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自己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具体来看。
理论:怎么高效的学到东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已经多到学不完。
有的人学了半天,还是原来的水平,有的人却从中获取了巨大的营养,把学的东西用到实践中来。
为什么差距那么大?
是学习的时间不够长吗?
其实这不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是认知效率的问题。
我的朋友想着空闲的时候要学一门外语,觉得总有一天会用得上,但是他的工作和生活圈,如果不出国的话,几乎用不上。
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学,只是形成一个概念——学习总没错。
但是他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在今天知识爆炸,知识已经多到学不完的时代,为什么要学才是最重要的。
牛人真正的秘诀在于,在有限的时间里,一大半在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也就是思考大于行动。
那问题就来了,怎么才能让学习更有效率?
认知心理学给出了三个前提,可以让学习更有效,
有目标导向
有即时反馈
适用最近发展
也就是说,学完之后,有地方可以用,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就像我一个亲戚一样,在家学了5五年英语都不咋地,出国留学一个学期,就能流畅使用口语了。
就是因为环境满足认知心理学给的三个前提,所以学习就进步很快。
我的另一个朋友经常看管理类的书籍,到了真的升职了以后,发现学的书上的东西都忘得差不多了,原因就是只有理论,没有实践。
微信朋友圈经常会刷到一些标题党的文章,例如《不看这篇文章,错过了一个亿》,如果仔细想想,这些东西真的有用吗?
如果是从遇到的问题出发,就会发现,关闭朋友圈并不会让我错过值得学习的东西,而且可以屏蔽掉很多不需要的杂乱知识。
刷抖音会很舒服,因为不需要动脑筋。
但学习是需要调动脑力的,而人类大脑有天然的缺陷,大脑是很懒的,就像轴承一样,越使用越灵活,越不使用慢慢的就会生锈。
很多人学习之后没什么提升,于是觉得“年龄大了,脑子不好使了”。
其实就两方面原因:
第一没有目的学习;
第二长时间不动脑,生锈了。
真正可以提升我们的东西,过程并不会让我们那么舒服的。
实践:如何高效的做出正确决策?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一个牛人,是如何通过一个礼拜了解透彻一个行业的?
首先,信息必须多元化的,把这个行业想象成一个魔方,可以通过多个面来观察,
比如,电子烟行业。
第一天,看不下于30份的行业报告,找到电子烟的商会、公众号、以及社群,多维度了解电子烟的产业链、品牌、格局、毛利、人才。
第二天,参加电子烟展会,了解头部行业、行业现状、行业趋势;
第三天,找到电子烟的厂商,比如电子烟从供应链的角度,90%在深圳,深圳90%在保安,保安90%在沙井,就可以精准定位,直接去沙井。
第四天,约见排名前五的五个供应商,通过和他们直接对话,以行业报告为基础,互相验证五人对话,辨别他们的语言逻辑。
第五天,约见电子烟上游,烟油厂商,从他的角度觉得这五个人怎么样?谁更适合跟自己合作。
第六天,以招聘的方式,邀请到电子烟工厂离职出来的人面试,从他们的角度,了解工厂的真实情况,和竞品分析。
第七天,约见电子烟下游的销售渠道,摸清楚他单店盈利模型。
你看,互联网加上发达的交通,要了解透一个行业,仅需要七天就够了,这就是效率。
然后,要不要加入这个行业,就可以很踏实的做出决策。
通过这个案例,再回到我们的思路上来,只有像魔方一样,多个角度的去看待一件事物,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我的表哥,是个连续创业者,每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和他深入沟通后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几乎他的每次创业都是和几个朋友一起聊天聊出来的,或者看到了朋友圈发了什么文章,又或者听马云等名人发表了什么演讲,就觉得机会来了,开干。
这种创业都是自己以为是对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盲目的错觉?
事实上,就是我们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自己的想象带来的,这句话非常重要;
经验是概率论,只有足够大的样本量才能看判断结果对不对,
想象是大脑中从A到B的一种联想,比如,我这么干就会赚到钱,就是一种从A到B的联想,这只是一种假象而已;
所以,样本量不大的经验,加上想象出来的假象,这样的创业,大概率会失败的。
总结一下
1.上半段我们说的是学习方法论,也就是如何更高效的有价值学习。
要有目的的学习,要提升认知效率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型,在一个落后的模型里面,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是不过是低水平的重复而已,成年人的学习,应该是提高思维模型的学习。
2.下半段我们说的是实践方法论,也就是如何更高效的做出正确决策。
不要盲目的凭借经验和想象去判断一件事,用魔方理论,多维度的反复验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尤其是在创业方面,创业是要解决某一类人的某些问题,没有事实和数据支撑的创业,很难成功。
好,希望今天的资讯对你有帮助,我是爱好元宇宙的张文举,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