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超单身社会》读书笔记

2023-02-01 03:30 作者:ParadoWayne  | 我要投稿

1.男女人口比例的不对等,造成天然的男性找不到结婚对象。 2.社会经济的衰退,男性对未来得不确定性充满不安,无法安心结婚生子。另一方面,女性认为不能与没有固定收入的对象结婚。 3.旧社会的职场婚姻制度和女性必须结婚的思维,给男性带来了时代的红利,外在条件为男性筹措结婚的必要条件。 4.80年代后,女性走入职场,结婚不再是获得经济收入的必要来源,女性便不再勉强自己结婚。(这其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5.(单身男性)他们并不主动参与相亲,也没有参加相亲失败的心灵创伤,因为他们本来就远离一切比赛性质的活动。“结不了婚”的念头让众多的人丧失信心。 6.在“未婚男女认为结婚/单身的好处”这一调查问卷中所反映出:女性想通过结婚结合对方的收入,能够让经济上更加宽裕。而男性则极度讨厌因为结婚导致自己经济受到压迫。 男性认为结婚能让生活更便利这一优势也在逐年下降,女性认为能和心爱的人一起生活这一优势也在逐年下降。 最终男女能达成一致的优势为:组建家庭拥有孩子、心灵港湾以及满足父母周围人的期待。 7.从“不同年收入的男女终身未婚率”调查表反映出:终身未婚男性年收入低和终身未婚女性年收入高。 女性拥有了更宽裕的经济条件结婚意愿随之降低。 受旧有观念影响,女性想要高嫁,男性想要低娶。结合上述,一定年龄往上双方可选择的对象都在急剧减少。 8.以年轻男性为代表,贫困和就业不稳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未婚和非婚化现象 9.把结婚看作爱的羁绊这一浪漫幻想,只有男性自己。女性对于婚姻都是冷静地观望现实。 10.无论是未婚化、晚婚化、少子化、老龄化,还是离婚数和单亲妈妈的增多,这些问题都不能单独分开来看,它们是一个整体,随着整个社会向“单身社会”发展。

11.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这一数值越高说明生活水平越低。 12.老年人虽然有大量存款,但是他们并不会用于消费。手里有钱却不花,这对消费市场而言毫无意义。而单身男女他们平均一个人的消费就超过了一个家庭,无论是人数还是时长,对消费市场的影响都很大。 13.未来的消费正转向以单身生活者为中心。曾经的“拥有商品”“表达自我”“体验交流”等消费目的,如今已变成了手段,消费的目的已经变成了谋求精神的安定和富足。 14.幸福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是否结婚、是否有孩子等,而是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都有不停追求幸福的行动力,以及无论多小的一件事,你都能感到幸福的能力。可以说幸福的关键是一种心态。 15.对结婚抱有很强的目的性,反而把自己弄得束手束脚。他们的生活之所以会变成悲剧。是因为他们认为结婚就能找到幸福,所以一旦自己没有达到这个状态就很容易消极和悲观。仅仅因为没有结婚对象,他们就能有一种巨大的“自我否定感”和“挫败感”。 16.在与人相识、相交的过程中,不要想着能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如果抱着期待与对方相处,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相识、相交,而是把自己臆想的形象套在对方身上。 17.牺牲自我、不断隐忍、无偿奉献并不是爱家人的证明。绝口不提自己想做的事,整天因为另一半的行为生气,这样的家庭关系才会不稳定。

《超单身社会》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