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素总结(生理书各章节)
前列腺素(PG):因最早在精液中发现,误以为由前列腺分泌而得名;实际上,几乎机体所有组织都可合成PG。前列腺素是一类分布广泛、作用复杂、代谢快的组织激素。
一、前列腺素的生成:含20个C原子,属于廿烷酸类激素,可分为A~I九种主型。
1.磷脂+PLA2——>花生四烯酸(AA)
2.花生四烯酸的转化:
(1)+COX(环加氧酶)——>PGG2——>PGH2
(2)+5-脂质氧合酶——>白三烯(病理P74页)
3.PGH2的转化:(因为各类细胞含有酶类不同,所以PG的转化不同)
(1)+TXA2合成酶——>TXA2(血栓烷A2)
(2)+PGI2合成酶——>PGI2(前列环素)
(3)+PGE合成酶——>PGE2
(4)+PGF合成酶——>PGF2α
(5)+PGD合成酶——>PGD2
即:

二、不同前列腺素合成物的作用
不同的PG,产生的效应常相互抗衡。
1.TXA2:由血小板产生,强烈致聚剂+缩血管物质
2.PGI2(前列环素):生理作用:
(1)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
(2)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降低肺通气阻力。
3.PGE2:
(1)生理作用:
A.舒血管作用;
B.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降低肺通气阻力;
C.明显抑制胃酸分泌;同时增加溶酶体的稳定性,保护胃黏膜;
D.增加肾血流量,促进排Na+利尿。
(2)病理作用:使机体对疼痛刺激更敏感;在感染过程中,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引起发热(病理P75)
4.PGD2:主要由肥大细胞产生,引起血管扩张并促进水肿发生
5.PGF2α: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哮喘发作时释放增加。(可应用PGI2防止某些哮喘发作)
三、药理作用(病理P75及小亮老师补充)
很多抗炎药物通过抑制AA的代谢从而发挥作用。(PG:内源性致热源:发热;炎症介质:疼痛)
1.非选择性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
(1)作用机制:抑制COX1、2活性(即非选择性),抑制所有PG的生成,用于治疗疼痛和发热。
(2)副作用:
A.因为抑制了AA+COX途径的代谢,PG合成减少,所以AA转化为白三烯增多,可导致阿司匹林哮喘的发生。
[齐留通:5-脂质氧合酶抑制剂,抑制白三烯产生,治疗哮喘。]
[白三烯调节剂:xx司特(孟鲁司特、扎鲁司特):治疗哮喘。]
B.因为PGE2、PGI2类参与胃和十二指肠黏膜-HCO3-屏障的构建,抑制AA+COX途径的代谢,会导致PG合成减少,故使用NSAIDs类抗炎药可导致NSAID溃疡。
[预防方式:服用NSAIDs类抗炎药时,外源性加入米索前列醇(PG类似物),防止溃疡发生。]
(3)关于阿司匹林:
抑制COX-1的作用为抑制COX-2的170倍。小剂量抗血小板聚集,大剂量抗炎(副作用大)。
2.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塞来昔布
作用机制:选择性抑制COX-2,仅抗炎、解热镇痛作用。
3.GC(糖皮质激素):
作用机制:抑制PLA2、COX-2基因转录,从而抑制PG合成,发挥抗炎作用。
四、生理各章节PG总结:
1.第三章(P71):PGI2(前列环素),提高胞内cAMP含量,使钙离子由胞内—>胞外,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
2.第四章(P136、139):
舒血管物质:PGI2(血管内皮细胞产生);PGE2(主要由肾脏产生)
PGF2α:使静脉收缩
3.第五章(P155):
PGE2:使气道平滑肌舒张,降低气道阻力;
PGF2α:使气道平滑肌收缩,气道阻力增加
4.第六章(P186):
PGE2、PGI2: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和肌层中含有高浓度PGE2、PGI2,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刺激黏液和HCO3-分泌,促进黏膜-HCO3-屏障功能(大意)
5.第七章(书上简略提及P223+笔记补充+病生P110)
PGE:作为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导致发热。
6.第八章(P228):以下四点均为PGE2、PGI2的作用:
(1)使系膜细胞舒张,调节滤过膜面积(s)和有效通透系数(k),从而改变Kf(P228)
(2)引起肾血管舒张,使肾血流量增加(P230)
(3)参与肾素分泌的体液调节,刺激球旁细胞释放肾素(P247)
(4)抑制近端小管和髓袢升支粗段对Na+的重吸收,导致尿Na+排出量增加;且可对抗抗利尿激素,使尿量增加。(P248)
7.第十章:作为致痛物质(笔记补充的,这一章节的书上我没翻到;但是在内分泌章节有提到PG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参与疼痛与阵痛过程)
8.第十一章:详见P397~398,相当于总结。
注:此处仅整理考研大纲上要求考的内容里的PG,实际上,生理书里还有提及睡眠及分娩时PG的作用,此处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