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殊途同归的知音 挑战命运的勇士
最近热映的《长安三万里》引发了大众的热烈讨论。有豪情的赌誓宣言,有婉转的情感表达,有强烈的事情共鸣,也有浪漫与哲理的智慧闪现。
我何其有幸,当大家说“要是我中学时能看到这部电影,我背书就不会这么痛苦了。”的时候,我正是中学学生,我也看了这部电影,或许对于一个懵懂的学生而言,这部电影就像是那把高适的长枪,李白的银剑,如白虹贯日,明亮了世人的双眼。

很喜欢电影里的一句话,“诗歌在,黄鹤楼就在,长安就在”,是啊,诗歌流传千古,到如今我们有能力用电影展现大唐盛世,多么有哲理的一句话。

知音难寻,不止在未来,也不止在此时。
说实话,人人渴望拥有知音,我也不例外。我曾今这么定义,知音就是志同道合为先,人品端正,性格相符,能力互补。所以我有那么一段时间很苦恼,“天不许我知音一,要我孤身一人死哉”可看完电影后,人人称高适李白是知音难觅,初看咋有疑惑,且不说志向道义是否相同,就是这性格也迥异多分,怎叫知音,怎能相处开心颜。可看到最后才知,世人只知李太白文豪之气,却不知其内心矛盾,他的狂傲与世间世人皆不符合,能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注定不能借权贵“扶摇直上九万里”。高适虽无作诗之天赋,年轻时连说话都结巴,怎么看都不能招李白的相识。但只有高适才能真正走进李白的内心,看透他的所思所想,虽然两人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截然不同,一个及时行乐,一个精忠报国。但两人走到一起的根本还是默契,是心灵相通。打这时起,我才发现我的身边其实有许多知音,他们虽然性格不同,理想不同,但我们互相听懂就足够了。人的要求不能太多,否者会很累的。

其实这部电影除了关于知音的讨论,还有如何对待命运与人生的抉择。想想看,现在的人都有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果所希望的和现在的不一样,就会焦虑和苦恼。可这没有错,只是我们不知道怎么活罢了。
其实,看完电影以后,就不再那么崇拜李白了。我其实也很不屈,对学术问题,对思维方式,对为人处世,对世界的看法都与别人不太一样,也就很容易与一些人合不来。但看来李白的诗词歌赋,我仿佛也看到了同我一样的那个桀骜不驯的文人,他的骨子里也有着不甘于世人同俗的风气,且不谈其家境对他的影响,就是这样一个人,就算他并没有成就诗坛上的伟业,也足以给千百年后的我和我们留有慰藉。但有些史料只是片面的。但我看到李白面对社会强大的威压还是妥协认输后,心中也难免失落。有时候我安慰自己,大唐由盛转衰,又是封建社会,难免社会不公,但我们现在的社会不也如此吗,一样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一样奇葩。人类一刻也没有消停过。有许可能内容与史料有出入,但不可否认我心中的大英雄认输了,不过他向来也是个平凡人。

也许,这会给斗志昂扬的人浇一盆冷水,但心中的火眼里有光的人是绝对不会认输的,毕竟不走走阴暗的道路,哪知自己会不会动摇,坚定自己的意志,你就胜过了李白啊!
电影也可能有意在加强高适的品质,高适相较于李白就普普通通,唯一好的就是身世比李白要好吧。但有时候,李白就不太入凡事,人生就在他的希望中大起大落,而高适虽然人生也并不如意,但好歹他比较踏实,走到最后50多岁也因军功封侯,看起来蛮成功的,他也如愿以偿回报祖上以求安心。

我们这个时代正是需要有人为大家,为祖国做贡献的时代,电影也是应运而生,这部电影也拥有了它的时代特色,有了它的使命。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命运呢?
也许所谓的成功,其实都只是为你套下的枷锁。就像高适,活在对祖上的愧对,有着典型的封建时代特色。李白也难以坚守自己放荡的性格,一次次认输在命运的手上。所以我们谋的不是他人眼中的成功,而是自己心目中的满足,那种自己的放荡不拘。也可以是追随时代的步伐,成为巨龙身上的一片顺,帮助巨龙的腾飞。(且让人嘲笑我年少轻狂,不知社会压力,还想着舍小报国,不知廉耻,满口胡言,可也有些东西,不就是你们想要的吗?)
做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吧,不管工作还是玩乐,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吧,不管物质的生存还是精神的满足。加油,成年人,世界其实很美好,加油,孩子们,世界其实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