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话内丹之炁论(002)
道生一
《道德经》开篇明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地之初始名叫「无」,无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是万物的母亲。「无」的状态下,观察道的妙;「有」的状态下,观察道的徼,徼也就是「实有」的意思。从先天的无形世界,到后天的有形物质世界,都是道的化生,一体两面,其实都是一回事,「无」和「有」同出异名,玄之又玄。
魏晋玄学天才王弼:「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论语释疑》)。王弼认为道就是「无」,而从「无」诞生了「一」,也就是从无到有,而始数一衍生了万物。「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老子》三十九章注)。而本质上有和无并无区别,无就是一,「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老子》四十二章注)。
这样,王弼明确地阐述了「道就是无,无就是一」。无是道的「体」,有是道的「用」,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体用」学说。
道家有种修炼方法叫「守一」,《云笈七签》里面关于「守一」是这么说的:「何以为初思守一也?一者,数之始也;一者道之生也、元气所起也、天之纲经纪也。」《汉书》:「元元本本,数始于一。」又《五符经》云:「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一者,至贵无偶之号也。此一者,何所有也?答曰:以无为有。」
在《真气还元铭》里面是这样说的:「《道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言道也,有名言气也。言道者,是一气之父,言一气者,万物之母,有相有形,未有不因一气而生者也。是故修生则贵道,修道则重气,言气是精神之本,性命之源,神明之主。」这里明确指出道本虚无,万物之母「有」就是指「炁」。「元者,元炁也。精者,元炁之精也。言天地人元炁之精各存也」。天地和人都有先天精炁,元炁化生万物,所以元炁是万物之母。
《云笈七签》:「道即元炁也。」
《说文》:「元,始也,从一。」故「元炁」即「一炁」,也就是先天一炁。
南五祖白玉蟾的《鹤林问道篇(上)》:「谓之先天一炁,混元至精。」
《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无者,气也。气有形可见,无质可得,故为无。」
《服气精义论》:「夫炁者,道之几微也。几而动之,微而用之,乃生一焉,故混元全乎太易。」这里指出:炁也是一。
先天一炁无形无相,即是虚无,但又真实存在,故也是有,也是「一」,一体两面,中国古代的哲学思维。
这样,从「道」-「无」-「有」-「炁」-「一」,这一条逻辑线就确立起来了。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白玉蟾在《道德宝章白玉蟾评语·运夷章第九》中说:「古者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则是造化之根也。」
这就是古典哲学中「先天一炁生万物」的理论来源。
在中国古代,气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原炁,混原炁,元炁,始炁,太乙元真炁,祖炁」等等。指的都是先天一炁。
在现代物理学中,爱因斯坦提出了着名的相对论。狭义相对论里,有一条非常着名的「质能方程」:E=mc2,E 是能量,单位是焦耳。M 是质量,单位是千克(Kg)。这条方程式表明,无形的能量和有形的质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这跟老子说的「无」和「有」的关系是一致的。现代西方科学家和两千多年前东方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奇妙的共振,真理再一次被证明。
《道德经》开篇这一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后世内丹把它发展成为一个修炼的方法,《性命圭旨》:「无欲观妙,有欲观窍。」具体来说就是:当内丹修炼者刚开始打坐的时候,思绪还在纷飞,处在「有欲」的状态,这个时候可以「观窍」,这个「窍」可以是下丹田。但是这个时候,下丹田是个「死窍」,炁穴还没有活过来。只有在意守下丹田的过程中,慢慢地万念归一,把杂念去除,达到高度专注后,在黄婆真意的激发下,炁穴激活,下丹田真正打开,完成了有为到无为的过程,把这一念也丢掉,此时就要转变为「无欲观妙」了,至于如何去观这个「妙」?其实就是保持觉心,不动妄心。虚无中自有妙境,沉浸在先天炁的天地里,妙不可言。《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此境极难用文字去描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一说便错,因为先天是无法说的,一说便落入后天,说的时候便有了思维,元神换成了识神。
天地初开炁已在
诸子百家在论述天地万物是如何诞生的,都采用了同样的学说:
《黄帝内经》:「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郎,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灵宪》:「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漠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宋理学家周敦颐《太极图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明《性命圭旨》:「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滓滓,窅窅莫测,氤氲活动,含灵至妙,是为太乙,是为未始之始。始也,是为道也,故曰无始……故盈天地间,皆是生气,参赞两间,化育万物。」
清《医宗金鉴》:「未有天地气生形者,谓未有天地,惟太虚中之一气化生天地之形也。」
真父母
人贵为万物之灵,人本质上是由先天炁所化生,所以先天炁才是真正的父母,在丹经里面又称之为圣父灵母。
东汉思想家王充:「天施气,而众星布精,天所施气,众星之气在其中矣。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
《黄帝内经》第二十五篇,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
《云笈七签》神炁养形说:「混元既分,天地得位。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
《云笈七签》大洞回风混合帝一之法说真父母:「气气相续……从虚无自然中来,因缘寄胎,受化而生。」
《元气论》:「混沌之先,太无空焉……都无形象,窈窈冥冥,是为太易,元气未形;渐谓太初,元气始萌……自然者,道之父母,气之根本也。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气……无始无终,无形无象……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干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以天之生,称曰苍生……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
王夫之《周易外传》:「人之方生,因天而生,以人资天之气也,凝气(初)生之理而为『复礼』,善其方生之气而为『养气』。理者天之贞常也,气者天地之均用也。」
在先天一炁生人以后,人体就靠炁来维持生命,古人认为,人生命的长短、质量,是靠人体元炁的充盈程度来决定的。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内,气在经络里面运行,维系着躯体健康,针灸学里有着详细路线的描述。其它各家也认为人的躯体是血气的载体。
「人禀元气于天,各受寿夭之命。」王充认为,人的寿命是由于所得炁的多少决定的:「人以气为寿,形随气而动。」「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而形体是气的载体,「形之血气也,犹囊之贮粟米也」。
而血气同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本是一物,故能互相化生。无形之气化为有形之血,就是《道德经》所说的「无中生有」。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身为神气,为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谢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神气若具,长生不死。」
《周易参同契》:「神气满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
按照传统内丹术的说法,在人身上找不对,但离开人体也求不到。事实上,这句话说的是:不能在后天肉身上求,因为内丹不是有形的、可触摸的后天之物,而只能在无形先天的炁上找。但是离开肉身也寻不到先天炁,比如一颗花生,其实也是一颗种子,它可以发芽,变成一颗有生命的植物,但是如果你用锤子把花生砸烂了,那么它也发不了芽了,这说明花生的先天炁是依附在花生的肉身上的,不能离开花生的肉身,内丹也就是先天炁,故曰内丹其实不离人体,
阴阳变
南宗初祖张伯端:「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仙经》:「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分阴阳,太极开基。一生二,一炁化为阴阳二炁,从混沌中变化出了相对,万物便有了化机,于是诞生了天地,日月,男女,血气……
《黄帝内经》:「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阳对立,阴阳互根,彼此消长,相互转化。互相纠缠不休中,演绎出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
本文主要从内丹角度来论述炁,在人体的阴阳中,主要是以下几种关系。如图二所示。
图二 阴阳二相图
在上图中,五是阴阳平衡的理想状态,也就是健康的状态。六是阳亢,而且是实火。四是虚火,是因为阴虚了,导致相对的阳亢,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阴虚阳亢,但是实际上阳气并没有突破正常状态,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地清热,打压阳气,时间长了会导致阳虚。一和二都是阳虚,阳气都低于正常水平,其中一是人体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平衡,虽然没有表现出什么病症,但是体弱,这种低水平的代谢稍不注意,很容易得病。二是体弱的人表现的另外一种阴虚。七是高水平的平衡状态,代表我们修炼内丹以后,身体的代谢调节能力比普通人要强,于是进阶到高一个档次的阴阳里,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是生病之人阳气衰弱的状态,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病理状态。《黄帝内经》里面说「阴平阳秘」,阳气的本性是向外发散,往上升的。如果任由其扩散,就会丧失阳气,所以,阳气需要「秘结」,收敛起来。而阴气的本性是沉降的,如果任由它下沉,则又是另外一个极端,所以阴气必须要得到阳气的提携,但是又不能提升得太过,只需要达到平衡的状态就可以了,故「阴平」即可。健康状态就是「阴平阳秘」,其实也就是阴阳平衡的意思。在健康人体中,阳气永远是不低于阴气的,阴气其实是温热阳气变阴凉以后的状态,刚才说过了,阴气是下沉的,所以,它不可能高过阳气,如果真的出现这种状态,那就是生病了,如果程度严重,那外在表现就是命门火衰,身体渐渐冰冷,离死不远了。如果阳气完全消失,只剩阴气,那么,孤阴不生,纯阴为鬼,就是死亡了。大家看生物死亡以后,身体会变冰冷。
六的实火就是邪热引起,比如肺有痰邪,引起发烧,这种火就是实火,需要去清除它。
按照这个阴阳二气的图,理论上还可以推导出另外两种极端状态:只有单纯的阴气和单纯的阳气。按照古人的理解,纯阳为仙,纯阴为鬼,这两种都是已经脱离了人世间的范畴,不在图二中了。
生命都是建立在有阳气的基础上,这世间活着的生物都是有体温的,比如我们抱着一个小孩,或者可爱的小猫咪,都会感觉到他们暖暖的身体,所以图二一定是以阳气存在为基础的。整部《黄帝内经》都是教人如何养阳气,医圣张仲景教老百姓在冬至日包羊肉饺子,跟内丹修炼者在冬至练功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补阳气。
《真炁还元铭》:「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
《性命圭旨》:「奈何世人不明此道,盛不知养,衰不知救,日复一日,阳尽阴纯,死而为鬼。」
古人认为,先天炁是带有阳的属性的,纯阳状态就是只有一股阳气,而且是高水平的纯阳,纯阳为仙,这就是古人认为修道中的至高境界——得道成仙了。吕洞宾之所以又称「吕纯阳」,就是这个道理了。古人是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世界的,修仙的理论其实就是这样推导出来的,因为既然纯阴代表死亡,那么纯阳当然代表永生,这是从理论上很自然而推导出来的结果。在这个基础上,古人认为,人的一身属阴,只有父母赋予的一点先天真阳,把这点阳气不断地培育,把阴气转化为阳气,阳气日渐充足,身体逐渐好转,直至高水平的健康,直至纯阳,这就是从阴阳角度来构建的修炼理论。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真气还元铭》:「炼阳销阴,炼如烧炼也,阳是阳气也,销如销铄也,阴是阴气也。大凡求仙学道,摄养乖宜,则须知烧练阳气而销铄阴邪,则可以长生矣。」
实际上,纯阳也已经脱离了正常世间阴阳的范畴,不再受阴阳五行规律的约束了。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也。而此时,因为已经没有阴了,就已经不在阴阳直方图的管辖范围了,这种自由的理想状态,古人称之为仙。
《性命圭旨》:「致虚守静,归根复命。得一守中,虚心实腹。专气致柔,抱一无离。窅窅冥冥,其精曰生,恍恍惚惚,其精不泄。日生则日长,不泄则不竭。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能还虚。五行不能盗,阴阳不能制。与道为体,超出天地。」
大家知道,任何理论都会有一个最终的「理想国」,也就是理论上完美的境界,作为追求的目标。比如化学浓度,理论上有百分之百,但是现实配制中不可能达到,只能无限接近:99.999……%,总会有一点杂质存在。又比如弗洛伊德心理学上的人格,有本我、自我、超我。理想中的超我是完美的人格,我们只能无限地去往圣人靠拢。虽然说实际上达不到,但是在追求完美人格的过程中我们的道德水平也确实提高了,就像在内丹修炼的过程中,我们的健康水平确实比以前提高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作为一个理论目标设定的存在也是有正面的意义的。
《太上老君内观经》:「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长存。」
为什么叫「飞升昆仑」呢?其实这是从炁的角度来说的。大家知道,中医里面,阳化气,清气上升,神清气爽,浊阴则下沉,从下阴排泄而出。飞升指清气在人体内上升,古人以天地喻人体,昆仑在内丹术里面是指头部,因为头部是人体的最高处,用传说中的昆仑神山比喻。
《修真旨要》:「修炼之人,阴气日消,阳气日隆,既无阴气,自然上升。」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不仅知道生病是怎么回事,更明白修道是修些什么了。
《黄庭经》:「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炁乃成真。」
《元气论》:「天地有阴阳,元气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贵。」「万物若不得元气,分阴阳之用,即万物无由得生化成长。」
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束缚,最大的不自由。古人修炼的目标就是追求生命长久,本质上是对生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不管方法如何,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去肯定的。其实不管中西方,人类对延长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止,1980 年布莱克本博士团队发现:端粒位于细胞染色体末端,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端粒耗尽的瞬间,细胞也就走向了凋亡,生命也随之终结。布莱克本因此摘取了 200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现代医学认为端粒变短是机体老化的细胞标识,端粒也因此被誉为「生命时钟」。现代西方医学界不断地研发修复染色体端粒药物,《分子生物学》在 2016 年刊发一项研究发现通过补充 Ge-Nad 分子可以维持端粒的长度,该分子最早由哈佛老龄化实验室提取,发现给老弱实验组补充该分子后,端粒长度得到了延长,意味着存活期增加 3 成,故被称为长生药。
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布莱克本博士团队有一项研究,通过 90 天的打坐冥想后,经测试有 83% 的受试者端粒长度得到延长,细胞表现出更高效的能量代谢能力,相当于整体状态回到 20 年前。这其实也是现代医学视角下内丹养生的原理之一。
二生三
当元气分化为三的时候,在外指日月星,在人指精气神。
《云笈七签》魂神部:「一之所剖,分为三也。三者,清、浊、和,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凝为地,和气中结为人。在天为三光,日、月、星也。」「一身之根有三:一为神,二为精,三为气。神者受于天精,天精者受于地气,地气者受于中和,相为共成一道也。」
《元气论》:「夫元气有一,用则有二,是谓元气一性,阴阳二体,一能生二,二能生三,三生万物。」「元气本一,化生有万。万须得一,乃遂生成。万若失一,立归死地,故一不可失也。一谓太一,太一分而为天地,天地谓二仪,二仪分而立三才,三才谓人也。」
道教认为,人身的元气有紫、白、黄三种颜色,叫「三素云」。《黄庭内景经·上有》:「四气所合列宿分,紫烟上下三素云。」 务成子注:「三素者,紫素、白素、黄素也。」
五芽炁
《元气论》:「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五气混一,一既分元,列为五气。」
《云笈七签》卷五十五:「夫天阳地阴,阴阳变化而成五行,谓木、火、金、水、土也;亦曰五气……行导布化,生成万物也。」
先天一炁继续演化,一炁化五炁,道教称之为「五芽炁」。在外,化生为五行:木、火、土、金、水,构成了这个世界。五行的诞生,意味着天地万物开始有序运作。
《太上曲素五行秘符》:「元气分判,天地开张,化生五行,金木水火土,总御中元,以炁相生,混合成真。天无五行,则三光不明;地无五行,则山崩岳倾;人无五行,则身朽零。」
伏羲发现了阴阳,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一分为二。到了黄帝时代,五行理论诞生,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进化到了五。阴阳五行理论的完善,标志着中华传统文化正式奠基,中华文明这座大厦,就是在这个基石上搭建起来的。后世所有的子文化,都是发源于阴阳五行理论,无论儒家的易经理学,还是道家的山医命相卜,上至朝堂治理天下,外至军事排兵布阵,下至世俗的三百六十行,都在使用阴阳五行理论。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又叫炎黄子孙?不仅仅是因为黄帝的血脉,更重要的是中华人文是在这个时代开创的。
《黄帝内经》里面黄帝向鬼臾区学习五行五气的知识,鬼臾区回答黄帝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由于太过久远,抑或文字记录的载体——竹简、木片不能存留几千年而腐烂,我们已经无缘得见。目前保留下来的上古书籍里面,五行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滋润),火曰炎上(燃烧),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
五行理论其实说的就是事物发展的五种趋势和变化规律:
土爰稼穑,土有培育庄稼,长养万物的特性,即所谓「土为万物之母」。其实比喻的是事物的孕育状态。其中蕴含「生」和「杀」,也就是事物在平静中暗藏变化的趋势。
木曰曲直。树木既有升发、生长、伸展之性,又有柔和、屈曲之性,树枝弯曲地向上生长。其实说的是事物从萌芽状态悄然发展、生发的、柔和向上的趋势。
火曰炎上,说的是事物勐烈发展、扩张、向上的趋势。
木和火说的是事物向上发展的不同程度,木的向上有主动性、柔和性,火的向上有借助形势和外力而上,勐烈而有力。
水曰润下,所谓「润下」,是指水具滋润寒凉、性质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水有寒凉、滋润、向下等特性,而太阳寒水到一定程度结冰则代表闭藏、终结的特性。
金曰从革,从矿石中提炼浓缩出金属(土生金),故金属性具清肃,收敛的趋势。且金属性沉重,有下沉的意思。革通戈,即切割,戈是锋利的,一戈噼下去,强制性顺从,说的也是向下的趋势,但是含有受外力胁迫的、肃杀而屈从的意味,有被动性和强制性。炎热的夏天阳气过亢,需要秋天金的肃杀去强制性收敛回来,就像车速过快需要踩一脚刹车来制约一样。
水和金都是说事物向下发展的趋势,而水的向下有主动性、柔和性。金的向下有强制性、刚烈性。
如果从阴阳学说来讲:
土是阴阳平衡的状态,平衡中蕴含生机。
木是阳气正常抒发扩散的状态。
火是阳气勐烈上升的状态,如过头则对应人体阳亢的病理状态。
水是阴气自然下降的生理状态。
金是阴气剧烈沉降的状态。
在内,这五炁化生五脏,赋予人身。
古人认识人体,均以五脏六腑来论述。《黄帝内经》整本书都是说五脏六腑,藏象学说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所以五炁利用木火土金水等五行性质的世间物质,构建成有形的五脏,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人体。
《云笈七签》:天地混沌,渊源三精。元始结化,五气混生。变化玄元,灌注身形。
天以五行气养着人。
《黄帝内经》:「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这里的「食」是指老天把五炁当食物来滋养人类。
《四气摄生图序》中则讲得更加直白:「天养人以五气,地养人以五味。饮五气者归天,食五味者归地。」
《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上的风气在地上化为木,热气化为火,湿气化为土,燥气化为金,寒气化为水。清升浊降,沉降到大地后凝聚成世间万物。也化入人体的五脏之内,在「藏象学说」里面,其实现在人说的「脏」在古文中是「藏」,有「收藏」的意思,也就是说五脏收藏了五气,所以五脏也就有了五行的特性,而这就成为了中医利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进行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黄帝内经》里面所说的「寒暑燥湿风」分别是:太阳寒水(肾)、厥阴风木(肝)、少阴君火(心)、少阳相火(胆)、太阴湿土(脾)、阳明燥金(肺)。
而这五气虽然生于先天,却也要靠后天的脾胃来养,这就是中医说的「后天养先天」。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里面说:「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黄帝内经》说的:「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在道家的《云笈七签》里说:「五脏六腑皆禀于胃、五味入胃,各走其家,以养五气。」
而在道家的修炼当中,最佳的方法却是直接服食天地间的五炁。《云笈七签》里面有个修炼方法叫「服真五芽法」:「凡服五芽之气者,皆宜思入其脏,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週流形体,亦可以攻疗疾病。」这里说直接服食五气入五脏,通过调整五气的平衡,可以治疗五脏的疾病。道家上清派的《养性延命录》里记载的「六字诀」,也是养生祛病的妙法:「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唿、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唿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唿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中医认为:脏腑的功能活动无非是气的升、降、出、入。中医利用药物来调整,毕竟还隔了一层,而内丹术是直接调整气的运动。从这个角度来讲,内丹术更接近道的本质。
阴阳五行理论中,五行炁之间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克制的。
东汉王充:「五行之气,天生万物。以万物含五行之气,五行之气更相贼害。」
如果不能很好地顺应阴阳五行规律来养生,寒暑燥湿风五气则又变成了病气,造成五脏气不平衡,致人生病。
《黄帝内经》:「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三五归一
古人认为,人体内气液相生,五脏有五气,也就有五液。五炁在人体的五脏内,化为五液。
《云笈七签》:「心为之汗,肺为之涕,肝为之泪,脾为之涎,肾为之唾,是谓五液。」
而这五液,本质上却是先天肾气所化生。《四圣心源》:「肾主五液,五脏之液,皆肾气之所入也,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
肾炁其实也就是收藏在肾内的元气,在古典中,也称为「原气」或者「混原气」。《难经》:「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唿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原气」在道家也叫「混原气」。元代画家方从义的《溪桥幽兴图》左上题诗:「我识方壶老,今经四十年。胸中混原气,下起云烟迸。迸启干坤秘,名闻湘海传。有怀人已化,遗墨尚依然。霞洲居一道人。」
而这肾间的位置,在《难经》中说得很直白:「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脐下肾间,其实也就是内丹术说的「下丹田」。
宋徽宗时期女真人曹文逸的《灵源大道歌》:「元气不住神不安,蠹木无根枝叶干。休论涕唾与精血,达本穷源总一般。此物何曾有定位,随时变化因心意。在体感热即为汗,在眼感悲即为泪。在肾感念即为精,在鼻感风即为涕。纵横流转润一身,到头不出于神水。神水难言识者稀,资生一切由真气。」这里很明确地说,人体的五液,是由真气化成。
《黄帝内经》决气:「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炁耳。」
可见医典和道经都具有相同的论点,玄门五术同根同源。
《云笈七签》:「一曰精;二曰泪;三曰唾;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人之一身,有此六液,同一元气,而分配五脏六腑、九窍四肢也。」
《奇经八脉考》:「原气者,三焦之别使也,肾间动气者,真元一气。」
真元一炁就是先天炁,也就是(原)元炁。
您看这一时三,一时五的,看得人眼花缭乱,但本质就是先天一炁而已。
《玄门大论三一诀》:「三一者,精、神、炁,混三为一也。三一之法,以妙有为体,有而未形,故谓为妙,在理以动,故言为一。引经言:『道生一。』夫妙一之本,绝乎言相,非质非空,用则分三,本则常一。」
我们经常说,读书要把一本书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归纳起来,究其根底,三五归一。《云笈七签》卷五十五:「生之来神,气聚也;神者受于天精,天精者受于地气,地气者受于中和,相为共成一道也。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是也。」
阴阳是二,见二仍然未见道,见一才见道。
图二所说的阴阳二气,其实本质上仍然是一炁,阴气和阳气本质上都是元气,只不过是元气所呈现的阴阳程度不一样而已,也可以说是元气的活跃程度不一样。当生命力旺盛,元气活跃就是偏阳,当苟延残喘的时候,元气就是偏向于阴的状态,本质上没有两种气,只有一种炁的两种偏向状态。
《医宗金鉴》:「乘气动静生阴阳者,谓太极乘气机之动而生阳,乘气机之静而生阴。」气动是阳,潜伏是阴,其实本一炁。
中医里面为什么说「失眠」是「阳不入阴」?因为白天出太阳的时候,天人相应,我们的元气是活动的,是偏于「阳」的状态。到了晚上,太阴(月亮)出来了,此时人要休息,元炁就应该潜伏下来,如果这个时候元气仍然活跃,平复不下来,还在运动,干扰神而不得安宁,就是「阳不入阴」了,也就是元炁不能从活动的状态进入潜伏状态,所以人就没办法休息,这就是失眠。
五气也就是元炁的五种状态而已。《云笈七签》:「夫一含五气,软气为水,水数一也;温气为火,火数二也;柔气为木,木数三也;刚气为金,金数四也;风气为土,土数五也。」
无论是道藏的:软温柔刚风。还是医典的:寒暑燥湿风。抑或是木火土金水。其实都是一炁的不同状态,这五种气只不过是这一炁里面阴阳分配的比例不一样,是先天炁在进入后天复杂的世界以后,才变化出这些状态,如果回归先天状态,五行气阴阳成分的差别就会消失。
一气初判,大道有形而列二进制仪,二仪定位,大道有名而分五帝。五帝异地,各守一方,五方异气,各守一子。青帝之子,甲乙受之,天真木德之九炁;赤帝之子,丙丁受之,天真火德之三炁;白帝之子,庚辛受之,天真金德之七炁;黑帝之子,壬癸受之,天真水德之五炁;黄帝之子,戊己受之,天真土德之一炁。自一炁生真一,真一因土出,故万物生成在土,五行生成在一。真元之道,皆一炁而生也。
木火土金水,木气代表春天阳气开始生发(生),火代表夏天阳气鼎盛(长),长夏代表土(化),秋天属金,阳气开始收敛(收),冬天是太阳寒水,阳气收藏(藏),终归还是一炁在循环。如图。
道生万物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道家内丹术的修炼为什么说是「返还之术」,其实就是逆向思维,从「五」——「三」——「二」——「一」,最终回归原点「先天状态」,当你参透了这一点,明白一切只有唯一的先天真炁,你就算「悟道」了。
世间万物纷繁杂,唯见一炁才至真,这就是修行界所说的「一真一切真」。见到了先天炁,就是「见一」了。
《元气论》:「夫修心是三一之根,炼气是荣道之树,有心有气,如留树留根。根即心也,存心即存气,存气即存一。一即道也。」
当你的内丹修炼跨过玄牝之门,获得了先天炁,那么恭喜你,入门了,健康长寿有望了。
《云笈七签》:「正道之宗祖,元炁之根始也。散之于无,则白气杳合;养之于形,则长生永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