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君夫人的名字为什么都是“某姜”?
了解春秋历史的朋友们可能知道,春秋时期不少诸侯国君的夫人和侍妾的名字基本都叫“某姜”,比如武姜、文姜、齐姜、夷姜、宣姜、庄姜等等。那么众多的诸侯国君夫人妻妾的名字为什么都是“某姜”呢?

春秋时期的姓和氏与我们今天不同,其中姓代表了某人所属的血缘族群,氏代表了某人所属的家族领地。因为春秋时期的女性没有专属的家族领地,只是男贵族的附庸。所以春秋时的女性是“有姓无氏”。

因此春秋女性的姓名基本都是在本姓的前面加上一个来自于丈夫或者其他方面的名称,比如郑武公的夫人是姜姓,称为“武姜”;秦穆公的夫人是姬姓,称为“穆姬”;晋文公的夫人是齐国的姜姓,称为“齐姜”。

另外,周礼明确规定“同姓不婚”,所谓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即同姓贵族不能通婚,比如姬姓女子不能嫁给姬姓贵族。晋文公在流浪时屡受中原姬姓诸侯歧视,原因之一就是晋文公为同姓结婚的后代。

除了“同姓不婚”,诸侯结婚自然还要讲究门当户对,数量最多和地位最高的姬姓诸侯尤其如此。而除了姬姓之外,西周和春秋前期第二尊贵的姓就是姜姓,这主要归功于姜太公为西周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

除了人人皆知的西周大功臣身份外,姜太公还是周武王的岳父、西周第一外戚。周武王的夫人就是姜太公之女,西周多位王后都是姜姓。因此姬姓诸侯往往优先从姜姓女子中挑选配偶,特别是齐国的公主。

正因为数量最多的姬姓诸侯结婚时优先选择姜姓女子,所以春秋时很多诸侯国君的夫人都是姜姓并按照当时起名规则称为“某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