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忱:移情性补偿:没有被关注的人才会过度关注别人
弗洛伊德说过:一切关系都是移情。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孩子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关系互动,通过一系列投射和内射机制在孩童内心形成了内在原始关系模板,这是心理雏形建立的基础,也是此后人际关系的起点。
作为一种关系,移情意味着个体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指个体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
荣格认为,“移情”一词与“投射”本是同根而生。移情永远伴随着投射,或者不如说,移情本身是一个投射性认同的过程。潜意识总是积聚着大量的心理内容,一旦“合适”的客体或情境出现,投射便会自发激活并在人际间发挥作用。
投射具有自动挑选对象和情境的性质,因而不受意识控制,它是自发出现的。咨询师并不知道何时发生,更没有能力“刺激”投射的发生。这种与父亲或母亲的关系,以及与同胞兄弟姐妹的关系常常会无意识地投射在咨询关系当中,咨询师时而是兄弟时而是姐妹时而是父母。
这种投射持续地存在,使个体能够与早期客体关系产生联结,将早期的主要经验在咨询空间内活现出来,使“正常”的关系发生变形,投射一旦涉及关系中的客体,便成为投射性认同的过程。这种投射性认同的力量将咨询师及个体紧紧缠绕其中,关系的边界变得不再清晰,而是如同一个泥潭,难以分辨彼此。
如此一来,咨询师便“承受”了个体的痛苦,“经历”了个体的早期经历,“成为”了个体历史的一部分,如同个体的生命历史在咨询室内豁然再现,与以往经验不同的是,此次个体并非独自重新经验过去的创伤历史或非适应性经验,而是在咨询师的在场下重历。
个体将早期历史无意识中投射在咨询师身上,从而获得一种机会:在与咨询师的互动中学习以新的方式与之相处,建立新的联结,获得新的经验。即“矫正性体验”。
"爱情" ——"移情"的最强烈形式
在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曾遇到过一些“有眼缘”或“不投机”的新朋友。明明都是刚认识,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人感到熟悉亲近、对另一些人却感到疏离厌恶呢?
其实,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可以用来解释这些捉摸不定的感觉——移情(transference)。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发展出的感情,有时候并不来自于这个人,也不来自于我们之间的互动,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过往。我们将源于过去的情感“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对ta产生一些不符合当前场景、不符合当前实际关系的感情——移情就是这样一种过程。
比如,我们可能会:
对一个刚见到的人感到熟悉、莫名想亲近ta
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人感到烦躁、莫名讨厌ta
因为伴侣的一句话就炸了,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生气
对某个不太了解的人感到信服,觉得对方很完美,好像什么都懂
因为某个举动,对某人产生巨大的好感,甚至感觉立刻就爱上了对方
对某人产生特别亲切的情感,觉得如果ta才是我的父母/伴侣就好了
明知对方是真心地关心自己,但就是感觉ta不会真的爱我,或即使现在爱,最终也会抛弃我
上述这些情感并不来自于此时此地,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我们将自己过去的情感转移到了对方身上。
移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而且有着很强大的力量——即使我们在理智上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也往往难以抵抗这种感觉。因此,我们时常会听到类似“我也不知道为什么,ta做什么我都觉得好可爱”或“我知道不是ta的错,但是我一看到ta就烦”的感慨。
1. Ta让你回想起未能实现的愿望
在过去的重要关系中,我们都拥有过一些遗憾或幻想,它们最终成为了内心深处隐秘的愿望。它可能是希望得到母亲的爱、希望与朋友重归于好,也可能是希望与某个不可能的人发生一段浪漫关系。无法实现这些愿望是令人绝望的,因此,我们平时把它锁进潜意识的盒子,假装它并不存在。但它不是真的不存在,只是被潜意识压抑了起来——它一直都在等待机会,逃过意识的守卫,跑出去再次寻求实现。
移情,就给了这些愿望一个机会,从潜意识里偷跑出来、在他人身上寻求实现。也就是说,我们对某人感到熟悉,是因为我们在重新创造以前的经历,希望能改变历史的结局——我们将被压抑的情感转移到对方身上,想要在这段新关系里,实现过去未被实现的愿望。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叔控”。在生活中缺失父亲角色的女性,往往喜欢选择一位年长的男性作为伴侣,来弥补自己内心中对父爱的渴望。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其实彰显了我们对爱的情感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产生移情,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一种可能性,去修复过往创伤,去实现曾被压抑的爱。
2. Ta让你找回丢失的自己
每个人或多或少,可能都感受过一种存在感上的空虚——在这样的时刻里,我们很难确定自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我”而存在的。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一部分自己。
荣格认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是由相反且互补的两部分组成的:有意识自我(ego)、以及难以被察觉的潜意识自我(archetype)。当我们失去与潜意识自我的连接时,我们就丢失了一部分的自己。此时,我们会感觉自己是不完整的。
而我们这一生都在追寻完整自我的实现:重新与被压抑的潜意识自我连接起来,感受它的存在。因此,当我们终于找到一个与这部分自我相似的人时,我们就像被闪电击中一样,迅速将它投射到对方身上,再通过靠近对方来体验完整的自己——就像一个无法接受自己也有温柔一面的“钢铁直男”,很可能对一个情感细腻的对象“一见钟情”。
我们常常把“对”的伴侣,称为自己的“另一半”。你以为是对方的出现让你变得完整,其实,你不过是通过投射来体验本就完整的你自己。换句话说,我们感到熟悉的那个“命中注定的ta”,其实,是早就存在于我们体内、却一直没被发掘的一部分自己。
3. Ta与过去熟悉的人相像
我们对某人感到莫名熟悉,还可能是因为我们在以“旧人”为参考,来认识“新人”。纽约大学的Andersen和Berk认为,在与陌生人交流时,为了降低面对未知的不确定感,我们会对这个“新人”的更多方面进行推测。而这一系列推测的依据,就是我们脑海中,与某个重要他人互动时的回忆。
比如:当你遇到一个和发小类似的新朋友,你很可能会将自己和发小在一起时,那种“无话不谈”的自在感转移到对方身上。你会感觉,这个在和ta聊天的自己,就是小时候那个和发小聊天的自己。你变成了以前的自己,也在新的互动中重新体验以前的一段关系,从而感到新的关系里也有熟悉感。
不仅如此,研究还指出,当我们遇到与“旧人”相似的人时,我们还会将内心想要与这个“旧人”产生情感联结的动力转移到ta身上——我们渴望与ta也创造一段深刻的联结。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有一种”冥冥中的吸引力”,指引着我们靠近那个特定的人。
移情同时也是契机
移情并非是一种“全坏”的体验。相反,因为有了移情,我们获得了快速联结他人、修整重塑自己的契机。从这个角度来看,遇到那个人或许的确是你的“命中注定”。你可能曾经被嫌弃、被抛弃、被背叛;你也可能根深蒂固地相信自己毫无价值、不值得被爱。无论读了多少遍“你是最棒的”,你都无法真正地走出过去的阴霾。而在这个移情带来的似过去又非过去的新关系中,你将获得机会,帮助自己走出阴霾:你有机会体验到,眼前的这个人,和过去的人不一样——ta会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对待你,而你也可以换一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去面对ta。那些你曾深信不疑的核心认知将被挑战、被修正。你也可能因此实现新的成长。明明从未见过,却感到十分熟悉;明明并不了解,却仿佛已经认识了很久。这种命运般相遇的美好,带给我们非一般的亲密。
但其实,我们尚未来得及认识真正的对方,只是在这种虚假的亲密中获得补偿或安慰。这些安慰并不可耻且有用,但我们要识别它,面对它,才能够以它为起点,最终,建立起真实的亲密。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改变、找到真正的联结。
有时候,你会发现,你会反复爱上类似的人,陷入类似的痛苦处境。这是你的宿命吗?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强迫性重复”,它指的是我们“在新的关系中重复旧有的互动方式,在新的关系里制造出旧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