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忠臣藏,是怎样成为武士悲歌的?
《忠臣藏》是日本流传已久的历史故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则描述四十七个为主公复仇的武士故事,让日本电视、电影、舞台剧以不同的剧本和演员拍摄不下一百遍。当日本社会处于低谷时,《忠臣蔵》便成为激励全体日本人振奋的强心针,俨然成为了日本人忠君爱国的英雄史。《忠臣蔵》是描述赤穗藩四十七位义士为主公复仇的故事,堪称日本最著名的武士道模板。东京泉岳寺在每年复仇事件发生之日,都会举办“赤穗义士祭”,以纪念这些忠于主公的义士。

忠臣藏的故事,要追溯到江户时代。1701年某一天,东山天皇的特使、上皇院使等人从京都抵达江户,幕府将军德川纲吉不敢怠慢,马上命令赤穗藩藩主浅野长矩负责接待。德川纲吉考虑到浅野长矩不一定懂得接待的礼仪,于是派遣首席高家吉良上野介加以指点浅野长矩。吉良上野介向来看不起浅野上野,最令吉良上野介不满的是,浅野长矩没有奉送大礼,遂决定要让浅野长矩出丑,并没有用心地指导浅野长矩。结果,浅野长矩在仪式进行期间,因礼数不周遭到其他人嘲笑,掉尽面子。浅野长矩恼羞成怒下,挥刀刺伤吉良上野介。浅野长矩被众人拉住,吉良上野介才逃过一劫。

德川纲吉得悉事件后大为震怒,认为浅野长矩胆敢在将军府逞凶,简直是目无法纪,命令浅野长矩切腹自尽。浅野长矩的家臣早水藤左衞门、萱野三平急忙从江户返回赤穗藩。浅野长矩身亡的消息传回了赤穗藩,全藩上下大为震惊。不久,德川纲吉下令没收赤穗藩。赤穗藩藩臣无奈接受幕府的决定,并协助幕府派遣的收城使完成藩务交接。可是,事情并非就此完结。赤穗藩部分藩臣暗地里复兴赤穗藩,随后消息传遍各地。
复兴赤穗藩的联盟很快产生分裂:一派认为起事要谨慎小心,不能够轻举妄动;另一派则认为不可以再拖下去,要速战速决。结果,激进者领袖高田羣兵衞决定脱离联盟,另一位领袖萱野三平更切腹明志。复兴赤穗藩联盟领袖内藏助最终召集支持者在京都元山聚合,发表了义举决行的宣言。元山会议结束后,为了解联盟义士的意向,内藏助分别向一百二十多位支持者分发决心参与义举誓书,最终收回五十多份誓书,义举人数由此确定为五十多人。这五十多位义士陆续抵达江户集结,准备发动义举。

内藏助探听到吉良上野介将召开茶会的消息后,确定了进行义举的日期和时间,由大石内藏助担任讨伐队主将,吉田忠左衞门担任参谋。因为吉良上野介召开茶会的日期一改再改,以致义举日期始终没法定下来。当义举日期确定后,原来五十多位义士,随着有人脱盟、有人被捕,最终人数是四十六人。联盟义士按照计划攻入吉良上野介府邸。在激烈的战斗中,吉良上野介被义士杀死后取其首级离去,四十六位义士全身而退。

四十六位义士在浅野长矩墓前奉上吉良上野介首级,并在墓前诵读了一篇祭文。祭文目前保存于日本东京港区高轮的泉岳寺。幕府就义士的处置问题争论不休。儒学家荻生徂来认为,义士的行为违背了江户幕府法律,乃是死罪,但他们的行为符合武士道的义理,应该让他们保留武士的尊严,用切腹的方式自行了断。德川纲吉接受荻生徂来的意见,裁定四十六位义士全部以士礼切腹,跟浅野长矩同葬于泉岳寺。数百年来,前来泉岳寺凭吊的日本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