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下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节
群体与阶级研究-后现代的群体运动批判
群体是一群人以一个思想符号而集结,并由此而盲目排斥任何与之相异的观
点,这样的一种群体的问题已经普遍存在在各种的群体中。群体是群体的特征, 短视频是一个群体的非常糜烂的一个产品,它不允许一切质疑,不允许一切对你 的抨击,只要求大家互相开心。有互联 21 世纪的信息化的最典型的问题是什么? 他们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观点,你没有必要强迫我去认同你这个观点”,这 就是 21 世纪的群体的最典型言论。
所谓的商品就是一种对于社会的关系的实在界的一种缓慢的到达 ,同质化的圈子的成员不断地互相进行着这样的商品的交换,他们的言语,采 用的是对于交流的无限接近,他们会加入很多的梗 (尤其是谐音梗) ,字符。 因为这样可以无限接近实在。但是象征界的商品交换,象征秩序的再生产是不 可能的,一定有裂缝,这也是为什么同质化的圈子一定会分裂。
后现代的群体的势必会因为这样而四分五裂,最后只剩下主体一人,当然, 主体一直都是孤独的,商品是物化的人与人的关系,获得再多商品也只是加深主体的象征秩序的存在的再生产。
正因为追求的这种表象的肯定 (象征秩序的存在) 则是对于实际的否定 (实 在界的不存在) ,追求表面肤浅的团结只能是最后的分裂。没有批判的群体不可 能达到团结。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又一个圈子的分裂,圈子越来越缩小,以前的二 次元派分化,分为了某个时期的动画派,某些动画派就甚至分为了某个作品的派, 所以说派互相纷争的原因就在于,你是不可能找到一个真正能让你百分百群体化 的群体的,他是越群体越上瘾,最后你甚至发现你啥也不剩了,群体一开始会让 你感到快乐轻松,你好像不需要受到他者的威胁,不需要改造自己,不需要有思 想的斗争。
后来你发现能满足这些条件的人越来越少了,最后发现也只剩下你自己,再 也找不到可以给你带来群体的场所。这就是当今资本主义主谋的互联网的他者的 消失所带来的惨痛的影响。
而群体运动往往建立在似乎对于经济的补充上 实际是经济成了一种牛顿的 物体,只看到整体,看不到内部运动的世界观,实际上物质只是一种关系,运- 动。实际上我们这里提到的经济, 它是一种关系,是建筑在实在界的经济,而 不是想象界的经济,国民经济学的经济,幻想着有看不见的手的大他者的“规律” 的这样的经济观,而人们以往则于经济的解读,只停留在想象中,所以他们的群 体运动似乎是超越经济的,但实际上仍然也是想象的运动,实际的经济关系,是 一切都与我有关,所有人都处在这样的关系,每一个人的存在构成了关系,一旦 我想要去观测他,就是说我想把自己给象征, 我想把自己变成身份政治的时候, 我就失去我解放的真正动力了。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实践就不可能脱离这样的物质 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 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分为不同的 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11]。
劳动的结果不必局限于物质产品的创造,也可以使对象保存动物或人类属性 的改变,社会关系的转变。所有的劳动永远都是社会关系的转化,所有的劳动无 一例外,全部都是对象化的,全部都是与对象的交互的过程,不是说我要劳动, 而是我的人的存在,我的生命就是要去劳动,就是要与他人交互,而我与他人交 互的过程又被称作为与劳动。所有劳动都发生在社会关系的语境里,所有劳动都 发生在所有劳动都发生在社会关系的语境里,在改变物质世界的同时,劳动也同 时维持并改变着这些社会关系,比如说你不是与他人交互的,我是在跟物品交互 以为劳动是这样的一个手段,但是,我直接的交流永远都是和这个整个社会,而 我就在这个社会当中,我们劳动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的运动的过程,社会的运作也 劳动为基础,劳动实际上是转轴,它不停的转,社会就这样子运行起来了,劳动 永远都是社会关系的转换,是人类属性的改变,黑格尔理论更为广泛的目的是给予不同形式的劳动一种系统的阐述,而这只是一种更宏大主题的一部分。黑格尔 最有成效和启发性的观点是,主体和客体是在彼此的关系中变化发展的,他因此 质疑了启蒙的观点及一个不变的既定的主体,面对着独立差异的外在世界。主体 跟客体是彼此中关系发展的,而且我在主体中能看见我客体中有我的影子,我在 他的人眼中能看到我的影子,在我与他人交流当中,我把我的存在给他对象化, 我在他的影子中能看到我的影子,我在我的影子中也能看到他的影子。比如说一 个爷爷一直带着他孙子把爷爷把孙子带到 18 岁了,然后人们惊讶的发现孙子直 到成年,面向社会都一直有他爷爷的影子,就是说对象化了,我们一定要去理解 这样的劳动,劳动他能不能归结于生产主义,被归结于生产主义,就是布尔乔亚 学术家就经常喜欢污蔑人的东西,而且如果把劳动给污蔑,劳动给误读,也就会 把整个资本论给误读。也就是资本论通过这样的一个错误劳动理论去解读它,就 不再是工人阶级的圣经,而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一个国民经济学的作品,就丧失了 他的革命的力量。
最简单的劳动形式是对于自然的直接占有,如打猎、捕鱼采集植物等,它涉 及与自然最直接的关系,在这种劳动形式中自然与直接的关系,这种实践情况仍 然接近于非中介的自然的占有形式,因为它并不涉及对象在自身中的转化,这个 就是劳动的本质,是我与社会就是社会的社会的运作,是人与人的交互,这才叫 劳动。在这里物品它就是简单的自然界,把它简单拿走,不需要经过加工,它也 是劳动,它就是这样形式,它人与人交互的形式,人与人交互,以物为客体,以 物为中介,物怎样都行,就是说我要给我的比如说我妈生病了,我给我妈去我妈 在医院,然后我去给他送点礼物,送什么?给他信基督的给他送个十字架过去, 浪漫的给他送了康乃馨过去,然后实用主义的给他送点苹果维那种富含维生素的 食物,然后调皮一点的就送点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去,然后不想去的他就直接不 去了,很多的形式,那些我拿了苹果,我拿的什么圣经,拿的康乃馨,只是这样 的一个东西,而它归归因到底是这样的一个人与人的交互。而我所产生的这样的 一个物,就是我所讲的我拿康乃馨,我因为我浪漫,然后我拿十字架,因为我的 妈妈信基督,看到没有,十字架对应着我信基督,我希望基督可以保佑妈妈好起 来,然后我拿抗耐心累了我能让妈妈我想让妈妈好起来,发现了吗?这些以物品 为手段,我人与人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以物的方式存在的,商品物品承 载着人和人的关系,也就是情感在里面。
占有本身就是一种改造,因为它能够我有所捕获,仍然是有人在这里面,关 键是有人在这里面,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就是这样的,在手就意味着他已经 到了社会关系里面,他成了我逮的鸟,我逮的鸟,我捡的柴就已经具有这样的劳 动了,因为我捡柴,我拿去烧,我卖拿去烧,就已经在人类社会的含义里面了, 它就是劳动了,农业它就是个非常典型的,我规划我种的什么,在我一旦把种子 播下去的时候,它就已经在人类的框架当中了,又有人在社会体系里面了,我种 的什么是我根据市场需要什么,比如市场现在需要种玉米,我就种了玉米市场, 需要种什么蔬菜,我去种蔬菜,种花就种花,它就包含了这样的一个劳动在里面, 是这样的一个人与人的交互,社会的运作形式在里面,它就是这样一个劳动。
因为社会组织在这边,社会组织在这边也是劳动的升级,一开始是低级的劳动 形式,也就是低级的社会组织形式,后来被人更高级的社会组织形式,也就是劳 动升级了,从手工业升级为了工业,我们可以再这样发现社会组织的改变直接就 影响到了劳动的改变,所以劳动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的东西,它是社会的东西,永远是社会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东西。经济是对人的否定,而人的存在,就是这样的否定。群体运动是反否定的 反 了经济。因此必定湮灭
打开了快递为什么网购要比现实的购物更有乐趣?因为快递有几个效果,第 一购买下单。第二待揽收,三步发货。四步,第五,第六步可能都是到达新站点。 第七步终于来到了自己的城市。第八部派送中,第九部到达站点,这时候主体的 快乐会越发随着接近而膨胀,主体奔赴站点去拿自己的快递的时候,他仿佛是在 朝圣。最后当主体打开快递上的那一刻,犹如圣光倾泻,从箱子里面倾泻出来, 但是就在那一刻,主体将快递拿出来,变得黯然失色,快乐就此终结。当我们可 以惊讶的发现,通过如此多的站点的分离,设置好几个步骤,居然能够让购物的 主体享受如此巨大的快感,甚至已经超越了商品本身,在这样的等待过程当中获 得快感。他们甚至会去选择购买快递的超快运输服务,因为他们就可以快速的获 得享受,就像 dw 那样超快速到达,以得快速欣赏我的新鞋,比如 dw 的超快速递。 而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设置多个站点居然会导致让主体获得更大的效果,大的 快感,也就是更快速的快感,让购物的过程变得更加快速,仿佛就是一瞬间。在 这里也可以用量子力学来解释。当我们越以一种弯曲的轨道形式弯曲朝着我们的 欲望行驶,欲望在中间,而我们朝着欲望则是以不断的逼近,让我们欲望在催生。 但是这样的我们才能发现我们对于欲望的接近甚至要更快速。对于主体接近或逃 离其欲望对象以及欲望对象原因的“不变速度”(及与主体 的不变距离)两者间 的二律背反,弗洛伊德的解决方案就是 欲望的弯曲空间:有时,实现一个欲望 的最快捷径是回避 其对象或目标,走弯路,或延迟和对象的相遇。拉康所谓的 " 对象 a",就是造成这种(欲望空间)弯曲的动因:它就是 那个无法理解的 X,正是 因为它,当我们遭遇欲望对象时,围绕欲望对象跳舞比直接接近它能得到更多满 足感。 i
我们举个例子,小时候老师都跟我们讲过例子,说你要跑个 5000 米,我们设 置 10 个 500 米的站点,这样子坚持下来的人更多了,而且大家的成绩都变得更 好了。通过对于享乐的追求的划分站点,通过对于享乐的似乎的延长,去达到了 更加快速的逼近享乐的实际,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仅仅的就是增加距离,还 或者是增加时间去达到这样效果,其实并不是距离一样时间也并没有变得更快, 而只是多了这样的一个区分,多了这样的一个划分,多了这样的一些步骤,而通 过不断的去达到这些步骤,步一步走到这些步骤,更彰显了似乎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我的劳动对象化的过程,似乎是我们对象化了,通过逐步的前进, 逐步的进度条的满足,达到了这样的一种其实也就是属于什么?通过对于期待的 延长,也就是通过对于享乐的抑制,恰恰就达到了这样的一种疯狂的享乐。现在 的学生为什么更加痴迷于游戏?是因为享乐禁令让你说不要玩游戏,你要好好学 习。然后学习之后归训者常会说,学了那么多以后不就更多的时间去玩游戏了 吗?是这样的一种象征的东西。
当孩子们被迫学习的时候,他们休息的直接的举动就是什么?他们直接的举动 就是打开手机立马玩游戏,不容得有半点的痴迷,不容得有半点的迟钝。因为抑 制太长时间了,对于这样的一种抑制,直接就会达到这样的一种对于最终享乐的 达到你是说叛逆,通过这样的训诫,只能达到把自己瞬间给反噬掉的效果,并且 通过这样的训诫才达到这样的快感。是因为是通过这些训诫禁止快感达到了快感, 依赖禁止快感来达到我的快感。由此出现了一些以违反禁令为乐的人,这就是这 样的一些后现代的运动,他们不断的获得更高深度的享乐,一是直接的去挑衅这 样的一个压迫者,因为更强大的压迫者能够给我带来更多的享乐,给我带来更大 的压力,给我带来更大的压抑,就能通过更大压力获得更高程度的享乐,力求获 得更大的压抑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是后现代运动。
关于人们想要的及其所认同的状况,媒体的表演最终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 在现实与媒体所反映的极其不同的情况下, 几乎没有什么人会看不清现实与虚 构之间的界线。那些仍坚信会发生革命性的社会变革者难以不再相信批判意识的 力量和能够 使人们 (特别是那面临着没有稳定的经济未来的人们) 意识到他们 的境况并学会如何最有力地与之作斗争而不是与之和平相处 的手段。如果男女 平等主义的分析研究一直坚持其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的话 (先别提其影响了) , 那么我们就得要更好地认识 到我们中的一些人所提倡的主张——后现代主义的 主张,男女平等主义的主张,抑或这两种主张的混合体——实际上很可能是 为 资本主义涂脂抹粉、巩固资本主义的地位了。这些主张由于否定了能够透彻地认 识问题的分析方法,因而模糊了我们自己面 对总体性的剥削所应持有的立场, 放弃了所有社会变革的主张。 我们不应该认为群体的分裂状态是件值得庆幸的 大事,而应该着重认识群体已然成了那些拥有资本进行消费的人的商品这一状况, 资本主义制度一直在竭力 (并将继续竭力) 反对社会主义政治活动的组织工作。 我们应该更透彻地认识到压迫的总体性,而不要满足于从事群体政治活动,仅使 这群体与另一群体相互争斗、进行一系列有关压迫的相互论争。我们应该认识到 群 体政治活动不是向资本主义制度提出的挑战,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资本全球化世界体系导致的市场分割和群体认同商品化的表现。因为任何一种看 似反抗的行动计划都很可能演变成严厉的压迫手段。本质是对于凝视的挑衅,自 己成为被凝视的物。但是,这里情况在他们那里是变的,不是统治者在高高在上 凝视我,而是统治者在低劣的跪着偷偷抬头看我。就如同在《厌女》中,女性实 施的是一种对于男性的复仇,享乐的来源是对男性的挑衅,如果没有男性对她们 的穿衣进行评论,她们就会失去乐趣。“我统治了统治者”。齐泽克有评论:他 们对于主人的反抗,只是对于更强大主人的呼唤。
后现代运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景象并不是一种阶级对抗的冲突,并非表现为 经济利益的对抗,而是表现在对个体性权力的保存和认同,并以此对抗日趋僵化 和压制的社会。在此意义上,他们所诉诸的问题是文化与个体认同的问题,即他 们在这种虚假的共同体和运动中,寻得关于文化和自身的个体认同。这也是“五 月风暴”之后,关于文化、性别、身体等方面的讨论日趋盛行的原因所在,因为 这场运动归根结底不是阶级对抗,不是经济对抗,而是身份认同问题。 他们打 着革命的幌子,却行着个人之事,这注定要惨淡落幕,因为其缺乏原则一致、诉 求彻底的主题。在这个意义上,“‘五月风暴’的主要行动者不是工人阶级,而 是可以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人群整体”圈.而在阿尔都塞看来,无产阶级在这场 运动中的整体缺席,使得运动的性质已经远离了革命。运动的主题大多是围绕主 体权利 (诸如教育、性别歧视等) 展开,其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政治革命, 而是对日常生活的一场集体反叛。正是在此点上,阿尔都塞认为 1968 年五月运 动仍然是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体范畴体系中
实在界其实就是社会存在,而想象界其实就是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也就是说象征秩序是通过将实在界象征化达到的,而意识形态则是这样的 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它是不断的这样的一种再生产,对意识形态就是这样的一 种再生产,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这样一种裂缝。意识形态 就是这样的一种人的社会存在的表现,即社会意识。所以说他是意识形态社会意 识的社会存在化,同样也是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化。
就像希格斯场提供的力只是原子组成的能量的 1%,甚至还更少的能量来源 一样。但是原子如果没有这 1%的能量,那么他就会瓦解掉,而意识形态那恰恰 就是这样的一个希格斯场。如果没有这 1%甚至更少,那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之间的裂隙就会越升越大,从而让所有的个体都接受这样的实在界的创伤,实在
界就这样降临了。就像原子内部由于原子之间的结构产生能量占99%甚至以上, 而希格斯场的能量只有百分之一甚至以下一样。但是没有这 1%,原子就构成不 了。像社会也这样,如果没有这一更少的意识形态的存在,那么它也就无法运动 下去。人们的生产构成了这样的一种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能量,表现出来就是 这样的社会存在。但是如果没有希格斯场这样的一种意识形态,象征秩序就不可 能存在。而正也是因为这有这样的一个意识形态存在,那么象征秩序就永远无法 掩盖这样的一种实在界,它永远存在这样的一种裂隙,就这样的一种象征的裂隙 就永远存在着。所以,意识形态的存在恰恰证明了象征秩序的裂缝,证明了社会 存在的矛盾。我们从这观点出发,我们也能继续去推翻传统物理学的粒子物粒子, 因为粒子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现在的观测也证实了它实际上是一种不断运动, 一种场,也就是这样一种关系的存在。完满的粒子是不存在的,因为就像主体那 样,原子也是一种不断的一种围绕着空的一种旋转,我们把这种旋转的整个的包 裹的场,才把它称为一种物质,成为这样的一种东西。通过德布罗意志波观测动 量的时候,我们已经发现,就是这种粒子已经逐渐的被否定掉了,就像电场一样, 电场它就是一种物质,我们从这出发,就能去推翻整个的这样一种粒子物理,就 是原子,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在社会学上就是象征秩序它肯定是不完满的。如果 例子它真的是个存在的观念的话,那么象征秩序就应该是完满的,就不应不可能 存在任何的矛盾点。可是事实上有矛盾点存在,那么象征秩序不可能完满,主体 也就只是一个空无。自我是由异化生成的,异化书写了自我,也就是“话在说人” 想象界就是主体,小他者。想象界只是是象征秩序的一个小镜像而已,我自己也 这样思考:作为镜像小他者的想象界只不过是对于象征秩序的构成的主体的自反 性,主体的“存在” ,就揭示了象征秩序存在裂隙,因此主体并不“存在”。
其实现在的云养宠和色情片是一个东西,撸猫等于摸异性,而且这是一种绝 对的主人话语,动物不会说话,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那种擅自给动物的思想配文字 的博主,和绝对的权威的父系角色理所应当的替孩子说话一样,透过这些博主, 我们其实也就能够发现,为什么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我养了这么久,却不听我 话了,“叛逆了”。因为我们就是这样的“不会说话”的宠物,因为就算是我们 说出了一些话,也会被家里人给用主人话语强行的解释为他的意思 可以参考一 些猫在表达愤怒的时候居然会被它的主人给解释为调皮,我有个朋友,他说,英 国工人阶级调查报告里面,恩格斯写,工人们在发工资的星期六会去酗酒,去嫖 妓,参与到了资本主义的体系里面,头脑里面装的是资本主义的思想,那么这个 时候,他们便是这样的活该被压榨吗,其实可以这样说,工人,这些工人被压榨, 那么压榨他们的资本家是没有资格被压榨的。这个人应该表达的是这些工人不算 是革命的无产阶级,而现在的打工人们目前都是在这样的进行酗酒活动,还有这
样的一个云养宠,云养娃活动,甚至在进行黑恶势力还有色情交易,那为什么会 这样?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想,是以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为统治。只要参与 到市场当中,只要不被隔绝,那么这样的一个参与的主体,他终究是资本主义思 想的人,所以这样的一些打工人,他就会履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职能,就算是革 命的无产阶级,他也是透过资本主义的裂隙去找到这样的一些否定性,他才是无 产阶级。他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一个纯洁无暇的圣人。进行这无时无刻的自我 的革命,去维持着这样的一个资本主义的裂隙的这样的一些阶级,这样的人的结 合体,它才是无产阶级。正因为他们一直在与这样的一个世界所抗衡维持这样的 裂隙,所以我们说,革命的英雄,永垂不朽,就算有缺陷的英雄,他们仍然是英 雄,这才是“革命” ,绝非有着一批圣人进行机械降神。
要去达到这样的一种对于现实的改变。那么改变着首先从我这里自身就开始了, 当主体前进的时候,就是说当他走到那象征界的裂缝的那一时候,他走不走得过 去,他每往外先每往前走一步,他就感到一种阵痛,那么为什么会阵痛?那只是 因为头脑里的我的主体的就意识的在呼救,他在向你呼救,他觉得很难受,在向 你呼救,仅此而已。也就是说当越发阵痛的时候,那恰恰是自己做的最对的时候, 是我在否定象征秩序最坚决的时候,
那天下午,我们几个志愿者跟美术馆的那几个知识分子在那边交谈,然后 旁边有一个保洁阿姨说这种脏活还是要我来干嘛,毕竟我没有学历,他说是用一 种撕咬的口吻去讲的。左派之间也有这样的残存的资产阶级的意识,表现为我有 没有资格,我还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本事,就说我作为无名之辈,我啥也没做到, 那么我能不能去发表言论,我能不能去宣讲?我有没有这样的一个能力,我有没 有这样的一个本事。
一个医生他如果没有证,他治死的人,那么他所犯的错误就不会是它的技术性 的问题而导致的,而只会是因为他是一个欺骗的人,他是个骗子,因为他没有证。 而一个有证的医生他就可以被大家所原谅,因为他有证他是一个医生,他所犯的 错误只是作为一个医生工作的,肯定不把别人那个东西在我做志愿的公务员那里 面,美术馆的公务员,他们早上 9 点上班,上面的内容是什么?是摸鱼,偶尔有 点事情忙一下,从早上 9 点去那边玩手机,然后 11 点午休,去单位食堂政府食 堂免费吃饭,然后下午 2 点上班,然后 5 点下班,上课内容还是玩手机。当我经 过他们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猛的就把手机关闭,然后立马做起来,那个样子实在是 让人恶心,简直像一个小丑。玩手机需要学历吗?吃饭需要学历吗?睡觉需要学 历吗?都不需要学历,为什么保洁阿姨却要说出没有学历呢?为什么有没有证的 医生?他明明也治好过人,为什么他所犯的错误就一定要归结为他们没有证,
列宁在他说出4 月提纲的时候,为什么党内几乎是所有的同志全部都认为他发 疯了,说他不是不再是个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了,认为他在痴人 说梦。这是因为他那时候没有所谓的象征秩序的担保,没有所谓的这样的一个时 机到了。那么根据历史的真实的世界,是只有列宁他第一个人,历史上人类历史 上第一个人发起了这样的一个 10 月革命,建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 的国家,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现代。那为什么呢?为什么在没有任何担保的情 况下,我们就这样的吗?难道列宁的时间是盲动吗?是盲目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无
政府主义吗?错了,恰恰不是,而恰恰是这样的一个真正的调研,列宁在现实生 活中能够能接受的列宁,他才真正接触到了现实。有的学者有的有一些走汉,他 学了点东西就觉得自己牛逼了,觉得现实多简单,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要研究我 的理论,我要跟我的理论家之间徜徉,我要奉献出思想的火花,但现实不是这样 的,恰恰是现实才是最深刻的,为什么我要说现实最深刻的是因为现实的东西, 现实的生产、现实的斗争,现实的经济,它就表现为这样的一个实在界的形式, 而那些哲学家的理论他永远只能是象征界的,是注定比实在界要庸俗的。
那么这样的一个理论,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所以不 同以往的任何的理论,是因为它不是象征界的哲学家的沉思,而是从天国迈向人 间的这样的一个真正的实在界的理论。他用了生产力生产关系术语,让有些人以 为马克思就是个白丁,他在研究这些很简单的东西,“他太简单了”,有的人认 为马克思甚至不配成为一个理论家,他确实不是个理论家,他是革命家。是直接 投身于创伤实在界的革命,现实的最深刻的人,而不是你们这样的一个可笑的理 论家。
一切都与我有关,所有人都处在这样的关系当中,每个人的存在构成了这样的 一个社会关系,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实践,就不可能脱离这样的一个物质基础,这 样的一个氛围的这样的一个阶级,这样的斗争才是最深刻的东西。只有懦夫知识 分子才会用哲学当中去寻求自我,不断的从这些词藻当中去寻求这样的一个赞扬, 不断的高喊着哈利路亚,仿佛给人类给群众带来了福音。我们应该让现实的大风 把自己刮倒,而不要逃回到哲学中来。
列宁的和工人的交谈远远超过了那些哲学家的书信往来,现实东西才最深刻的, 列宁他真的是一个盲动者吗?恰恰是那些哲学家,他才是盲动者,因为他只是一 个象征界的思想的玩偶而已。而那些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们列宁他们才是时代界的 革命者,毅然决然的姿态去迈进不可知的未来。
所以 10 月革命就建立于此,真正的实在界的理论远远比那些普通的哲学家理 论要深刻,现实是最深刻的。那么我们在这里再解读一下,列宁当时为什么要说 等待呢?难道要等资产阶级?他说出好了,我准备好了,你来打我来吧。他怎么 可能会这样?从这样的一个象征秩序的观察当中,妄图想要去获取他即将倒塌的 信息,而不知道他已经时时刻刻都已经在实战界当中倒塌了,等工人的生活在面 临苦难,当他们在大街上与城管争吵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在实在中看出它的倒塌 的必然性了。
正是这样,列宁在实在界当中,在生产斗争中才能推动 10 月革命。有那么多 的理论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谓的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年代,其实根本不算 进步,他们没有一个人脱离了象征界,没有一个人一个真正革命者要把自己牺牲 掉的历史的中介的姿态。其实如果要为自己流血的,没有一个人流血,没有一个 人愿意自己流血,只是象征界的哲思,而不是实战界的革命。
所以我们说要成为列宁,不去等待这样的一种象征秩序,不去依附任何的现实 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剩余,我们因此要为自己感到无上的自信。有些同志就觉 得自己很自卑,说什么我啥也不懂,有些人自称为理性谦虚来高喊着我们要先把 事情想清楚,想这个完满的体系,不要头脑光热的去发出来,好像显得自己多温 文尔雅一样。那么当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就再也永远不会再是我们的朋友, 因为他们已经彻底站在了资产阶级那一边了。当他们说出我们要把事情想清楚, 形成一个完满的体系之后,他已经把自己跟无产阶级彻底决裂了,无产阶级话语, 他永远是包含着无限的阶级斗争的创伤在里面的,就不可能有任何对象征自己的
任何一丁点的屈服,他在那里就没有任何一点点的这样一种谦虚。温和理性而言, 因为在资产阶级那里的谦虚只不过是一种道貌岸然,他们表面上现着谦虚之事, 实际上却行着剽窃之时,非常恶心虚伪的我们行动者要就是要与这一切的象征之 做分割,去击碎他,而不是还这么幻想的从其中去得到一丁一点的大他者的保证, 那么从这一刻开始,就再也不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就是我们的敌人。你是一 个自以为清醒的知识分子,仅此而已,不可能再多一丁点。
当我们打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数个保尔在这样的裂隙当中苦苦的维 持着,保尔曾经多次想过自杀,但每次他都坚持下来了,因为他知道他的存在的 意义不是这样草草的结束生命。而是他的生命维持他的只要在斗争他的一开始的 战斗,后来的协作就是他生命的意义。就是他在进行这样的一个革命,是悲壮的 革命。之所以是宏大叙事,就是因为每个人都与每一个人相关,每个人的革命行 动连接起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的运动,所以说无产阶级才能够解放全人类,因 为他正就是这样的一个与人所有人都有关的,与整个社会有关的这样的阶级,受 够了资本主义的所有压迫,认识到了资本主义所有的真相。透过这样的一个看似 完满的体系,去努力的去撕裂他。扯翻他的谎言 揭开象征秩序的裂缝,让实在 涌现出来。于此我们才能找到一种不可能的“比无更少”,于此我们才能找到超 越资本主义现实的路径,与此我们才能在其裂缝中瞥见那个已被视为不可能的共 产主义。人不是一块砖头,造出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人是社会 (存在) (劳 动) 的产物。是社会构成人,人书写的社会,是你与我与你的这才是人,人不 仅仅是自己,而是社会,一个人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而社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人,而不是资产阶级意识的所谓的人的权利,人的复归。
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真正的含义,而不是资产阶级意识的所谓的人的权利, 人的复归,道貌岸然,仅此而已。而20世纪的一些运动,所谓的文化权的运动, 他们都喊着我们要什么什么权,事实上拿无产阶级,他们根本付不起这样的费用, 2 月革命当中的一些幼稚的左派,那些左派居然提出了我们要游行示威的自由, 你是有一个自由,但是你没有游行示威的场所,那么你这样自由有任何的用吗? 所以列宁说了真正的革命者往往知道我们要先占领他们的办公桌办公室大楼,再 去谈什么游行的自由,机会的自由。当那些道貌岸然的所谓的新左派都喊着什么 人的权利的时候,人的什么性少数权利的时候,什么的权利的时候,资本家只能 把他们的每一个权利都变成这样的一个商品,变成一个服务,就是把全民医疗变 成这样的一个全民医疗保险,去彰显你的所谓的你的权利,给你选择的权利。
而后现代运动恰恰是这样的一个东西,他们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书写,仅此 而已,不会多出一丁点内容。这种所谓的自由是赤裸裸资产阶级的自由。用列宁 的话说,资本家总是把富人发横财的自由和工人饿死的自由叫做自由,这就是后 现代所宣传的自由的真正意义,或者现在所谓的人的真正意义,也是他的所有的 革命的所有的事情,就是将我们前辈的共产主义革命家的所有的努力全部付之一 炬,彻彻底底倒退。所以说将后现代运动解读为先进是非常可耻的,空喊他那些 原则,空喊他那些权利,而不去兼顾这种时代界。什么叫时代界创伤?当你发现 你想要游行的时候,你的权利但是你没有场所,这时候你在谈什么权利,什么任 何用都没有的,
1“马基雅维利再好不过地表述了他的文本所描绘的政治实践的空间.....马基
雅维利的文本勾画了一个拓扑学空间,并指定了一个位置,它只有在这里占据这 个位置,才能在这里发挥能动的作用,才能构成一种政治的行为或要素,参与对 这个空间的实践的改造。
阿尔都塞这里说的“位置, ”就是象征界的裂隙, 因为主体就是实在 界象征化的部分, 当主体透过一定的阶级斗争成为无产阶级,则就能撑起 这样的裂隙 。无产阶级是这样的比无更少,主体是这样的一个有的“无”, 当主体将自己扬弃,则成了比无更少,也就是这样的无产阶级 。辩证法在 这里发光了,这样的比无还要少的无产阶级,恰恰只有他能够撑起象征的 裂隙 。阶级斗争是实在界的东西,它是无法被象征化的 ,他只有通过重塑实 再也就是将社会存在改变,进而改变整个象征秩序,这时候才能够言说这样的一 个阶级斗争 (革命)
要走进实在界的荒漠当中,是无产阶级的姿态,是世界之夜的迈进的姿态,是 鲁迅先生所说的于不可能之中看见希望的姿态,绝望之于绝望,正与希望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