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国家精品课)完整

虽然这个笔记基本没谁会看,但谁叫它是最基础的心理学啊!来吧,开干吧!!!▄█▀█●给跪了
-_-||来了,九大基础心理学,慢慢集齐吧
第1节
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心理统计
拉丁方设计:每一个自变量在每一横行和纵列只出现一次,不许重复设计。
第一章 引论
第2节

一、实验心理学定义: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问题的分支
著名心理学家: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
二、区别
普通心理学:注重结果
实验心理学:注重方法
认知心理学:注重理论
三、实验法与非实验法的区别
实验法特点:①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②可以“产生”新的现象③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④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非实验法特点:①不能操纵自变量②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现实
一、观察法
㈠、定义: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特点:①有目的、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的活动②真实性,客观条件③直接性,正在发生④在心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结果解释⑤借助一定观察工具。
观察内容:①情境②人物③目的④社会行为⑤频率与持续时间
㈡、观察法的主要类型
⒈自然与实验
自然观察: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即在对观察对象不加干涉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动物、婴儿)
实验观察:通过人为的改变或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的引起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行为反,进而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
⒉直接与间接
直接观察:感官
间接观察:借助仪器装置进行观察、记录,档案、言语原始记录
⒊参与和非参与
参与观察:观察者主动参与,进入他所正在观察的情境之中。(身份不被觉察)
⒋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有结构观察:能获得大量确定、详细的资料。并可进行的定量和对比分析。但缺乏弹性,比较费时。
角色扮演和模仿
在一个模拟的社会情境中,要求被试扮演一个角色。让被试观察一个模拟的情境,记录他们的情感、反应等。让被试回答如果他是当事人。他将在故事的继续发展中如何表现
⒌叙述观察、取样观察、评价观察
㈢、观察记录的方式:描述性记录、数据记录、利用视听设备记录、时间样本技术、点样本技术、事件样本技术
㈣、观察记录的种类:持续记录、连续观察记录(事件)、时间记录、频率计数记录
㈤、观察记录的信度
动物研究:人格化,人类研究:误判
(双盲测试,局外人评估)

第3节
二、调查法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调查研究的方法。
优点:由于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实施的 有利于反应研究对象的真实特征。
调查研究变量:被试的机体变量、被试的反应变量。
作用: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发现新的课题或发现某种规律,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并可能为进一步实施研究提供资料。就适合小型规模实验调查,也适合大规模综合性调查,并可对调查结果作出反复验证,对数据进行数量化处理。
条件和要求:明确调查目的、限定调查总体界限、搜集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资料、 采用标准化的调查手段、遵循客观性原则
调查法的类型
①一般调查和专题比较调查
②事实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③结构性调查和非结构性调查
④书面材料分析法、召开调查会、问卷法、面谈法
1.书面材料分析法
优点:现有的、现成的、可保存不受时间限制,便于反复分析,有较大客观性
缺点:间接材料,难以完整反映出研究现象,总结报告和日记等材料难免有主观成分。
2.调查会
邀请对研究问题有关的情况和事实十分熟悉的、或亲历其境的、有代表性的一些人进行座谈,由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提供大量实际材料。研究者需要按照料资料的目的、事先做好计划,有充分的准备。
优点:便于迅速的掌握到较全面的材料,对于不清楚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进一步集中的深入座谈。
3.问卷法
表格式、问答式和量表式
优点:样本大,资料充分、节省时间,可避免面对面调查引起的被调查者的拘束。材料较易整理、便于分析。
缺点:编制难度较大、难以实证答卷的可靠性、问卷的回收率、社会赞许性等问题
4.面谈法(访问法)
研究者必须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事先初步拟定一些问题,通过与谈话对象直接交流的方法,以了解其一般情况和心理特点,或对某事、某些问题的看法、意见和态度。
调查问题的设计:自由回答式、填空式、量表式、表格式、排列秩序、分类型、核对细目表
三、个案研究法
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进行深入描述和分析
个案研究材料:自然观察、访谈、心理测验、档案记录
变形个案研究内容:个体资料(受雇经历、教育程度、家庭关系、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关系…),与要研究的问题相关的经验

第4节
四、实验范式
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用途:使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检验某种假设或新提出来的概念。
五、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变量:可以在数量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性。
主试:实验者,主持实验的人
被试:实验对象
1.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决定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刺激特点的自变量:声光电,社会事件,疼痛、饥饿……
环境特点的自变量:旁观者在场……
被试特点的自变量:男女、民族差别……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2.因变量
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因变量的选择及测量:
①可靠性,信度:一致性,同一辈是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得到相近的结果。(重测信度、折半)
②有效性,效度: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造成的。
常用的效度指标
内部效度:自变量的变化确实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
结构效度:所构造出来的概念的确反映的就是这个概念的内涵。(能观察的指标)
外部效度:其结果能够外推到其他人群、其他环境和其他时间的程度。(样本)
统计效度: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③敏感性:自变量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
天花板/高线效应:如果我们的因变量的结果都很好,测量结果都很高,而且每个结果和每个结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同理,就是低线/地板效应。
3.额外变量/控制变量
会和自变量一起影响因变量的变量,叫额外变量。如果没有控制好,会出现自变量的混淆。
多自变量的实验:效率高,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概括的实验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实际生活。

交互作用: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在另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表现不一致的时候,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交互作用。
六、心理学——科学

七、心理学规律的性质
不像物理、数学一样,具有普遍性,而是像生命科学一样,具有多样性。
八、理论和实验的关系

第5节
实验设计

一、独立组设计/组间设计
实验中每个独立的组代表自变量的一个水平所定义的条件。
优点:一种自变量(或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一种事界面
缺点:个体差异
克服方法:随机组设计、匹配组设计
例:令人愉快的控制力
结论:对于一个被迫放弃控制力与自我决策权的人,如果我们给他一种较强的自我责任感,那么他的生活质量便会提高,生活态度会变的越发积极。
第6节
2.匹配组设计(被试较少)
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相似或相关的,然后按实验成绩均匀的形成组。
三种理想的匹配方式:相同任务,类似任务,相关任务
相关概念
※需要特征:被试根据线索或其他信息来指导自己的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表现,做出主试期望的反应。
※安慰剂效应: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相信治疗有效,让症状舒缓的现象 。
※实验者效应:主事的期望可能使他们诱导不同组的被试做出不同反应,或者以有偏差的方式记录数据。
(聪明的汉斯,聪明老鼠与笨老鼠)
※双盲实验: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被试分入哪个条件组的实验技术。
※自我实验预言:预期某一事物以某种方式发生时,我们的期望会倾向于让它变为现实。
例: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二、组内设计
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和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每名被试都要执行自变量所有的水平的设计。
优点:①所需被试较少②方便、有效③消除了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④心理学某些领域需要使用组内设计
缺点:①实验顺序的问题②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③受实验条件恢复时间的限制(休息干扰)④当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代表一种连续事件的延续结果时,不宜使用组内设计
克服方法
完全的组内设计:随机区组设计、ABBA平衡法
不完全的组内设计:所有可能的顺序,选择的顺序(拉丁方设计、随机开始的循环排列)
㈠、完全组内设计
把所有顺序都排列出来
1.随机区组设计
将被试划为不同的区组,每个区组内被试随机接受不同的处理,是最常见的实验随机设计的技术。(种子、教学)
2.ABBA平衡法
平衡组内设计的练习效应,在一个系列以后,以相反的顺序再呈现一个系列。
局限性:
①练习效果要线性增长,a对b的影响=b对a的影响。如果练习效果不是呈线性增长的,则这种平衡就是无效的。
②预期作用,减少时重复的次数。
例:不一样的左右脸

(避免顺序学习效应,阻止厌烦疲劳)
结论:对左侧构成照片情绪强度评价较高 表明,右半球在情绪表达方面更为重要
例:预备时间与反应时的关系



㈡、不完全的组内设计
对于每名被试,每种条件只进行一次,被试完成各条件的顺序不同,对所有被试而言,练习/学习效应被综合。
1.所有可能的顺序

2.有选择的顺序

拉丁方设计:每一个自变量在每一横行和纵列只出现一次,不许重复设计。
第7节
三、混合设计
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能组内不要组间)

例:煽动旧日恋情,思想抑制唤起回忆

结论:思想抑制能加强对旧日恋人思念的生理反应
四、前实验设计
1.单组后侧设计:在单组后测设计中,只有一个实验组,对实验组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然后通过测量得到一个后测成绩。
测试的基本模式:X,O
2.单组前测后侧设计:单组册前测后测设计是对单组后测设计的一种改进,它增加了实验处理前的测验,但还是只有一个实验组。
设计的基本模式:O¹,X,O²
3.固定与比较设计:又称静态组或整体比较设计。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被试,但因这两组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就已经形成 ,故他们不能使用随机化原则选择被试。
设计的基本模式:X,O¹/O²
(被试,变量,设计,结果预期)
第9节
4.事后回溯设计: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要观察存在的条件和事实,将这种以自然发生的处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种可能的简单关系。(相关研究设计、准则组设计)
基本设计模式:(X),O
五、准实验设计
1.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借助多次重复的测量的一种前测后测设计。实质是对某个被试组或某被试个体进行周期的测量过程,建立反应的基线模式,并在这一时间系列测量过程中引进实验处理,随后用实验处理后在时间系列的观察中所得分数的不连续性,来表示实验处理的结果。
如果接受处理后的反应模式不同于基线模式,表示原先反应模式的连续性受到中断,便可推断出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自变量所做作用所产生的。
设计模式:O O O… X O O O …
第10节

缺点:
①因变量的任何变化可能很慢
②许多作用并非是即时产生的,无法预期
③统计分析相当复杂
④数据收集较难
2.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典型实验三个主要部分:建立基线、施加自变量、消除自变量。
A:凡是没有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 B/其他: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
因变量选择的标准:客观性、易产性、重复性、敏感性




行为矫正,药效评估
(下面的还没记好,主要老师讲的有点…,还有ppt全是英文,害)
授课老师:余聪
第十一节
1.心理物理学:基本概念与方法
韦伯(1830s),k=ΔI/I
费克纳(1860),ΔS=㏒ΔI
《心理物理学原则》
恒定刺激法
2.能看见吗?“yes or no”

绝对阈值:大概50%能感觉时的值。

y回答是的概率,x相差等级

差别阈值=(25%+75%)/2

主观相等点(pse)
2.极限法
绝对阈


调整法

接替法,自我适应

迫选法



y正确率,x等级。。差别阈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