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孔了凡国学日记 第三章

2022-02-06 16:21 作者:孔颜儒学会发起人  | 我要投稿

    1.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谈玄妙,却是孔子善妙于大言稀声之处,用一个“学”字,性彰德显,达明通幽,如晴天霹雳,开蒙发觉,如战鼓荡荡,振聋发聩,如细雨绵绵,育芽发蘖。

     孔子示现妙学境界,有多种。听韶学舜, 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学文王操,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感文王现身。  梦学周公,《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学易, 韦编三绝; 孔子拜师项橐,更有寓意。

     颜回示现禅学境界。被孔子大赞,”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违,如愚”颜回并没有家藏万卷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也没有发表什么高谈阔论,论语通过“颜渊问仁”,“请事斯语”等短短的三言两语,展示出颜回内心笃志于仁德而又无人可及的禅乐境界。箪食瓢饮,陋巷其乐,似佛祖灵山法会,拈花微笑。贤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回也!。

     曾子著述《大学》开示学的真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十六字,如盘古开天。志学在“格物”,一语点破儒学关窍。不格物而论儒学,就是行尸走肉,就是江湖骗子。“学”者暗示“穴”,穴者窍也,窍者空也,空者为无物之处。不格物就是心被物迷,就是不开窍,就是不通于(穴)学。翻开史书,从孟子之后,完整纯粹的真正孔门儒学的就没有了。

     借用《淮南子*原道训》的一段话,来阐释“志学在格物”的涵义。 “是故至人之学(治)也,掩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于公。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嗜欲,损其思虑。约其所守则察,寡其所求则得。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形而不明;以知虑为学(治)者,苦心而无功。是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宜,不易其常,放准循绳,曲因其当。”————孔了凡国学日记孔元2571年四月二十一

     2.以德为学,学以进德;“学”即进德修业 ,含有积极主动,自我做主, 自我修证;“教”则有外力主导之意,自我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一字之差,就把中华文明的自主自信同西方思想文化的宗教信仰划开了黑白分明的界限。

     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经典里,主语位置阙位玄空。曾子窥破其妙,在《大学》中似有点破天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天下本没有个“我”,自以为有个“我”,谓之“自欺”!本没有我,又何有好恶恶臭。有恶臭好色,就是“自慊”。本是无我之大人,“自慊”者小人之谓也。

      真正体现自主涵义的则是“时”这一个字。其中的奥妙义理,就在这个“时”上。读《论语》会发现,与《春秋》不同的地方就是时间和地点的标明。《春秋》把时间和地点作为记史的第一要素,春秋二字本身就是时间的两个节点。但在《论语》中,几乎看不到标注时间和地点。

   “时”是宇宙的时空,宇宙则是心之体,心则是自性之光或者说自性的当下一个念头的变现。宇宙是被光承载的,地球月亮星体等都是被光所孚载,与船被水浮载的道理相似。光其实就是自性的波动,就是念头的生灭,如同手机中传出画面音声,若是没电没有信号,手机就是一堆机器零件。“时”在此处至少有下列4种涵义:1“时”是自性流露出的念头。念就是今心,当下一念。2“时”是时空,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是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四方的统一体 。 3“时”日之一寸就是光 。 4“时”就是自性自我的统一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九字真经中,按现代汉语的语法分析,主语的位置是空缺的,但在儒学义理上却是圆融的。“时”有虚拟主语的作用。整个宇宙的景象就是一念所生。“时”就是一念归于自性,心所呈现的相就是快乐美好的;念念归于自性,景象就是时时快乐美好的。好自为之。恶自作之。自作自受,与人无关。当我们通达知晓了我们的自性是本能的是万能之王,我们怎么能不快乐呢?!

  《论语》着重在格物致知,显露开示性德,章句中便看不到时间和地点的标注。《春秋》着重在叙述善恶的因缘果报,所记载的是诸侯之间的争霸过程,是礼崩乐坏,是没有道义可言的,孔子为了凸显其因果关系教育后人扬善弃恶,把时间和地点人物事件过程表明的连贯清晰。

  《尚书虞书》开头便有:“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三皇五帝这些古之大贤都能做到与时俱进,把自我时光念头宇宙涵融摄受为一体。圣人突破了时空,随时都能和古人感应道交。比方孔子,听韶乐,便能和大舜神交;鼓琴,便能和文王见面;做梦便能向周公讨教。所以,圣人是打破时空的界限和障碍的人。————孔了凡国学日记孔元2571年四月二十二

     3.从性德启用为“习”。习的真体字“習”,上羽下白。此处用“习”字,至少有两种涵义赋予其中。第一是最直觉的就是小鸟飞起来,露出来腹下和翅膀的白色羽毛。告诫我们人和小鸟一样,都有一双手,我们要用这双手拼搏起来,赶走懒惰,赶走贪婪,赶走嗔恨,赶走愚痴。这双手就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宝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自我命运握在手中。第二种隐藏的也是圣人要苦心启发后学者的就是要弟子从自性启用。看“皇”和“習”这两个字,下面都有一个“白”。古有三黄五帝,三皇就是伏羲、女娲、神农,都是昭明性德之圣人。这性德本是像牛乳一样轻柔明熙广大宏伟的无色之明,比太阳光还强但不赤眼。性德启用时发出白光,随着念头的变化就会显现各种光色,现出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发出白光最强的就是仁德力量最大的,像女娲可以补天,大禹可以治水,被人们推做人间王者,就是皇。存在就是自性,自性就是存在。小鸟飞起来,就是自性在发挥作用。自性无所不能,凡夫把他遗忘不用,跟着后天的习性游走于六道而不自觉。————孔了凡国学日记孔元2571年四月二十三

    4.真正达到”学而时习之”而能“不亦说”标准的只有颜回。而曾子虽然写了大学,但得孔子心传法印的人也只有颜回。曾子可谓得孔子心法,但未得孔子心印。颜回是不立文字,有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禅道。曾子写《大学》,对后世之人启发颇多,但不能说没有弊端,很容易让后人落入文字的窠臼和迷宫。

    朱熹就是读了《大学》“格物”二字,对大学之本义的理解产生偏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画蛇添足错乱古经,孔子却从此被贴在了热熬子上。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朱熹却到处翻箱倒柜找物挖空心思造物去格,岂不是哀哉。

  曾子在“大学”论述到“格物”时就没有展开,直接空过,这就是圣人的妙用之心,曾子此处卖个关子,此处用不得力,以便引发后人开窍。因为这个物本无,本无又怎么去格。把“格物”比作“止痛”,这个痛是什么物啊,谁能拿出来“痛”啊,既然拿不出来痛,那怎么能止痛啊。曹操头痛,拿个斧头,砍开头,把痛拿出来,那曹操不痛死才怪。

   凡夫有双重根本大迷。因执着而生万有,因有生更深的执着。

   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这就是朱熹。他硬硬的给曾子的大学中“格物”展开加了一段,头上安头,做了一个第三者,做了圣人的影子。圣人的经典是读入定 定入观,经典的摄受力很强,读诵能自然入定。有德自然而明。————孔了凡国学日记孔元2571年四月二十四

 

    

孔了凡国学日记 第三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