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传位于梁孝王?这场储君之争,兄弟俩都在假戏真做


本期话题
对孝景帝来说,七国之乱的平定并不意味着地方藩国威胁的消除,对皇权最大的威胁并非起兵的吴王刘濞,而是有志图王的梁孝王刘武。
对待这个雄心勃勃的胞弟,孝景帝该怎么办呢?
最后的强藩

晁错死后,窦婴、袁盎、栾布等赋闲的功臣武将纷纷复出,同周亚夫和郦寄等功臣二代连手,仅仅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平定了七国之乱。
但是对孝景帝来说,威胁最大的藩王并未消除。因为这个人不是挑起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而是孝景帝的胞弟——梁孝王刘武。
梁孝王刘武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
若非他治下的梁国拼死坚守,挡住了吴楚叛军的西进之路,太尉周亚夫就不可能以逸待劳,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将刘濞一举击溃。
但浴血奋战的刘武可不在战场上卖傻力气,他真正的盘算是要做孝景帝刘启的接班人。

孝景帝刘启同梁孝王刘武兄弟俩关于皇位继承人的争夺,简直就是一出西汉版的《郑伯克段于鄢》。
关于这个故事的前因还得从七国之乱发生前说起。
据《史记·梁孝王世家》的记载,在孝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也就是七国之乱爆发的前夕,梁孝王刘武来朝。孝景帝同梁王燕饮,席间从容地对梁王说道:
“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史记·梁孝王世家》

孝景帝为什么要说“死后让梁王继承皇位”?
关于这个问题,电视剧《汉武大帝》是这样还原“案发现场”的:
因为梁孝王刘武是窦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太后舍不得让他之国,想留他在身边,所以提出让梁王做储君。
孝景帝被这一突如其来的要求打了个措手不及,碍于母亲和胞弟的情面勉强应承,随即又在外戚窦婴的提示下改口说自己“一时没想好,话就说不周全。”
这个情境还原有两点同司马迁的记载相冲突:
第一,据《史记·梁孝王世家》,主动提出让梁王嗣位的是孝景帝本人,而不是他的母亲窦太后。窦太后仅仅是在孝景帝提出这个意见之后表示了高兴。
第二,司马迁说孝景帝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是“从容言曰”,而不是“失言曰”。
“从容言曰”是个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看这个语例:
晁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
——《史记·吴王濞列传》
削藩是晁错计深虑熟的主张,他对太子刘启陈述自己的削藩意见不可能“失言”,更不可能“屡次失言”。
所以,“从容言”是考虑成熟之后才出口的话。
孝景帝为什么要说这番话,让人费解;而说出此话之后,刘武的反应更是蹊跷:
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
——《史记·梁孝王世家》
孝景帝说“传位于梁王”并不是出自肺腑的真心话。这一点,刘武心知肚明。所以对皇帝假惺惺的“好意”,他表示了谦让。
但皇帝的这番话仍然让他感到高兴——世上哪儿有这么笨的人呢?明知道拿了个画饼,还挺知足?!
在我看起来,《梁孝王世家》里面这一段看似简单的记载,背后隐藏着许多政治斗争的暗算与角力。

孝景帝对梁王刘武说要传位于他,应该是深思熟虑之后的话。而且就算他再不情愿,这番话也是不得不说的。
因为,为了预防在近期内可能因削藩而发生的藩国叛乱,孝景帝急需要梁国的鼎力相助。
早在孝文帝时代,贾谊在《治安策》中就曾指出,梁国是中央防范齐、赵等东方诸侯的重要前沿阵地,必须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当初,孝文帝正是根据贾谊的建议把刘武封到梁国去的。
为了让梁国成为关中地区的有力屏障,孝文帝一口气把北界泰山,西至高阳的四十余座城池尽数封给了刘武。

但孝文帝使得动梁王并不代表孝景帝刘启也能使得动他。
因为汉朝的传国制度是父死子继。
对刘武来说,孝文帝刘恒是父亲,父亲去世,他是有机会继位的。他同孝文帝可以藉此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连手应对其余刘姓诸侯。
可孝景帝刘启只是刘武的哥哥。他跟梁王的关系本质上同吴、楚等其他藩王并无区别,都是中央和地方藩国的关系。
现在朝廷要削藩,作为藩国之一的梁国,它的政治诉求、利益关切应该同吴、楚等藩国一致才对。
孝景帝想把梁国从诸侯的行列里拉到自己身边来,调转枪口对准吴、楚,他能开出什么让梁王心动的条件呢?
答案只能是:传位于梁王。

所以,孝景帝对刘武说的这番话,虽然言不由衷,却是想清楚了才说的。
可是梁王刘武拿着皇兄画的大饼,为什么又这么高兴呢?
这大概是因为他背后有窦太后的鼎力支持。
窦太后之所以支持梁王继位,应该是希望在汉朝中央政府同地方藩国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央始终能有一位强有力的成年君主来控制藩王势力,维持朝政稳定。
这样算起来,让刘武继位比让刘启的幼子继位要更保险。
而且,坐皇位的是刘启还是刘武,对窦太后来说区别并不大,反正都是她的亲儿子嘛。
如果孝景帝不主动提出传位给梁王,就算窦太后支持刘武也没用。
因为父死子继的传国祖制不能随意更改。
但现在皇帝松了口,即便他言不由衷,但在太后的支持下,梁王刘武也大可以为此奋力一搏。
看到了继位的希望应该才是刘武窃喜的原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七国之乱爆发前夕,孝景帝刘启和梁孝王刘武虽然仓促结成了政治同盟,但其实兄弟俩都心怀鬼胎,各有算计:
孝景帝盘算着拿刘武当枪使,在战争爆发之时将叛军挡在睢阳以东;梁王刘武则惦记着挟战胜之功逼迫刘启承认他的皇位继承权。
这样的联盟关系注定是短暂而脆弱的。七国之乱刚一平定,孝景帝和梁孝王哥俩就开始掰手腕了。

就在叛乱平定之后的第二年,孝景帝违背了当初的承诺,立庶长子刘荣为太子。作为补偿,梁王得到了丰厚的物质赏赐。
《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说:
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
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
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中略)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史记·梁孝王世家》
当初的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招降亡叛,不朝京师。有此四条就已经让孝景帝寝食难安了。
而现如今的梁国呢,财富不比吴国少,军力不比吴国弱,梁王的排场已经与天子分庭抗礼,更要命的是它与京师的距离远比吴国近得多!

患生肘腋,祸起萧墙。
梁国在七国之乱以后的迅速壮大已经注定了刘启与刘武两兄弟最终决裂的结局。
公元前150年十一月,孝景帝下诏废除了刘荣的太子名位。身在京师的梁王刘武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在窦太后的支持下对皇位继承人的宝座发起了最后的冲击。
最终梁王刘武为什么失败?
司马迁说这是汉朝宫廷的秘密政治,外人无从知晓。
但是从梁王夺嫡的蛛丝马迹看,以窦婴和袁盎为代表的功臣武将应该是其中最大的阻力之一。

西汉自高祖时代延续下来的政治格局是异姓功臣辅政中央,刘姓藩王镇抚地方。
藩王进京继位,会打破这种政治生态的平衡,在七国之乱中凭借军功而再度崛起的异姓功臣们是不会答应的。
所以在梁王继位的问题上,窦婴和袁盎都表示了反对,这一点《史记》当中有明确的记载。

在这一次争夺继承权失败以后,当年四月,孝景帝册立胶东王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帝)为太子,这意味着梁孝王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
失望的梁王将怒火发泄到反对自己继位的袁盎等汉朝大臣身上,派遣刺客进京刺杀袁盎等人。
长安城里迅速飘散的血腥味随即招来了孝景帝对梁国的怀疑。经过对刺客的审讯,梁国****的犯罪事实逐渐浮出水面。
但是对于梁王刘武,孝景帝没有祭出收拾吴王刘濞的手段来对付他。
这并非是孝景帝仁慈,而是因为用雷霆手段处置刘武的话,万一逼反了他,梁国这个七国之乱时为皇家站岗的卫兵转头就会变成烧杀抢掠的暴徒。
那样一来,汉朝的战略纵深将比七国之乱时后退上百公里,战火将在家门口点燃。
有鉴于此,孝景帝选择了妥协。梁王刘武抛出公孙诡和羊胜两个替死鬼来顶罪,他也勉强接受了。
但自此以后,梁王在孝景帝的压制下逐渐失势,终于在五年以后抑郁而终。
梁孝王刘武一死,孝景帝随即将梁国肢解为五个小国,分别册立刘武的五个儿子为王。
由此,对西汉中央政府构成威胁的最后一个强藩终于黯然落幕。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