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生习作欣赏10

2022-10-22 08:57 作者:6小兔  | 我要投稿

       本期是一个学生的投稿练习作品,分析的是西南大学2013年考研题目《女贼》。这位同学文本分析做的不错,文本分析的方法和角度也是正确的,但是存在以下问题:

1、小标题与主标题不对应;

2、第一个小标题叙述的内容与所用的理论没有关系,理论与文本分析处于分离状态,没有说明二者的关系;

3、第二个小标题只有文本分析,却没有得出相应的结论。

         根据以上的问题,对本文进行了修改,给其他同学做以参考。

       第一部分:《女贼》原文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相信他们的眼睛,我只觉得他们愚不可及,就好比在他们的眼里我只是一个十足的街头闲人,而实际上我是一个警察。所以,我只相信自己的感觉。

     当我在街头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就知道她是个女贼,尽管她看起来很美。

那天她穿了一件普通的T恤,旧了的仔裤,背了一个大大的背包,平平常常的样子,很容易就淹没在涌动的人流中。可是我知道她一定是个贼,凭着警察的直觉,我跟了过去。

我们之间隔了五米的距离,就这样不远不近地走着。我有着极好的耐心,等着她出手的那一刻,然后把我藏在夹克下面的手铐套在她纤细洁白的手腕上。我有些莫名的兴奋,很久都没有抓到过贼了,尤其是这样美丽的女贼。是的,她长得很美,我承认,如果她不是一个女贼的话,她确实是我喜欢的类型。比起那些冷艳不可一世的女人,她的朴素尤其让我怜爱动情。只可惜,她是一个贼。她的脚步轻快,乌黑油亮的长辫子在我眼前荡来荡去,我有些许的眩晕,但是我仍然记得,她是一个贼,我是一个警察。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相信他们自己的眼睛,我只觉得他们愚不可及,就好比那些穿了制服的警察,在他们的眼里,我只是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女人,而实际上我是一个贼。所以,我只相信自己的感觉。

     当我在街头第一眼看到他时,就知道他是个警察,尽管他看起来很像一个痞子。

     那天他穿了一件普通的夹克,旧了的仔裤,平平常常的样子,很容易就淹没在涌动的人流中。可我知道他一定是个警察,夹克下面藏着闪亮冰冷的手铐。凭着贼的直觉,我知道他注意上了我。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家伙,我不得不在心里承认。

      我们之间隔了五米的距离,他在我的后面不紧不慢地跟着,看来他有着极好的耐心,一直没有任何行动。我明白,这次我是真的遇上对手了。他是一个很英俊的男人,能被这样的男人铐住,也是一种幸福吧。我想象着手铐的冰冷刺骨,在心里无声无息地笑了。我下定决心要在他身上偷一样东西。

 

      那个女贼忽然在人群中停住了脚步,然后转身向我走来。这时我才发现,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五米的距离对于一个跟踪的警察和一个被跟踪的贼来说,实在是太近了。她笔直地向我走来,我来不及做任何的补救措施,我只觉得自己像个被当场捉住的贼。她的笑容很甜蜜:“警察先生,能借你的手铐用一用吗?”她的声音柔情动人,却有着致命的杀伤力。她认出来我是一个警察!!!我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动声色地问:“你想做什么?”她伸出洁白晶莹的手腕,“我想感受一下这种冰凉的感觉。她微仰着头,很美丽的表情。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哦,可是你并没有犯任何罪。”她很天真地说:“我是一个贼,来,铐住我吧!”这时我却开始怀疑了,也许她真不是一个贼,感觉也会有出错的时候,我的心忽然就晴朗起来。这是我喜欢的类型,也许她真不是一个贼。

      我向他走去的时候,看到了他有些慌乱的表情,使我觉得自己像个警察,而他是个贼。我微笑着向他要手铐时,看得出他很吃惊,但显然他很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伸出手去的时候,他的脸上掠过一丝惊喜,是的,没有一个贼会傻到自己送上警察的门里去,所以他有理由相信我其实不是个真正的贼。我看到了他眼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为春水,鱼儿上钩了! 

     我和她坐在幽雅的咖啡厅里,她笑得很甜蜜。

   她正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的女孩,而且她确实不是一个贼。 

  我和他坐在幽雅的咖啡厅里,我笑得很甜蜜。

   我确实是一个贼,可是我只偷男人的心。这一次,我又成功了。

 

 第二部分:修改过程


                                                  失败的“警察”与成功的“贼

                                                    对立之美

          ——《女贼》的结构主义分析

 

   《女贼》通过简短的文字,六个独立单元讲述将这篇小说叙述了两个具有对立身份的人物—警察和贼之间的故事。两人在街头相遇,对峙过程中,警察因女贼的美貌而不断动摇自己的判断,故事结尾两人坐在咖啡馆里,警察下了“她确实不是一个贼”的断定,而女贼的行动却已成功。本是对抗性关系的两人最后却和谐地坐在一起,结尾警察的确信与女贼的开心形成了对比,具有讽刺意味。本文将从结构主义罗兰·巴特的叙事功能理论和格雷马斯的矩阵理论来体会文本精妙的叙事艺术。作者有意设置了“女贼”和“警察”两个对立的叙事序列和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用戏谑的低调展示了对抗关系的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因此,产生于20世纪的结构主义理论为解读这一文本提供了可能。

     结构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关于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需要在研究文本的时候,将对象放在系统之内考察其意义,不要孤立的看待某个要素,需要发现可知事物背后结构的意义。因此,这篇小说就需要将其放置在“女贼”和“警察”这样的二元对立的结构中透过文本本身,梳理出其中相对应的关系,并获得意义。

一、两个对立序列嵌套产生的戏剧反讽悬念

       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罗兰·巴特在《叙事结构分析导论》一文中曾指出,任何文本都是由“叙事单元”组成的,叙事单元是具有相对独立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情节,所有的“叙事单元”都承担着相应的“叙事功能”,不同“叙事单元”所承担的“功能”不同,例如有的叙事单元推动情节发展,作用相当于句法中的动词,有的叙事单元对事件或人物进行描述,相当于句法中的形容词,当然,很多叙事单元都身兼二职,既推动情节也对人物、环境进行描述,例如文本中警察发现女贼时的心理活动,既推动两人故事发展,也表现了警察对爱情和事业的态度。就此文本而言,主要是靠分散层级上的叙事单元来组成的。也就是说,文章的情节性较强,有大量的“叙事单元”在推动情节,而只有少量的“叙事单元”在做“描述”之用。(这一部分用的理论是罗兰巴特的“标志”行动单元和推动故事发展的行动单元,到那时下面的分析和这一段的理论没有关系,下面的分析既没有指出哪些是推动故事情节的,也没有指出哪些是描述的。所以,是不是直接写悬念会更好。)

     《女贼》这篇小说共分为六个片段,设置了两个对立的叙事序列,其中,一、三、五是从警察的视角出发进行的第一人称叙述,二、四、六是从小偷的视角出发进行第一人称叙述于是,作者在这样的六个小节中将这篇文本的叙事,涉及到“偷”与“抓”两个不同层面的序列,相互穿插,构成了“叙事单元”的复杂逻辑。从女贼的角度看:街头寻找机会—遇到并认出警察身份—被警察发现—主动出击,向警察借手铐—与警察坐在咖啡馆里,行动成功。 女贼的行动一步步递进,并且在行动过程中埋下悬念:这个女贼的手法如何施展?她会不会被警察抓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边观察女贼的行动一边思考其最终结局,而最终女贼的自白解开了谜团。从警察的角度看:街头便衣巡逻—遇到并认出女贼身份,心动—跟踪女贼—被女贼搭讪,控制欣喜情绪—与女人坐在咖啡馆里,确定对方不是贼。警察的心理变化外化为行为的变化,结尾与女贼的和谐相处也给读者留下悬念:警察最终会不会发现女贼的目的?警察和女贼这一组对立的两个人都并不知道对方心理活动,比如警察眼里看到的是女贼,实际上是美丽的,而女贼眼里看到的警察像痞子。这是一种人物角色的互不知晓,而这一切作为读者的我们全然看在眼里,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戏剧性反讽。文本中的“小偷”和“警察”他们互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和心理,只能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做出一系列的推论,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却知道他们所不知道的真相,那这样就通过“揭秘”将观众置于一种优越的位置。作为读者的我们比文本中人物知道的多,通过这种知情与不知情之间的对比产生讽刺效果。文本提供给了读者文本中人物不知道的信息,因此当警察经过一系列的追踪和推断,最终做出这不是“小偷”的论断时,反讽效果达到最大化。与此同时,当读者明确知道这个美丽的女人就是小偷,但是在文本的结尾实际上,文章在“偷”和“抓”这两个层面上的序列,最终融入进“偷”这序列之中,形成“偷”与“被偷”的逻辑关系,警察的最初目的是“抓”但是最终却陷入了“被偷”的处境,文本的“悬念”制造,就是通过警察的表面动机和实际处境所造成的不同以及女贼的行为等“叙事序列”相互穿插而导致的,“偷”是作为整个故事框架中最完整的“序列”,在与“抓”这一序列的交锋中进行了地位的提升,“偷”这一序列中包括了女贼的心理活动、借手铐行为,以及警察三次认为女贼美的心理活动,经由文本的设置,平整摊开,由平行渐交织,展示了警察“被偷”的发展过程,并通过文末女贼的自白,揭示女贼所偷的东西:男人的心,这一结局的设置使得“偷”这一序列的意义延伸,与常规意义中对“偷”的定义有所差异,同时也对前文设下的悬念进行了揭晓,并且也完成了文本叙事单元推动情节的功能。那么,在这一刻关于是不是“小偷”的身份揭示中悬念揭开,喜剧效果最大化。

        这样交叉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一种电影中的平行叙述之感,带来强烈的画面感,让读者能够在警察和女贼两个人物的内心来回游走,通过读者与文本中人物的不对等知晓情况形成了一种戏剧反讽。

二、二元对立人物关系设置建构的人性复杂警察与贼的对立

      格雷马斯认为,事物之间的存在关系,就是彼此差异、二元分化、又相互勾连的。因此,他认为用基于二元对立原则的语义方阵,可以解释很多问题。由此可以认为,文章文本就是由贼——警察,非贼——非警察这组矩阵构成的。文本中两位主人公的身份—“贼”与“警察”—为一组对立的存在。同时他们各自的对立面是“非贼”和“非警察”,“非贼”不是贼,接近于警察但不是警察,“非警察”不是警察,接近于贼但不是贼。文本的女贼最初出现就被警察认定为贼,同时从女贼的心理活动中也可得知她的身份,但是这一身份在结尾却得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补充,女贼确实是贼,但她只偷男人的心,从偷心这一逻辑出发,女贼的身份又发生了变化,她并不是大众定义中的偷取物质物品的贼,虽偷取人心但并未产生实质损失,因而也可以说女贼也具有“非贼”的一重身份,另外男人虽身为警察,但在执行任务时内心却产生了对目标对象的柔情,导致了依循其本意的行动失败—虽然女人偷的不是实体物品,并且男人肯定了女人不是贼,因此从男人社会身份来说,与一个“贼”和谐相处的警察不是警察,也就是说男人也具有“警察”与“非警察”的双重身份。(这一部分的分析是可以的,但是,这样的分析是需要得到结论的,没有看到结论,如果你说双重身份,那这个结论太简单,是不是可以归结到人性,人性的复杂,甚至可以归结到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关系,因为文章频繁的提到了感性和理性)因此,人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不能够单一的将某一个人固定在唯一的角色上来看待。

         另外一方面,文本中设置了另一对二元对立的结构:感性——理性。在小说的第一节写到“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相信他们的眼睛,我只觉得他们愚不可及,就好比在他们的眼里我只是一个十足的街头闲人,而实际上我是一个警察。所以,我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小说的第二节写到“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相信他们自己的眼睛,我只觉得他们愚不可及,就好比那些穿了制服的警察,在他们的眼里,我只是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女人,而实际上我是一个贼。所以,我只相信自己的感觉。”无论是“小偷”还是“警察”,他们都说自己相信感觉,但是小说的结尾,读者看到“警察”所相信的自己的感觉却恰恰是错的,而作为读者所一开始就因为知道的比文本中“警察”要多的信誓旦旦也被瓦解,“女贼”到底是不是“贼”也成为了在这种二元对立中深化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

    笔者从叙事功能和矩阵理论两方面对文本《女贼》进行了分析。文本采用以小节形式进行两相对照的叙事方式,将两个人物的行动和心理分开叙述,精妙的结构设置,在展现两方活动的同时,故事情节也在不断推进,“偷”和“抓”两个对立序列和警察与贼的对立身份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并在人物的活动中留下了悬念,给读者带来阅读期待。


              

学生习作欣赏1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