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符号 情节和内核

2021-09-13 22:11 作者:Snakes21  | 我要投稿

01、

       1999年,动画电影《宝莲灯》上映。影片斩获了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第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第9届中国电影童年奖优秀美术片三大奖项。

       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某种意义上的传统神话绝唱,《宝莲灯》虽然取得了奖项上的大成功,但是在观众口碑和票房反应上来讲,《宝莲灯》并十分不成功。《宝莲灯》在票房上的失利,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此后十余年的中国动画电影空窗期。但是《宝莲灯》试图跳脱出传统传说框架的尝试为此后来的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摸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也算童年回忆了

       我们说构成一个完整的人。需要皮肉骨三项,而对于文化传播和重构来说,这三项则分别对应符号、表皮(故事情节)、与内核。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从宝莲灯说开去,聊聊近些年来传统神话向动漫的发展,以及一些不成熟的个人浅见。

02、开端:《大圣归来》

        2015年,《大圣归来》上映。虽然现在回头去看,《大圣归来》并不完美,但是对于沉寂多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市场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在大圣归来以前,新世纪的中国观众能够在大荧幕上看到的最中国风的动画电影作品是来自大洋彼岸的《功夫熊猫》。

       毋庸置疑,《功夫熊猫》里充斥着中国文化符号,但是从主人公阿宝身上,我们能一眼看到的则是一个西方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臭小子:和诸多好莱坞黑人电影一样,主人公出生草根,和家里人一起经营一份家族产业。但是心怀一个大大的梦想。机缘巧合之下,误入某个牛逼的场景,被人发现并试炼,最终成长为一代宗师。

作为符号运用的成功范例,功夫熊猫也算是历久弥新的老IP了

       虽然我们说《功夫熊猫》的主创团队不可谓不尽心尽力,在人设和细节,乃至一些故事情节上的中国化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作为骨子里的西方故事,加入再多符号的东方化演绎,依然是缺乏根基的。稍微对故事加以拆解,就能够发现其与传统的东方价值观相异的内核:在传统的儒家文化圈内,人们更加崇尚“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人们认可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前的失败,艰险,挫折与努力,东方传统的英雄有强烈的目的性,为何而战是非常明确的,这一过程通常不需要命中注定,而需要一个契机,让英雄人物自己去发掘和选择。但是在《功夫熊猫》中,这一过程被简化为了接受训练,然后就心安理得的接受打翻反派的命运。虽然编剧功力深厚,在剧情上丝毫没有违和,但是一旦凑近了多看几眼,这种疏离感是十分强烈的。


       在这种背景下,《大圣归来》无疑是一份成绩不错的答卷。

       从故事脉络上讲,这段故事发生在大闹天宫之后,被佛祖镇压的大圣法力尽失,只留下一身神力和敏捷的身手。而在机缘巧合之下,被一个心地善良的小和尚江流儿解除了封印,这个时候的大圣无疑是迷茫的,只想到广阔天地,却不知道路在何方。在此后结伴而行的过程中,虽然大圣这个人物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向善性”,但想要完成一个英雄的自我重塑,还是缺乏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就是山魈作祟,混沌修炼需要童男童女。

这段大闹天宫真的很棒

        在客栈小女孩被抓走前后,大圣经历了思想上的强烈斗争。一边是当个自由快活的野仙,而另一边则是担当起自己身为大圣的责任,哪怕这份责任是源自民间传说和江流儿,是被赋予的。这个时候,江流儿,这个在故事中象征“纯真善良”的人物,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江流儿出于一种出家人责任感的选择,推动了大圣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个时候,大圣选择的主要动机是“不辜负”。不辜负小孩儿对自己的期许,同时也不辜负自己向善的内心。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显然,这个水平作为传统的英雄人物还是不够的,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展开,即勇闯巢穴。

虽然说最后的boss战应该再长些,但是这段的美术表现依然堪称优秀

       在勇闯巢穴之前,《大圣归来》是一部冒险片,风景与危险同在,伙伴与反派相随。但是到了混沌巢穴中,拯救童男童女的情节展开以后,冒险故事升级成了英雄的自我重塑。即:大圣为了拯救苍生而战。

       客观来讲,如果仅仅从故事情节和人物设计来说,《大圣归来》并没有做到顶尖,人物设定略显单薄而猴性不足;台词中夹杂的尴尬的鸡汤;太过仓促的结尾……这意味着如果猴子换成了某个龙傲天,这个故事依然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大圣归来》承载了很多非电影的情怀,作为几代人的童年英雄,谁又不乐意再看到大圣在大荧幕上活过来呢?


03、重讲神话到续写神话:从《哪吒》到《姜子牙》


       2019年,当《哪吒 魔童降世》以极佳的战绩在暑期档过关斩将时,无数人对于光线影业磨刀霍霍的“封神宇宙”充满期待。但不幸的是,当“封神宇宙”第二集《姜子牙》面世后,影片并没有得到如同《哪吒》一样的极高好评率,反而口碑两极分化,另一面,票房也没能复制《哪吒》的成功,虽然号称影史第二,但是在疫情后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影院普遍涨价的大背景下,取得的战绩的含金量也大打折扣。所以,探讨两部作品间的差异,寻找差异的原因似乎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虽然并不完美,但这依然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

       在《哪吒》之前,中国观众对于哪吒的电视形象并不陌生,无论是此前央视版的动画还是TVB版《封神榜》,对于哪吒形象的塑造都可以称得上经典,而当《哪吒》面世时,这个相对“反传统”的哪吒一下子便抓住了很多人的眼睛。在这个哪吒的塑造上,神性的部分变少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强烈的魔性,这个哪吒更“熊”,也更生活化。从玩世不恭的太守家二世祖,到勇于承担责任的少年英雄,从“魔丸”到超越“灵珠”这个哪吒的成长轨迹更加明亮。虽然故事主线依然遵照经典,按照传统传说的脉络发展,但是人设上大胆修改,让观众取得了最大公约数的共情。比如,李靖的形象从传统的封建家庭大家长,转变成了“讷于言”但望子成龙的常见父亲角色,而哪吒的母亲,也从传统没什么存在感的“附属性”母亲,转变成了肩负责任但依然深爱哪吒的“职场母亲”。一边是陪伴自己的儿子,而另一边是守一方水土的责任。某个情节中,哪吒母亲在离开时满眼的歉意,一定唤醒了很多观众的回忆。人物的现代性和世俗性,让哪吒最终走下了《封神榜》的神坛,成为了芸芸众生的一员。而这种亲切感和现代性让人觉得真实,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样子”。

       而另一边的《姜子牙》,虽然也在人设上做了比较讨喜的改动,比如将传统的姜子牙形象从鹤发童颜的睿智老人,转向了一个失意颓废的中年人。但是这种转变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因为,如果作为一个失意颓废的中国男性,他太“闲”了。中国人骨子里其实时乐意做事的,这种脱节感虽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但是会让整个故事处在一个“悬空”的状态下,难以让观众产生共情。

       如果说人物设定上的悬空只是一个无伤大雅且容易补救的小毛病,那么故事内核上的整体西方化带来的效果则是灾难性的。拆掉《姜子牙》故事里的修饰性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这个《姜子牙》其实是一个套用了大量东方符号,用一段东方的传说情节重构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宣传上搞得还不错,实际成品真的欠点意思


       这个姜子牙身上具有反抗性,但这种反抗性并不彻底,明明故事已经告诉你,这一切的罪魁其实是所谓“更高天”,但反抗仅仅到“天尊”止步,真正的罪魁祸首则通过一个 不疼不痒的“断天梯”便甩脱了责任。而我们说普罗米修斯,起码普罗米修斯是神,普罗米修斯来自一个与人对立的群体,所以他的反抗性不完全我们是有充足的情感基础理解普罗米修斯的。但姜子牙至始至终是一介凡人,你代表你的群体取反抗另一个群体的奴役, 但这个反抗并不彻底,甚至未伤及这个群体的根本,这样的人在中国人的认知中是称不上英雄的。如果代换一个我们熟悉的传统中国英雄的形象,那这个故事无疑会变成“姜子牙带队掀了最高天”。中国人内里是世俗的,是充满反抗精神的,皇帝老儿不仁不义就揭竿而起掀了他的小朝廷,上天不仁不义,那就向天叛逆,挥起千钧棒或者三尖两刃戟打上天庭去。正义不需要“更高天”来执行,因为冤有头债有主。但是很遗憾,这个姜子牙并没有做到这一层。如果或从熟悉的其他作品中找一个类似人物,那这个姜子牙可能更像《水浒传》里的林冲或者宋江,但是我们需要看到最终林冲是走上了全面反抗的道路的,而宋江历来都是被批判的。所以现在这个姜子牙起码是不完整的,他的反抗浅尝辄止,而且非常犹豫。


联动挺多,说好的宇宙呢?同样的人物连人设都不一样

       与有限的反抗性相映成趣的则是一个拙劣的电车难题,我们之前讲《大圣》说,大圣最终完成英雄的自我重塑,是在找到“为何而战”的理由之后。反观《姜子牙》,究竟哪里牺牲了“少部分人的利益”,以及为什么要牺牲这少部分人的利益,姜子牙到底为何而战,讲的云里雾里,如同空中楼阁。

       影片使用了大量篇幅营造出“小九”和观众的共情,但是突然告诉你你要救这个小九得把绑定的狐族放了,至于狐族被放了以后,人类会怎么样,不知道。我做了这些以后,世界会怎么样,不知道。

       如果说想让一个事关大多数人未来的动机成立,那么要么告诉观众,如果我不做,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要么告诉观众,我做了,这个世界会像什么方向发展。在这两个问题缺少合理解答的前提下,强行搞一个大而化之的问题出来,那这个问题本身也是扭曲的,不成立的。


04、从补全经典到向现实投射:《白蛇》、《青蛇》、《新神榜》

      《白蛇缘起》取材自《白蛇传》,导演非常精妙的为《白蛇传》补了一个同样感人肺腑的前传,讲许仙的前世许宣,讲白蛇和青蛇五百年前的故事。《白蛇缘起》本身的发挥其实中规中矩,但是诚意满满。虽然是重新创造一个前传,但是这个前传,却在举手投足见透出柳宗元《捕蛇者说》的影子,尤其是对于国师和捕蛇村村民们的塑造,是十分扎实的。故事的前半段有点传统武侠的味道,而到了后半段升华主题时《白蛇》也能回答好“如果我不做,这个世界会怎么样“。与后来许仙的心善力弱优柔寡断相比,这一世的许宣一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这个许宣是主动的,积极的。他与小白并不存在谁强谁弱,而是相互依靠,相互扶持的关系。所以最后许宣和小白的牺牲与拯救才真的动人,是符合观众对于传统爱情故事预期的。


这俩的人物塑造真是没得说

       接下来,光线接连拿出了《新神榜:哪吒重生》和《青蛇劫起》两部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这两部作品是直接跳出了传统传说的时间界限,《哪吒重生》带上了一股朋克风味,而《青蛇》则是传统奇幻和末世废土作品的有机融合。成功与否暂且不谈,这两部作品都属于借助传统IP,让传说故事向现实投射。所以我们看到哪吒化身机车少年,猴哥变成了油腻兮兮的老宅男;而小青,这个本就独立强悍的女性角色,则画风一变,成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Cool girl。所以我们看到,这些传说中的鬼神,置身于“我们”—— 一群现代人之中,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虽然这两部影片各有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影响到了影片整体的观感,比如《青蛇》极度草率的人物塑造,使得除了主角团外,一些关键配角的牺牲和路人甲乙丙一样毫无波澜,让人除了出戏只能直呼”就这?“但是从讲好传统神话的角度看,这两部作品的尝试无疑是有创见的。真正欠缺的,都是一些技术上的细节。

不得不说这两部作品的世界观是真的好

05、符号 表皮 与内核

       说了这么多,其实并没有脱离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神话改编的动画作品“。聊了聊几部话题度较高的作品。那么以下内容,姑且算是结论吧。

       我们曾经一度以为,有了特定的符号,那这个故事就是好的。但是从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仅靠符号是无法做出让人亲近的作品的。这个故事可以很道教,可以很京剧,可以很中国风,但唯独就是不中国。所以我们更进一步,去找整个故事,我们想要借助一张皮来讲述我们想要讲述的故事。在这一步上我们其实是佳作频出的。但是很快,我们的创作者们遇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这张皮终归是有极限的,他承载的内容很难再在原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而基于这种流于情节和人物的故事,在尝试更进一步的表达时,嫁接的不合理的内核总会让故事变成不洋不土的四不像,这样的故事也许有不错的编剧不错的情节不错的画面,但就是不亲近,细看实在是违和。所以我们开始寻找这些传统作品的内核,我们开始思考,我们到底是要一个符号化情节化的东方故事,还是需要重构一个内核属于东方的故事。毕竟,《流浪地球》里鲜有中国元素,但没人会说这个故事不中国。在动画电影领域,这一步,才刚刚开始。


       虽然目前看,我们的创作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画风同质化,比如故事塑造上简单低幼,比如习惯性的忽视人设。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创作者们不懈的努力。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传统传说为精神内核的动画作品,一定能够走的更远,更好。


符号 情节和内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