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分析&杂谈】潮汕印象、香火与宗族信仰——关于器者「大神龛」
对新推热血上头写了点小杂谈,一拍脑袋,决定完善成一整篇考据+杂谈。拍脑袋很快,结果正巧碰上期末周,焦头烂额磨到快放假才写掉。所以准确说来其实这个标题是属于这篇文的杂谈部分的。
全文约6K字
预警:游戏尚未公测,设定非最终版本、个人理解和推测、可能的过度解读
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列于文后。本人的考据可能存在不足和错误,如果您发现了这些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指出或者私信我,先谢!也欢迎在角色理解方面与我进行讨论!如果将来设定有改动,会跟进更新本文。

目录:
一、对于立绘的考据(包括原皮和商城皮肤)
二、对于角色文案的考据
三、关于大神龛的延伸杂谈

一、对于立绘的考据
|原皮
·服装图案
首先大神龛服装上的图案和本体金漆画图案是对应的(废话?),我做了个人找相同成功的一点点部分的对比。



我不找了我的眼睛真的要为大哥眼角膜脱落了。欢迎其他同担补充!
·服装款式
怎么看都像魔改产物……外套是西装外套,但是下面还有很多飘逸的带子挂件之类的。上身从领口和侧面来看,似乎是借鉴了长衫的样式。民国时期长衫是男子常见的穿着之一。绝大多数长衫,为蓝色,且为大襟右衽,长至脚踝上2寸,袖与马褂齐长。在下摆处左右两侧,还开有1尺左右的衩。长衫的形式在民国初年定型后就再也没有多大的变化。
其他部分我暂时看不出些什么……如果有知道的收藏家同僚欢迎补充。
·武器可能的原型
在立绘中可以看到大神龛有两件武器:步枪和手枪。虽然看上去是有花里胡哨图案的魔改产物,但是有可以考据的原型。
大哥拿在手上的步枪有些像春田M1903A3:拉机柄是向下弯曲的,同时机匣尾部是觇孔式照门。
但是肖形立绘和写照立绘中的枪托形状有些不同,前者对应的应该是直枪托,后者是C型枪托。


M1903春田步枪是一种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由春田兵工厂生产,是美军在20世纪初期列装的制式步枪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援助法案,大量的M1903步枪装备中国军队,在中国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广泛使用。由于该枪外形、长短均与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中正式步枪(仿毛瑟1924)相似,被中国士兵称为“花旗中正式”。
手枪被收起来,看不清全貌。但是从露出的带了个环的枪柄和大致形状来看大概是毛瑟C96手枪。

常看抗日剧的收藏家们应该对它很眼熟——在抗战时期毛瑟C96手枪是我国军队最常见的武器之一,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 因此在中国被称为“盒子炮”, 也称驳壳枪,由德国毛瑟兵工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次年正式生产。
大神龛诞生于1935年,使用的武器都是抗战时期常见的武器,非常合理。说不定大哥还曾经亲自上过战场带领族亲抗击过侵略者、说不定大哥脸上的疤痕是在战场上受的伤、说不定的说不定大哥身上还有别的伤疤……
·晋升后立绘背景中的树
写照立绘的背景除了神龛本体以外,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金色叶子的大树。

“树”的意象也常和家族联系到一起。树的枝叶无数,向四周散开,却又都是一个树上长出的,正像是人们与家族之间那难以割舍的联系,家族谱系图的层层分支也像是树的形状,还有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落叶归根”这样的俗语也都与家族、归属有关。
·其他
大神龛的服装整体为黑金配色、发色是黑挑染金色、眼睛的颜色也是金色(默认立绘被墨镜挡了看不太出来,可以看商城皮肤和来古日历Q版图)、配饰墨镜也有金色装饰、戴着的也是金项链,应该是对“金漆画”工艺的呼应。
手上拿的是潮州柑。除了立绘以外,亲妈的设定、台词、观察报告里全都出现过潮州柑……大哥你是真的很爱吃喔。

|商城皮肤
·服装

商城皮肤就没有原立绘那么魔改。大哥穿的很明显是一条长衫了,但是有两个襟哈哈哈哈哈

二、对于角色文案的考据与大神龛角色形象的简单分析
|人员评估
·C-888-193524
台服二测大神龛的档案编号与国服的C-141-040211不同,是C-888-193524。
所有中国器者的档案编号开头字母似乎都是C,首字母应该是国籍标识(C对应China,外国器者例如玛雅陶碗开头为A,应该指America美洲)。888相当吉利,合理猜测是器者自己弄的(?),后面的1935是大神龛被制造的年份,24暂时不明含义(但是在国服的编号里也出现了0204,可能是日期?),欢迎其他收藏家同僚补充。
·“器者外现为干练的青年形象。”
“干练”意为有能力、经验丰富。台服此处的形容词为“老成”,意为经历多、做事稳重。同时台词【时段交谈2】中也能够看出大神龛处事谨慎。
但是不论如何,从对于大神龛的这些描述上来看,他的个人能力相当可靠。
·为什么器者外现为男性形象?
器者大神龛为“男性”这一点非常清晰,同时文案中使用的代词也是“他”。
之所以提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准备考据的过程中无意间刷到隔壁(已经凉了的)拾遗计划中拟人化后为女性形象的大神龛「灵扉」……那么,大神龛“拟人”究竟是以男性形象呈现更合理还是以女性形象呈现更合理?当然,希望大家不要认为这是对比拉踩两家立绘,也不要把这个问题上升到性别对立,我只是在考据纸片人。
大神龛是“宗祠文化的衍生物”,器者本身也“注重宗族家庭”,很明显他的角色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宗族文化。百度百科上对宗族的解释中有说“族',指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性为中心(称“宗子”或“族长”),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续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宗族是一单系结构,其世系是按男性而非由男女两性共同排列的。宗族中所有女性都是男性的附庸,所谓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门之道。”,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中也提及“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家族在祠堂祭祀先祖时女性是被排除在仪式之外的(虽然随着时间推移,该规定在一些地方也被逐渐废止)。可见宗族的核心是家庭中的男性而非女性。作为宗族文化延伸出的宗祠文化的衍生物的大神龛,在外形上自然也是以男性形象出现更加合理。
·“本体神龛是家族溯源的重要象征,因此该器者非常重视宗族家庭。”
其实这一点不必多解释,不过借此补充一个点:对于大神龛来说,他所重视的“家族”不只是他的“家族”。
观察报告2中,大神龛特地把在电话里和爸妈吵架的实习生叫来亲情教育。可见他在重视自己的“家族”以外也很希望他人可以重视他们自己的家族亲情的重要性。
·“综合看来,器者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以及商业头脑,推荐进入商业部。”
商业头脑其实也不必多解释。同时其实这个算是潮汕刻板印象:潮汕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又有经商的传统,潮汕籍商人不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对于大神龛身上的“潮州刻板印象”在杂谈部分我有进行一个综合的解释。)
“良好的领导能力”这一点很有意思。虽然大神龛其实算是基金部最“年轻”的器者,但却深受各位器者信赖与喜爱,文案中看上去似乎总是被大家称作“大哥”(亲妈给的设定也是“是位大哥”):他出差回来会记得给大家带礼物、独处时会问收藏家有没有吃过潮汕柑、会在工作空隙和大家一起“得闲饮茶”、总想提携后辈……比起一位“部门领导”,他的形象是更加亲切的大哥,“良好的领导能力”比起单纯的领导能力以外更像是能够把大家都团结起来的凝聚力。
|文物信息
·“器者被记录时间与制作完成时间相接近。”
也就是说,可能刚在祠堂里被供起来的时候,大哥就已经现身并且被族人看见了。作为由神龛诞生的器者,他在祠堂现身后,可能会被当做神明和家族先祖一起供奉吧,于是“习惯香火气”、“喜欢吃供奉的潮汕柑”这样的设定也得以被更合理地解释。或许他也亲眼见证了家族中亲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悲欢离合,自己也更像是家族中特殊的一员。
但诞生在战争年代,大神龛可能也经历了家族在战火中颠沛流离、族亲生离死别,最终香火断绝、连“家族溯源的重要象征”神龛也与族人失散,其原本所属的家族如今已经难以考证,只留下落款“贻穀祠”成为藕断丝连的线索。如果真是如此,他一定会感到痛苦与悔恨,甚至可能会因此怀疑自己作为神龛继续存在下去的意义——而或许正是基金会的其他器者同伴和收藏家们带他走出了过去的阴霾。
|观察报告
·“有些特别的讲究,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这里“特别的讲究”应该指的是大神龛对“吉利”的追求。这一点详细可以看观察报告3的文本。
·“工作间隙正是喝一盏潮州工夫茶的时候”
潮州工夫茶艺,广东省潮州市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始自宋代,至清代中期已蔚然成风。潮州工夫茶艺讲究用水、用火、用器;讲究沏泡的程式及姿势动作;讲究品饮的礼仪礼节。
茶具设计以圆形作为主要器形,以此将整个茶事活动的范围圈画在“小圆”之中,寓意圆满和谐,体现潮汕人圆融求和的性格。不同于台湾工夫茶使用公道杯的冲泡习惯,潮州工夫茶坚持手冲的方式,主要是出于控制茶温的目的。潮汕人喝茶讲究“烧”(热的意思),认为唯有沸水才能激发茶香并将此作为评判茶汤可口与否的重要标准。由于茶杯容量小,易导致茶汤散热而破坏口感,故喝工夫茶时大家需围坐在一起,不知不觉间便又形成一个无形的“大圆”。
大家都围坐在一起……这气氛确实是很“欢乐祥和”呢!
·“我认为大神龛先生总想提携后辈这一点确实应该注意!”
这一点其实在观察报告1中已经体现了——“但生意对象是认同的人和相识后辈时却有过分随意投资的迹象”。
人设中“总想提携后辈”可能是潮汕地区的“人际关系网”的体现。“费孝通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关系是按照亲疏远近的'差序格局'来构建的。这种'差序格局'在潮汕地区的表现是以宗亲'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圈,再往外推就是地缘关系”,“和建立宗族组织、加入宗族组织一样,在宗族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为了与社会交易联系在一起,构筑关系圈和加入关系网络圈的行为被证明是最优的”,所以才有了外地人眼里潮汕人“重关系”的印象,也有了这位“讲义气”、“总想提携后辈”的大哥的形象。
·这个部分几乎完全是个人私货理解推论,可以不进行阅读
观察报告3中有个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你肯定觉得讲吉利没有用吧?”他一边在我面前放了个谐音“吉”的潮汕柑橘,一边说道:“事事讲究也不能事事保佑。”
不,我没这么想……
同时上文已经提到的观察报告2里,大神龛把实习生拉来亲情教育。虽然这个饮茶时间的气氛是“欢乐祥和”的,虽然这个目的也是善意的,但“说教”意味还是有的……
以及台词部分中也出现了大神龛希望“把立规矩的事情”都交给他。
联系到他“大家长”、“大哥”的角色总体形象,那么大神龛会不会经常出于善意、以“长辈”的身份对他人进行“说教”或者“立规矩”(是你吗四季映姬?),并且有时可能“会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通讯记录
·“族亲们在潮汕的围楼住习惯了”
潮汕的围楼指的是潮汕土楼?潮汕土楼,俗称土楼寨,是潮汕地区建筑的典型形式之一。
·“先有宗祠,再有一切,我们那一向如此,难道这里不是么?”
潮汕乡村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村寨规模十分巨大,它们大多以宗祠为中心,次要建筑围绕宗祠展开。
·“番舶接迹而来庭,已经很多年了。”
“番舶接迹而来庭”这句话出自明代宋濂的文章《阅江楼记》。阅江楼,在今南京狮子山,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诏令所建,建成后,朱元璋常登临其上览胜。本文即为宋濂奉诏所写的一篇歌颂性的散文。
原句为“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意思是“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外国船只连续前来朝见,四方珍宝争相进贡奉献”,描绘的其实是四方使臣来朝、进贡珍宝的画面,但是放在这里更像是指港口商贸往来繁忙。

三、关于大神龛的延伸杂谈
|潮州印象
大神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刻板印象潮州器者”:一口“广普”、“重视家族讲义气”、“有商业头脑”、“做生意老谋深算”、追求“好意头”、“有时思维有些守旧”,亲妈的设定里还有“喜欢吃潮州柑”、“对吃很讲究”……
其实,本体来自广东(或者说,存放在广东省博物馆)的器者不止他一位,但他身上“广东(广东潮汕)刻板印象”却是最多的一位。或许有人会觉得在器者设定上放这么多“地区刻板印象”是有些不妥的,但从大神龛与家族与土地的联系上来看,带有较多地方色彩也有合理之处。祭祀家族先祖的神龛与宗族紧密联系,而在“乡土中国”,人们世代定居,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家族这个社群里包含着地域的含义”,于是宗族也与土地家乡紧密联系,代表地区的“潮汕印象”成为了代表宗族文化的大神龛角色形象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香火
大神龛对于香火有着近乎可怕的执着:亲妈设定里大哥叼的不是烟而是香、“也许是习惯香火气、也许是为了随时都能够祭拜祠堂,总之他会随身携带线香”、台词中担心收藏家受不了香火味、战斗开始时说的“来,点根香”……
现在大神龛已经不需要也不能够再发挥自己原本的作用了,那么他要去祭祀谁,又在期待着谁奉上的香火呢?这种执着除了是器者的习惯之外,应该还有别的缘故。致知提升中有两句台词给了我一个解释思路:
“仔细想想……我们也是个大家族了。以后立规矩的事都交我,我们大家族就应该有大家族的样子。”
“祠堂里总是香火鼎盛,我一直在这里等着人们祭祖敬宗。你若是需要帮助,就来点一根香。”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器者大神龛会“很注重家族并且不断将他人拉入自己的“家族'范围内”,在台词中不断地提到“先祖”、“归宿”、“伙伴”,甚至会特地把在电话里和爸妈吵架的实习生叫来亲情教育的缘故之——他选择把基金会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族、把基金会的大家都当做自己的亲人,尽自己所能珍惜、守护他们,也希望他人可以懂得“家”的珍贵。
或者说,我们可以再想得大一些。大神龛背后的祖先崇拜,实际上与政治是紧密关联的:例如黄帝在近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就被赋予了“中华民族象征”的意味,由最开始的传说中的部落英雄、变成汉民族的祖先、再最终成为全中华民族的共祖,作为民族主义的偶像被崇拜。那么,再加上上文说的宗族与地域的联系,大神龛的“香火”也可以上升到更大一些的家国民族层面来解释:现在作为“文物”的大神龛,“体现了人们对家族凝聚力及祖先精神的重视”,他的族亲是所有潮汕人、广东人、或者说是所有流着相同民族血脉的华夏儿女,所祭的是大家或不同或相同的先祖,而那不绝的鼎盛香火正是中国人仍在生生不息继承着的对家族的信仰。
只要我们还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没有忘记祖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什么,大神龛的香火就永远不会断绝。
|归属、方向、信仰
在查相关资料时也看到一些关于潮汕的地域黑言论,认为在现在潮汕人这种对祖先的祭祀供奉只是一种迷信——这让我不禁思考,在今天,我们坚持对祖先的祭祀与信仰的意义是什么?
既然这是大神龛大哥的角色考据和杂谈,那么也就要从他的话里找到答案:
“帆船回港,叶落归根,说到底人和帆船、树叶一样,毕生都在追寻一种归属,一个方向。”
“归属”很好理解,我们祭祖敬宗在今天更多地是传承着民族特有的习俗,而对于逝去先祖亲人的祭祀同时也承载着我们对亲情的重视——这一点是不论习俗如何都不会变的。于是对先祖的祭祀,更多地是我们在追寻着家族亲人之间的感情联系与支撑。
至于“方向”更多地是指向“信仰”的层面。人们最初诞生于世间时,面对自然严峻的挑战,几乎是无力反抗的。于是他们相信自然万物中都寄宿着神灵——今天能不能找到食物、明天天气会如何,这些都取决于他们的意志。“从最原始的自然崇拜到图腾崇拜逐步演变而来的祖先祭祀,是鬼神祭祀的发展,也是鬼神祭祀的一种形式”,对先祖的祭祀也是我们在面对“难以抵御的风险”时的求助。或许今天我们不再那么脆弱、不再那么依赖对神明的信仰,可是我们难道就可以说人类不再需要“信仰”了吗?我们仍会遭遇无法预测的不幸,失败和困难依旧是我们随时可能碰到的,面对它们的时候,我们没有就此一蹶不振放弃生活的希望,正是因为我们还有“信仰”——或许是尚未实现的梦想、或许是对改变自己生活的期望、或者是自己信奉的理念信条、又或者只是最简单的想要活着……先祖、家族自然也属于这些“信仰”之一,例如家风家训作为先祖留下的生活经验,实际上也能够在我们遇到困境时给予我们启发。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名门望族的后人在今天依旧在传承着优秀的家风家训,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在此熏陶下成就斐然、为国家做出许多贡献。
“你若是需要帮助,就来点一根香”,不论是“归属”还是“方向”,感情也好信仰也罢,都是我们试图在命运多舛、人世无常中找到一个精神支柱,来支持我们走过每一个艰难的长夜。

参考资料:
百度百家号—潮州金漆木雕,被誉为国家宝藏,一件可以传世的作品
金漆画对比部分用到的大神龛本体细节图都是杂七杂八搜刮来的网图,用到的网页太多了,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民国时期男子服饰的演变
百度百科—潮州柑、毛瑟C96、M1903春田步枪、宗族、茶艺(潮州工夫茶艺)、潮州土楼、潮汕民居
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老式栓动步枪识别之春田步枪》
费孝通《乡土中国》
何东霞等《宗族制度、关系网络与经济发展——潮汕地区经济落后的文化原因研究》
古诗文网《阅江楼记》
刘莉《中国祖先崇拜的起源和种族神话》
叶露露《当代闽南农村祖先祭祀的存在形式及原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