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过去,开启未来!
我是M1kko,一名14岁的CMF1游戏玩家。今年的7月15日,我突然接到了AFR赛会发布在1000人赛事大群的调查报告,说我在竞赛中使用了不正当手段,随后扑面而来的都是对我的诋毁。我这个大人眼中的孩子坠入了成人世界的泥沼。这是多么突然和难以置信,我从未遇到过这种场景,跌跌撞撞开始了长达10天的艰难的自证之旅。
首先,报告是基于遥测数据和赛车视频的,赛委会要求我用物理学加以解释,由于我专业知识不足以支持我自己回答报告中的质疑,我咨询了能联系到的一些专家(有远在美国的赛车手、有研究F1多年的大学教授还有一些资深的玩家),他们不认同这种判断方式。观点是:不论采集的遥测数据是否准确,其只能反应车手的操控数据,而不能说明其与车身动态的关系。从动力学的角度,车身是一个多入多出的动态系统,甚至是时变系统,与操控输入的历史曲线数据、车身初始条件和状态,车辆及环境模型和大量的相关参数都是有关系的。因此,只靠遥测操控数据是推测车身动态的方式,是不可行的。从AFR赛委会采取的措施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他们必须参考赛车视频来对比分析。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尽管单纯数据分析不严谨,它还算是一种客观的依据。人眼对比视频似乎能够让数据分析“自圆其说”,却让整个过程充斥着主观色彩,丧失了客观公正性。没人能保证使用的低清晰度和低帧率视频质量是否满足要求,没人能保证这种条件下车身的细微变化能否被识别,没人能保证看视频的人的专业程度,甚至没人能保证“裁判”们是否存在恶意主观。综上,对我做出的所谓调查结论事实上并不是仅靠数据的客观结论,而是一种主观推断。
其实,圈内最令人信服的方式是线下自证。我在第一时间向赛委会提出申请,我表示可以在赛委会提供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自证清白。令人难以理解的是,AFR赛委会直接拒绝了我的请求,要求我必须针对质疑提出解释,宁可使用复杂且有争议的所谓客观的数据分析来作为判断标准,却放弃了公认的最好和最简单的方式,甚至在后续直接取消了我自证的资格。我认为这不是在证明什么真理,而是在树立自己的权威。
即便如此,我本着尊重赛制的出发点,尽我一个初中生的最大能力,针对质疑进行了详细的回复,但是结果可想而知。现在回忆起整个过程,AFR并不是质疑我,而是一开始就已经先入为主给我定性,根本就没想给我任何证明自己的机会。我已经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但是你没有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那时的我感觉很无助,我不想就这样离开我热爱的赛道。幸运的是,这个世界还是有温暖。我终于能够联系到第三方证明自己,尽管他们远在上海,我毅然决然地拆下我的装备,远赴陌生的地方。整个自证过程中,按照调查组的要求,我只提供了自己的踏板和方向盘,其他条件都由调查组提供。我依次挑战了巴林、伊莫拉、巴西三个赛道,调查组认为我拥有做出存疑圈速的实力,给出了调查报告。调查组认为这些成绩是我的真实水平体现,也证明了我的成绩是正当获得,是我没日没夜刻苦训练的结果。
终于,我给了那些自始至终信任我的玩家,一起打拼过的朋友,还有我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这个事件也让我这样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成长了很多,让我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可能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瑕,却也不乏温暖阳光。在这里感谢那些帮助我仗义执言,为我提供自证支持,以及那些默默支持和相信我的人们。
写下这些,只是向这段磨难做一个告别,重新开始新的旅程。在新的赛会,新的竞赛中,我会继续努力挥洒汗水,用我的赛车证明:我是一个飞驰的少年!
最后,本人再次声明,在我所有F1相关的练习和比赛中,从未使用过不正当手段。同时,不再回应此次事件的任何问题,但保留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进行追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