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后怎么判断有没有效果?临床上常用这几个方法
癌症治疗过程中需要经常进行疗效评估,也就是判断前期的治疗效果如何,从而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肿瘤患者也会非常想知道自己治疗有没有效果,病情控制得怎么样。那么临床上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评估疗效呢?
传统内科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目前国际公认的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为RECIST评价标准,是在WHO第一代评估标准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评估标准。
RECIST疗效评价的分级为:肿瘤完全缓解(CR)、肿瘤部分缓解(PR)、肿瘤稳定(SD)、肿瘤进展(PD):
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所有靶病灶消失,无新病灶出现,且肿瘤标志物正常,至少维持4周。
肿瘤可能完全消失,提示疗效很好,这意味着治疗有效,应继续进行完成整个疗程,以便杀灭“隐藏”的癌细胞。
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靶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30%,至少维持4周。
肿瘤可能缩小30%以上,但不消失,这说明有明显的疗效,但治疗必须进行至肿瘤完全消失或停止缩小。
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
靶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未达PR,或增大未达PD。
肿瘤可能既不缩小也不生长,看起来是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可能意味着效果是暂时的,肿瘤会再生长。稳定期有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
靶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
说明在治疗过程中,肿瘤仍然在生长,当前的治疗方案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时,医生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评估癌症治疗效果的常用方法
临床表现
癌症患者通常会有一些全身性的表现,比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等等,不同的癌症也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果治疗之后这些症状有所减轻或改善,那么说明病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治疗是有效果的。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可以直观地反映肿瘤的进展,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B超、MRI、CT、PET-CT等,可以观察肿瘤的大小、数量、范围,以及有无积液的情况。根据病灶的变化,结合RECIST标准,可以看出病情的缓解情况。

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衡量肿瘤变化的一种指标,也是比较简单方便的检查手段,只需要抽血化验就可以完成。肿瘤标志物在评估癌症疗效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某一次的上升或下降不足以判断治疗效果,需要动态观察才有意义。通常肿瘤标志物的持续、大幅升高提示恶性肿瘤的出现与进展。不过有一些患者的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始终属于正常范围,直到晚期也没有出现异常,那么就不能以肿瘤标志物来评估疗效了。

循环肿瘤细胞
近几年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成为了新兴的肿瘤监测方法。循环肿瘤细胞是指人体内的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中脱落,进入到外周血液当中。通过检测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肿瘤发生发展状况,从而评估治疗效果。不过这种方法价格比较昂贵,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还未得到大范围推广。
【关注公众号:爱递医学汇,了解更多癌症知识,加入全国抗癌病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