父亲呢?值得庆幸的是,她让人知道,岩上的女孩,终于可以下山读高中,进城市读大学
了。当然,此高中,已非彼高中,她父亲彭传友和我当年的母校,已停办了高中班,她是在别
的乡镇或城里读的高中。这些看起来微小的变化和进步,都是她父亲彭传友实实在在的观念改
变以及付出和努力换来的。
彭传友今年还有没有转正考试机会?我没问。但我相信他的运气来了!三十多年的付
出,三十多年的辛勤栽种,抚育,小树苗也变得枝繁叶茂,是到了收获的时候了!这是一份沉
甸甸的“迟来的爱”!
王良炬 2021年1月13日 北京
良见 王良炬,四川富顺人,自贡市作协会员,有上百篇文章在《四川日报》、《四川 工人日报》、《四川农村日报》、《自贡日报》、《自贡三农》、《富顺报》等 媒体上发表。
骇伦整理 转自富顺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