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苏联敢于转让中国那么多武器生产许可证?

2020-09-15 10:48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1954年,中国和苏联陆续定下了160多项苏联援建工程的项目,后来几经修改,最后形成了为我们熟知的苏联援建中国156项重点工程。按照一般性的说法,156项工程奠定了中国工业,尤其是中国军事工业的基石。同时,由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双方互相支持防务的事宜,苏联还提供给我国相当一批军事产品的生产许可证,让中国得以建设相对完善的军工体系。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和苏联的矛盾,尤其是北方边境和民族问题的矛盾一直非常尖锐,同时双方的合作还隐含着后来中苏交恶的相关潜在因素。这些事情,对于双方领导人也是心知肚明的,可是为何苏联仍然向中国转让了那么多技术和武器呢?

话不多说,咱们看一看下面的代表性武器就明白是什么问题了。

一、陆军装备:

1、轻武器

54式手枪,原型是苏联托卡列夫式(TT-33)手枪
59式手枪,原型为苏联马卡洛夫PM手枪
56系列枪械,虽然经常被称之为56枪族,但实际上是3种截然不同的枪械
53式轻机枪,原型是捷格加廖夫DP-27轻机枪
53式重机枪,原型是苏联SGM重机枪

苏联援建中国的轻武器工业主要是在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时代的军工企业上改建苏联制式装备生产线而成。苏联对中国援助的武器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斯大林时代签订的合作协议,由于斯大林因为历史原因并不信任新中国(当然我们也是),他援助给中国参加抗美援朝的武器除了当时最先进的米格15战斗机和伊尔28轰炸机外,绝大多数都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武器,比如绝大多数T-34-85坦克都是直接从远东的坦克部队里换装下来的,有的还带有对德作战留下的弹孔修补痕迹。因此当时援建的轻武器工业也是以淘汰下来的二战报废生产设备为主,技术图纸也都是旧的二战甚至二战前武器,这一类主要为我们熟知就有51/54式手枪(TT)、53式步骑枪(莫辛纳甘1944卡宾枪)、53式轻机枪(DP),53式重机枪(SGM),50式冲锋枪(PPSH-41)等等,这些武器和对应的生产设备在苏联都属于停产撤装状态,苏联自己也即将销毁,于是当做顺手人情交给中国。当然,这些武器对于缺乏任何武器生产能力的中国也算是解决了抗美援朝的当务之急,其中一些武器(尤其是53式重机枪)一直服役到80年代对越自卫反击战,54手枪更是至今还未全部退役。

赫鲁晓夫上台后,轻武器援助得到了改善,此时为了拉拢中国,赫鲁晓夫决定援助一批苏联的现役武器,此时引进的武器主要有59式手枪(PM),56半自动(SKS),56冲锋枪(AK47),56班用机枪(RPD),整体而言,这些武器也算是苏联1950年代比较正经的正规武器,不过,在这些武器援助中国的时候,苏联已经决定不再生产SKS,所有的苏军(以及日后的所有除中国外东方阵营国家)都全面装备AK-47系列步枪,同时AK的枪族化也开始展开,到中苏交恶时,在卡拉什尼科夫的努力下,AK已经从单纯的突击步枪变成了AKS折叠托突击步枪、AKM改进型突击步枪、RPK班用机枪和PK通用机枪的一大枪族,而他们并未向中国的枪械设计师传授“枪族化”的概念,以至于中国60年代以后研制的63式自动步枪、67式轻重两用机枪等武器仍然是独立的枪械,一直到81式步枪中国才初步实现了枪族化。所以,苏联虽然传授的是“制式武器”,但是其关键的设计理念(如突击步枪理念,枪族化理念,通用机枪理念)等都未传授中国,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轻武器理念,导致中国枪械通用性一直不良,甚至到了1979年还在使用二战时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的火力配置。

同时,苏联援助轻武器工业时,采用了“低价卖设备,高价卖耗材”的手段,类似如今的打印机耗材。对于轻武器来说,最重要的耗材当然是弹药生产线,但苏联援助中国的弹药厂完全是二战的报废设备,虽然能够生产出56式子弹和日后的5.8系列子弹,但是其生产效率非常低下。根据2009年专业论文《我国弹药装配技术现状与发展对策》指出:

目前,我国枪弹和中小口径炮弹的弹药装配技术水平仍与国外有一定差距。我国枪弹装药装配生产仍然沿用从原苏联引进的技术,采用各工位自动专机技术的成批生产方式。而美国则采用多头快速转子技术的连续生产方式,其枪弹生产效率和发射药装药质量高得多(美国为 1200 发/min,而我国仅为 100 发/min)。我国小口径炮弹装药装配生产大多采用手动或半自动专机由人工参与完成,生产效率低、生产线上待制品与人员多而混杂、安全隐患严重。全自动装药装配技术尚未完全突破,生产节拍现只能达到每分不超过 10 发。与美国 G&W 公司设计的 20、25、30、35 mm 弹药装药装配转子自动线每分生产 600 发的先进水平相比,相差很远。

所以,现实中虽然苏联的武器生产许可证卖的全球都有,中国,朝鲜,东德,罗马尼亚等国都有AK的生产授权,但由于苏联对外出口的弹药生产技术是落后的二战工艺,所以这些国家如果不靠进口苏联原厂弹药作为补充,则自己国内贫弱的生产能力是无法满足自动步枪高射速的需求的,弹药的匮乏也导致中国在60-70年代主要生产56半自动步枪,并大力推广拼刺刀,在1965-1876全国合计生产了2000万把56半自动,但56冲锋枪至1979中越战争前仅有90万支,且大量援助海外,越南持有的56冲甚至多于国内,这种困境就是来自于弹药严重不足。

除了弹药不足外,弹药种类也是相当缺乏。由于一种口径的冲压机只能生产几种同口径的子弹,因此中国59式手枪因为采用苏联9*18马卡洛夫子弹,无法用7.62mm机械生产,因此只生产了很少就停产了,这也能解释为何到92手枪以前,我国无论是54,64,77,还有微声手枪都是7.62mm口径。

这种弹药匮乏一直延续到这篇论文撰写的21世纪第一个10年。由于弹药不足,我国军人和警察过去每年实弹射击次数很少,面对恐怖分子时缺乏一枪毙敌的决心和勇气,在昆明事件之后,中国大力提升实弹射击数量,大幅改进弹药生产效率,在此后中国各次大练兵和军事演习中都广泛提升了实弹射击的数量和质量,同时积极研发各种新式弹药,2020年新的5.8mm弹药也已研制出来。

所以,苏联援助的轻武器看似很大方,其实销售理念和当年柯达相机卖胶卷送相机一样,先培养你的使用偏好,形成消费者忠诚后,再利用不可或缺的互补品(耗材)来赚回足够的收入。

二、重武器

59坦克,以苏联T-54A为原型
54式122,源自于苏联M1938 122榴弹炮
66式152加榴炮,源自于苏联D-20榴弹炮

苏联援助中国的重武器——大炮和坦克主要是二战后头10年陆续服役的武器。虽然苏联援助了炮管铸造、镗孔和热处理等相关技术,但是苏联也是留了个底:钢材配方。苏联的原始计划是不出口钢材配方,只告诉你怎么做,因此你就必须从他进口足够的原材料生产坦克和大炮。在中苏交恶后,中国的大炮和坦克装甲一度陷入缺乏原材料的窘境,不过中国仗着稀土资源雄厚,中国在63年就自制了稀土装甲钢,恢复了59式坦克的量产。但由于中国在发动机材料、炮弹材料和炮管上的不可靠,1963-1971年间我国平均生产速度只有190辆一年,一直到1979年-1983年才实现了一年1000辆的生产量,而这时候苏联自用的T-54/55早已停产,仅有少数作为低端出口品还在供应中东客户生产。

虽然中国59坦克的生产量是上来了——但它远不完美。首先,T-54A坦克是拥有垂直稳定器的,但中国的59式坦克因为解决不了垂直稳定器,一直到70年代59-1才恢复了垂直稳定器;第二,原版苏联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可达300-500小时,而中国的59坦克发动机12150只有150小时的大修寿命,且累计寿命到了300小时必须退役,转做小船和打井队的发动机,现在很多钻井队的发动机就是军队退役的59坦克的V-2柴油机。这一问题一直到59坦克彻底停产也未能解决。低下的发动机大修时长,和落后的人机功效,导致59部队一直处于训练不足的状态。《沙场点兵》就记述了21世纪初我国装甲兵进行远距离拉练的艰难。

所以,在坦克和其他重装备上,苏联(也包括其他国家)是只卖图纸,不卖设计理念和配套子系统,和卖枪不卖子弹生产线是一个道理,都是要扼杀你的武器独立设计、生产、使用全流程能力,把你牢牢地捆绑在他的战车之上。后来苏联觉察到中国还是有自主生产能力之后,索性在日后出口T-72许可证时,干脆是只卖组装线,如印度的3000辆T-72都是国内组装的,但是弹药和配件大多依赖进口。而苏联为了防止各个出口目的地自相串通(如罗马尼亚就把T-72M卖给中国研究),他甚至给各国卖出的图纸都有细微的不同,所以罗马尼亚的T-72,波兰的T-72和苏联的T-72零件不是100%互换的。

二、空军和海军装备

033型潜艇是中国生产最多的潜艇,源自于苏联633型
051型已经退役(除1995以后的深圳,沈阳和石家庄),其源自于苏联56型火炮驱逐舰
歼6是中国生产最多的飞机,同时也是最后一款官方授权生产的战斗机
歼7技术来源是中苏交恶前最后两架样机的逆向工程,和苏联米格21很多部分不能通用
轰6在1959年时仅交付2架,当时苏联已经开始换装图22轰炸机

作为绝对的高科技装备,空军和海军的装备技术转让就比陆军复杂很多。苏联虽然看似大手笔援助中国的水面舰艇、潜艇、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的生产技术,但是截至中苏交恶,很多产业并未运转起来。由于苏联只卖图纸不给重要子系统技术,中国的船用发动机、战斗机发动机等重点动力系统只能自行开发设计,其中很多核心门槛——如战机发动机涡轮盘耐热合金和单晶叶片技术中国都必须自行攻克。因此,苏联交付的看似是当时一流武器(如1959年的米格21和633级潜艇),但是苏联对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是心知肚明的,这些武器绝不会有机会用于轰炸苏联的领土——因为当中国消化吸收这些武器,能够独立自主生产和使用时,苏联早就有完全能够压制它的先进武器了。事实上苏联的计算完全正确,中国的051型驱逐舰在1970年代才开始装备,此时苏联已经开始动工现代级驱逐舰了;033型潜艇中国1963年开始生产,配套的鱼1鱼雷则拖到了1971年,此时苏联的核潜艇的数量已经超过50艘;一直到中国1986年停产033,此时苏联常规潜艇已经进化到拥有足够水下反潜能力的877基洛级,核潜艇更是达到了阿库拉级潜艇;中国歼6在1967年结束质量危机进入大规模生产,但截至1984年停产,歼6从未具备可靠的雷达和可靠的空对空导弹,只有机关炮能够使用;歼7由于雷达、动力和气动问题,一直到1992年才得以解决发动机气流灼烧尾部问题,但此时苏联已经解体,米格机已经进展到了米格29和米格31阶段。轰6更不用提,因为轰6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仅仅是卧喷8的发动机中国就折腾了10年以上,一直到轰6G,涡喷8的寿命都不到原厂寿命,而苏联早在1959年就开始配备图22眼罩轰炸机,1970年开始生产更先进的图22M“逆火”轰炸机。

三、导弹和核武器:

1、地对地弹道导弹

苏联人在地对地导弹方面对中国援助非常谨慎,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在导弹领域拥有钱学森,郭永怀等一流美国归来专家,是中国建国时唯二个领域不缺乏核心高端人才的行业之一(另一个就是核武器,拥有邓稼先,钱三强等一流专家和于敏,彭士禄这样的新生代力量),因此一直到苏联和中国结束合作为止,苏联只出口了二战的V-2导弹改版的R-2导弹,这种导弹早在1947年钱学森在美国就试射过实弹(而且正是钱学森和冯卡门把冯布劳恩接到了美国),为的就是不让更先进导弹的技术落入中国手里。而且苏联一直百般阻挠中国导弹的制造试射,否定中国生产的燃料的质量,来阻止中国导弹技术的突破。在苏联撤走后,中国如苏联预料到的那样很快就有了国产的东风系列导弹。由于导弹比飞机更容易突防,所以中国的两弹一星撑起了那个最艰难的时代。

国产V-2 东风1号导弹

2、核武器

核武器不必多说,影响战略格局的武器。苏联本来156工程根本没有核工业最重要的勘察提炼技术,只想把中国变成一个只有民用核能,必须进口苏联核燃料的国家(这也是为何现代欧美俄仍然热衷出口中国民用核电的原因,因为可以牢牢把控住中国的核燃料消费,我国迄今50%核燃料需要进口)。但由于中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知道没有核武器就无法捍卫独立自由的新中国,因此一定要发展中国的核武器计划。为了阻止中国的核计划,肯尼迪一度要求苏联支持摧毁中国的核设施,但赫鲁晓夫觉得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后背叛了苏联(因为双方约定同时从古巴和土耳其撤离导弹而不得宣传,但美国却大肆宣传了苏联从古巴的撤退,导致了极为严重的政治后果),因此一口回绝肯尼迪,肯尼迪又找到蒋介石,蒋介石也自然不同意,最后肯尼迪决定美国独自执行摧毁中国核武器的计划,但在付诸实施之前即不明原因遭遇刺杀,此事搁置。

虽然苏联并不支持摧毁中国的核设施引发全面战争,但苏联和美国在政治方面倒是一条藤,他们首先在1963年通过《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并在全球鼓吹“全球停止核试验和核扩散”,开始起草《核不扩散条约》,为的就是让中国和印度等国就算持有核武器也不具备合法性。但中国人的努力超过了苏联的预计,1964年中国试爆原子弹成功,苏联和美国废除中国核武器合法性的机会彻底破产。

1967年于敏构型氢弹爆炸,释放出330万吨当量威力,成为世界上仅有的5个能够独立设计热核武器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唯二的热核武器成功构型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缅怀两弹一星前辈,正因为他们在美苏都未曾料到的最先进领域——核武器和导弹武器取得了成功,使得中国得以在最艰难的年代回收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维持住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3、战术导弹

红旗2,源自于苏联S-75
上游-1号,源自于苏联P-15导弹
霹雳2最为特别,是中国首先从国民党军坠毁的飞机找到了AIM-9B响尾蛇,然后转交苏联,又从苏联二度引进的导弹

由于导弹武器在冷战时是最先进的武器,苏联并不情愿将生产技术交给外国。现实中,苏联也从未向任何一个华约国家出口过大型导弹武器的生产许可证(不含反坦克导弹)。但是由于中苏合作的协议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战略侦查的现实需求,苏联需要中国作为防止美国侦察机沿着中国进入苏联的屏障,所以还是出口了S-75系统,R-13空对空导弹和P-15反舰导弹等一些导弹的技术。不过,出口这批武器后中苏交恶爆发,中国和苏联的全部战术导弹合作中断。

苏联出口的这些导弹武器确实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但是苏联人也很清楚,以中国的实力完成逆向工程的时候,苏联早就有了可以对抗它的武器。事实上,中国的红旗2导弹系统一直沿用至今,而中国中远程防空导弹真正得以第二次突破还得依赖1992年中俄第二次蜜月期带来的S-300导弹;中国霹雳2型导弹从未达到过稳定可用的状态,歼6历次防空作战基本上都是以机关炮取得了空中的胜利,一直到1981年,霹雳2乙才达到了美国原版响尾蛇AIM-9B的1964年性能,此时这种导弹早已过时,服役历史从未取得任何战绩;P-15导弹仿制的上游导弹尚属顺利,1970年代我国的07型驱逐舰,051型驱逐舰就得以配备上游-1号和后来衍生出的海鹰系列导弹,但苏联此时已经配备了性能远超于此的P-500系列导弹,同时海军也拥有了S-125(SA-N-1),9K33(SA-N-4)等导弹系统,完全不惧这种老式导弹的打击。

所以,苏联之所以敢出口中国导弹武器的技术,和出口坦克、战机时考虑是一样的,以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无法短期内取得独立自主生产和使用能力的,因为苏联援建中国的工业体系就是被计算好达不到全面独立生产以上武器的标准的。

纵观美苏冷战的军火技术出口,我们能够明确的感受到,出口武器并不是盟主有意提升加盟者的战斗力,而是如同商业赠送产品、低价推广一样诱惑盟友产生“消费者忠诚”,从而废除他们原有的武器生产能力(如美国对英国的阉割,美国和苏联对德国的阉割,连英国和德国的子弹口径都被迫和美苏取相同),从而只能成为依附他们的存在。时至今日,依靠美苏技术援助的国家,除了中国以外,绝大多数仍然只能继续依赖他们的技术出口,而且都不具备独立而完整的军事工业。如欧洲的德国,波兰,东欧国家,在苏联解体后只能投靠北约,成为美国的武器倾销地,而无法维持自己的军火工业运转;日本,韩国,印度虽然看起来装备豪华,国产化很高,但绝大部分都是“授权加工”、“来料组装”生产出的产品,一旦外部供应中断,就会面临中国华为“无芯可用”的困境。只有中国在汲取了中苏合作的成果,明确了武器研发不能“拿来主义”,必须结合国情开发我国独有的装备工业系统,引进自研“两条腿走路”,才在21世纪真正拥有了中国特色的军事工业系统,才得以打造中国特色的军队发展模式。

为什么苏联敢于转让中国那么多武器生产许可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