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伤痕文学,却没有下岗文学,打工文学?
本文系转载,留作备份,小管家手下留情。
……………………………………
麻子死了。
老十当县长。
刀把子和笔杆子联合起来反对老十。
前者,老人团结在老三周围。
后者,知识官僚团结在左膀右臂周围。
对老三们来说,没有法国牛排和小护士的日子,太黑暗了。
对后者来说,更是前仇旧恨。
毕竟,“日本人来了,我还能喝上咖啡。”
否定老十,先要否定麻子。
但在否定麻子这件事上,两者有分歧,一个要部分否定,一个要全面否定。
虽然都挨了整,都恨麻子。
但对老人来说,彻底否定麻子就是否定自己,万万不行。
以致后来,矛盾加深,老三不得不剑斩左膀右臂,这是后话了。
伤痕文学就是斗争老十的手段之一。
作协是知识官僚中的一员,那时也做了很大贡献。
伤痕文学是政治文学。
伤痕文学的伤痕是特供品,专供知识分子阶层享用。
知识是皮,官僚是骨。
那些历经知青和下岗的工人,没资格谈论伤痕。
那些十三四岁就辍学打工,每天工作12小时,上厕所还要挂牌子的农民子弟,也没资格谈论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