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大学三十年(一)——学子生涯
原题:北大向何处去?
作者:谢宁
来源:张熙的人人网日志
转载按:作者谢宁在北大学习、工作、生活了三十三年,其中二十九年是在北大历任最高领导人身边和北大学校党委机关任职,他对北大三十三年来的发展历程历历在目。作者对北大从中国大学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甚至国家精神的圣地,沦落得八卦新闻满天飞,甚至随波逐流,北大在学术和领导国家精神方面愈渐式微,显得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
作者从自己初为学子,详细讲述了自身的经历,有憧憬、有自豪、有欢乐,也有痛心疾首、无能为力。值得所有过去和今天北大人,所有好奇、关注、崇拜和鄙夷北大的人,以及所有关心中国大学教育、中国教育、政治体制改革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人细细品读。
每一段的标题是我给根据内容命名的,也许会去掉一部分过于敏感的内容,但会尽力忠实原著。再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不由回想起年少轻狂的时候,对于北大,我除了感恩,更有遗憾和愧疚,觉得自己真的是北大学渣抹黑中的一员。转发出来不是为了抹黑,只是希望能引发关心的人去关注国家的教育和未来。也是让自己重新思考人生的方向。
前言
我对北大最早的印象可能是来自于“梁效”。我当时还是小学生,但也要不断受“评法批儒”、“反击右倾翻案风”这些教育,“梁效”的大名早就耳熟能详了。开始我以为“梁效”是一个人,后来才明白是北大、清华两所学校大批判组的笔名,由此知道了北大、清华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上中学以后高考开始恢复,北大更是成为了无数学子无限向往的地方。记得高一时我去一位同学家里,看到墙上挂着他父亲年轻时佩戴北大校徽的大幅照片,顿时非常羡慕,似乎也憧憬过自己能否戴上北大的校徽。不过那个年代信息比较闭塞,我根本估计不出自己就读的中学和我本人的高考竞争力,北大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存在。1981年我参加了高考,我们那时候是估分填报志愿的,我感觉考的还不错。幼年时我曾在关中农村的外祖母家生活过几年,对农村比较有感情,当时还很有些想改变农村面貌的理想,于是考虑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作为第一选择。就在交报名表的当天,父亲的一位同事有事来家里,他顺便问了一下我的高考情况,建议我第一志愿应该报北大。因为这次偶然的到访,我临时改变了志愿,分数公布后我的成绩位于陕西省文科类考生前十名之列,这样我就被录取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考上北大的确给家人带来了荣耀,也让我异常兴奋,开学报到前几天我就没有睡好觉,带着激动和疲倦,我和几位一起考上北大的同学坐了一天一夜火车到了北京,在火车上我和另外两位男生也没有合过眼。我们是清晨不到5点下车的,出站后找到了北大的新生接待处,此后聚集在接待处的新生越来越多,但是一直等到早上7点多,才看到学校派来了两辆迎接新生的大轿车。由于车少人多,所有的新生都往上挤,混乱中我们帮同来的两位女生挤上车,把随身行李也塞进去了。我和两位男生没有挤上去,只好摇摇晃晃地乘了2个多小时公交车,才终于来到北大。进校后我忙着办理各种入学手续,等把托运行李都搬到老旧的宿舍后,却看到地面、桌椅、床铺上全是白灰,显然是粉刷后没有清理。我虽然疲惫的只想睡觉,也只能和室友们一起打扫,直到当天晚上才基本上收拾干净。
北大简陋的物质条件让我从对大学生活的极度憧憬中感到一些失望,大概是恢复高考后北大学生的数量增加很多,学校没有能力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食堂的伙食也非常简单,记忆比较深的是大一时每天晚饭只有“肉末白菜粉”一道菜,就是把肉末、白菜和粉条炒在一起,一毛钱一份,主食只有馒头和玉米粥,我们需要排半小时队才能打到饭菜;浴室则更为简陋,全校只有一处破旧的公共浴室,洗澡时人挤的像沙丁鱼罐头一样;大讲堂那时候还没有座椅,报到时每个新生交几块钱押金领一个方凳,新生开学典礼我们就是拎着方凳去参加的。如果想看电影,也是拎着方凳到大讲堂,或者拎的更远去东操场看露天电影。
虽然生活条件比较差,但我很快还是感觉到了在北大上学的优越之处。入学后没几天,我们中文系新生就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了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见到了除邓小平之外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导人,聆听了胡耀邦总书记激情澎湃的讲话。尽管后来我才明白我们实际上是去“填座位”的,但当时却让我有了一种“通天”的感觉,似乎和最高层的距离很近。特别是对我这样的外地学生而言,如果不是上了北大,中央高层领导可能永远都是神秘和遥不可及的。至于各种名人我们见的就更多了,那时候北大整天有各种讲座,各界名流经常来北大讲演或参加活动,而且大都是学生们自己请来的。名人们一般也会给北大学生面子,很愿意来北大,很希望在北大得到认可。不过北大学生可能是见过的名人太多,名人们如果讲的不好,经常会得到鼓倒掌和嘘声的待遇,或是干脆大批地离场,让名人们很是下不来台。此外北大学生还经常能请到各类文艺团体来学校演出,国内一流的文艺团体几乎都来过北大,有的来过多次;有些热门电影的首映式也是在北大举行的,我才知道那些在银幕上光彩照人的演员,其实近距离看时往往并不起眼。
那个年代北大最大的特点是政治气氛很浓,学生们的政治热情很高,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我们入学之后,就多次听到上几届学生谈起1980年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的盛况。区县级人大代表是迄今为止最高级别的直接选举,当年的北大学生投入了极高的参与热情,部分学生参加了竞选,表达了许多政治主张。1981年春天中国男排逆转战胜韩国队后,北大学生喊出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也令我们无限神往,很快我们就在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国家男足世界杯预选赛大胜科威特队时体会到了那种激情。1984年国庆35周年庆祝游行的队伍中,和我们同在一个方阵的1981级生物系学生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被认为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定格画面,体现了北大学生对处于个人声望最高时期的邓小平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定支持。除了这些大的场面之外,北大学生平时关心政治问题的热情也很高,涉及到国家政治生活的讲座、讨论往往会受到热烈欢迎;各种场合中的讨论和争辩更是随处可见,有一段时间32楼南面的院子里学生们还办过一个咖啡馆,经常可以在那里听到各种时事新闻的发布以及对国家前途的讨论。
转载注:梁效,即“两校”的谐音,是文命后期批林批孔运动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共用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