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现象学入门:多重中的同一性

2022-10-14 11:46 作者:思如花语  | 我要投稿

作者  B站心理咨询师  余颖慧

大家好!我是颖慧。今天我们以电视剧《女心理师》为例,来介绍现象学中“多重中的同一性”这个结构。请允许我先读一段书摘,节选自《存在主义咖啡馆》。[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说:

一个人的真实人生中,有盘根错节的关系,有难以历数的经历,与这种丰富多彩的混乱相比,传记作者在研究这个人时发掘出的任何一条信息都只是九牛一毛。此外,取决于视角的不同,这些要素中的每一条都可能有不同的意涵。一句简单的陈述,比如:“我出生在巴黎”,就对每个巴黎人有着不同的意义。而这完全取决于他或她的背景和确切的处境。在这个复杂的视角网络中,一种“共享的现实”被编织了出来。但永远不会有人理解这种神秘。

波伏娃所指的“共享的现实”,我简单理解为现象学中的“同一性”。

而一句简单的陈述,对每个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我理解为“同一性的多重样态”。

现象学认为,任何呈现给我们的事物,都有“多重中的同一性”这个结构。

以《女心理师》这部电视剧为例,当我们提到它时,我们指向它的同一性:名为《女心理师》的这部(电视)剧。但对每个观看这部剧的人来说,《女心理师》有着不同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看视角和观看体验。这取决于我们不同的经历、背景、处境等等。为了沉浸式的理解“多重中的同一性”这个概念,我在网络上搜了一些《女心理师》的点评。直接把丰富多彩的多重样态呈现给大家。先说明一点,以下节选的内容呢,也只是UP主视频内容的九牛一毛。如果有兴趣的话,请观看他们的完整视频。

¥#%#…中的有那是高中生,然后发现有那有很多伤害自己的行为,比如说偷东西,自己打自己,让自己浸泡在浴缸里等等,这个是比较典型的非自杀性自伤。……《女心理师》当中出现了一个取悦型人格的案例。

诺顿毕业的院校的原型就是北师大。他的证书的样式是跟北师大专硕是一模一样的……

……咨询师采用了乳白色的窗帘和蓝色的墙壁。乳白色是令人放松的颜色,而蓝色则灵性和知性兼具。在色彩心理学测试中,几乎没有人对蓝色反感。

首先要知道,不同于以往影视剧对心理问题的描写都着重于心理犯罪或者过度病态的人群。在女性里,书中所有人都是正常得不行的正常人。……

首先本剧的开篇长镜头是一个黑人踩滑板,他路过了很多看似没有意义的(路)人。然后很多人就骂,说这个场景都拍了啥玩意儿,纯为了炫技。那实际上那些路过的人群呢,每一个都跟本剧情有关。

……上一期我们讲了《女心理师》中那些细思极恐的扶贫,今天我们来讲讲女性历史中主角团的爸爸都去了哪里。……

因为篇幅的关系,更多精彩的剧评,就不一一列举了。视频链接在评论区。

你看,每个人提到《女心理师》时,他看到的和在意的部分是不一样的,而且也都只是这部剧呈现的一个或几个小点。不同专业受训背景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眼中的《女心理师》是不同的样子。不同影视解说人眼中的《女心理师》也是不同的样子。父母关系破裂的孩子和深受产后抑郁困扰的宝妈们,他们眼里的《女心理师》有不同的样子。杨紫和井柏然这些亲身经历拍摄的演员们,和普通观众对《女心理师》有不同的经验方式。看过小说原著的人,和没看过原著的人,有不同的经验方式。原著作者毕淑敏老师,和剧组的工作人员,有不同的经验方式。只看了几集的观众,和N刷的观众,有不同的经验方式。投屏到电视上认真看的人,和一边做家务一边听剧情的人,有不同的体验方式。投资商和竞争对手也有不同的经验方式。甚至等到几十年以后假如心理学有了飞速迭代的发展,那时候的人,看2021年上映的《女心理师》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观感。这就是“多重中的同一性”所表达的意思。

以上所引用的视频片段内容,以及罗列的各种可能的经验方式,是《女心理师》这个“同一性的多重样态”,它们都指向一个“同一性”电视剧《女心理师》。当我们谈论一个“同一性”时,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意涵。因此,当有人说出,“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咨询师不是这样子的”这句评论的时候,不要着急去说服他说,“拜托!这只是一部电视剧,当然有夸张的成分啦。”那,他说的这句话呢,只是陈述他看到了的一个点,没有否认其他的点,没有否认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也并不代表他对《女心理师》的所有观感。

同一性,并非多重样态中的一个。意义,不是我们所说出的句子。《女心理师》本身,也并不只是我们的一场观看。

用一句话、一个观点去定义、理解一个人或事,是一种狭隘的行为。

我们都站在一个社交舞台上讨论《女心理师》,指向一个同一性,我表达自己的意涵和观点,你也表达自己的部分。你方唱罢我登场,非常的热闹,和谐而且有趣,就像不同的乐器共同奏响一出交响曲。

《左传》里面有一段关于音乐的描述,特别的美,传达了这种“和而不同”的和谐意境:

 

聲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

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个方面相配合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这是一种人人和谐共处的、打开了人生格局的平衡状态。

与音乐的道理类似,每个人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个性、脾气,不同的文笔,不同的理解侧重,不同的体验,不同的需要,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呢,自然也就会不同。而这万万千千的不同,就组成了我们五彩斑斓、百花齐放的精神世界。

但是,要达到这种和谐,需要通过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来克服掉一个困难。是什么困难呢?因为我们不可能跑到别人的脑子里,去看看他在想什么,我们的个人观感永远占据自己思维的C位。所以,本能的,我们的第一视角,永远是自己的视角,要体验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而只是众生中平凡的一个,他人和我一样重要”。这点,需要一定的个人成长。

举个奇怪的比喻,你得从单线条的爽文主角,升级成多线条小说里的人物。

成长停滞的典型代表之一,就是所谓的“妈宝”、“巨婴”。

首先,当然啦,他们的感受都是真实的,是真的依赖你,真的需要有人照顾。他们可能很善良,有各种人类美好的品质,甚至也真的在乎你,但是,和他们相处呢,仍然有可能会让人感到窒息。他们过分的看重自己的需求,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在关系里,他们永远占据着舞台的C位,聚光灯只能打在他身上。他们选择性的忽视身旁的你,你更像是一个有功能的机器人,而不是一个和他一样鲜活的、有自己情感需求和思想的人。在这种关系里,你是谁,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需要什么,都不重要。你只为了他的存在而存在,就像是个奴仆。同类质感的关系还有:自大独裁的上司,吸血鬼般吸取你的关爱,却并不太care你的朋友。

Ok!有点扯远了。回到主题上来,总结一下。今天我们以《女心理师》为例,介绍了“多重中的同一性”这个哲学概念,继而引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格局,以及不和谐的反面案例。哲学家真的好厉害!他们把生活智慧,用一种理性的、严密的逻辑表达了出来。

假如,看到劝你打开格局的谆谆教诲,我们可能会推脱说:“臣妾做不到嘛,格局小就小啰。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嘛。”但了解了“同一与多重样态”的哲学概念,将生活智慧转变成一种理性逻辑。我们就会明白,世事本来就是这么复杂的,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那要不要打开自己的格局呢?这根本不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是我们做人讲不讲道理的逻辑问题。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喜欢本期内容,记得一键三连,下期视频见。


现象学入门:多重中的同一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