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唯一论文受挫,到全美最热方向排名第一offer:永不止步!

2023-06-02 09:03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申请概况

个人背景:

北航Software Engineering本科

GPA:3.80/4.0,10%

TOEFL:109(S23)

GRE:V154+Q170+AW3.0

实习:微软Software Engineer Intern 6个月,Mentor推荐信+1

科研:

校内实验室,产出一篇IEEE二区会议尾作在投,教授推荐信+1

南京某外籍Prof,无产出,教授推荐信+1



录取:

EECS Master@UC Berkeley, MSE-SS@CMU, MS-CS@{Brown, NYU courant, Rice, USC, NYU Tandon,UMass}, ECE@{UIUC, Duke}



申请规划

我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学的时候才突然萌生了出国读研的想法,当时心里不知从哪冒出来一股自信,但实际上除了一个还不错的GPA之外其他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准备。我首先找到上一级的一个学长聊了聊,这才对出国申请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但同时他也给我泼了一盆冷水,让我对申请的结果降低预期,指出了我软背景上的严重不足,并且一再强调海外经历的重要性。一席话后,我意识到我现在亟需制定一个计划,并不断完善,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可能性。幸运的是,在同学的推荐下我找到了世毕盟,签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我的培训师姐姐面对面进行了一次长谈。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给我分析了许多案例,让我明白我不是一个人,并且根据我接下来可能争取到的机会共同制定了背景提升计划:

大三下学期2019.3-2019.6

1. 准备托福,争取6月首考拿到满意的成绩

2. 我的GPA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由于我们级有重修刷分的政策,我咬了咬牙决定重修之前只考了六十多分的大学物理,因为经过计算如果我能拿到超过90分的成绩,就有机会把GPA从3.7x提升到3.8,排名也能提升一大截

3. 继续进行校内实验室的科研,拿到一封科研推荐信,并尽可能尽有论文产出4. 申请暑期实习,MSRA为最优选择,英特尔由于有connection大概率可以作为保底


暑假2019.7-2019.9

1. 如果托福顺利出分,就可以全力准备9月份的GRE首考;否则要在7月份再考一次托福,考虑到8月份开始会有托福改革,这基本是最后一次机会了,并且GRE的复习时也会被压缩

2. 进行实习,拿到推荐信,并填充简历中的项目经历


大四上学期(申请季)2019.9-2019.12

这部分计划会根据前两部分的完成情况进行动态更新,在这里列举一些可能性:1. 根据实习项目情况和实验室科研产出情况,选择继续进行实习或科研2. TG继续刷分3. 跟南京外籍Prof进行科研的可能,补充海外经历

实际上我也曾有过暑研的想法,甚至连套磁信都写好了初稿,但考虑到我在3月份这个时间节点还两手空空,TG能否顺利考出还是个未知数,另外暑研套磁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投入产出比”仍是未知,暑研的强度和身处美国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事情的推进,综合考虑下来我还是选择了更为稳妥的实习。

我还想补充的一点是:不要不屑于动用资源或关系,只要最终用实力和表现证明了自己能够胜任,那么我认为是完全ok的。另外,申请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信息搜集和统筹的过程,所以我们都应该葆有强烈的个人主见,即使我们有优秀的是世毕盟老师作为可靠的信息源,但是还是有很多事情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做的,并且要时刻保持对信息的判断力,尽可能多的收集信息,并且能够自主去判断。接下来我将分几个部分对我的申请之路进行总结。



语言考试

编辑切换为居中

在托福首考之前我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我的英语基础一般,六级裸考500分出头,并且需要在课业和科研等多重压力下夹缝生存,每天能挤出两三个小时就很不错了。万幸的是最终我在6月的首考一次出分,我觉得在备考过程中,我上的每周一天的托福班还是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最主要的是能够给我一个每周的提醒,检测一下我一周的学习情况,对于语言备考,能够稳定投入就会有稳步的进步。

然而在之后我考GRE的过程是非常的坎坷。分别在九月、十月、十一月进行了三场考试,连每次的提升也就是一两分,最终也只是达到了一个勉勉强强的一个成绩。我总结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利用好暑假这个黄金时期,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实习中,9月份首考考出321这么个不上不下的成绩之后其实有点松懈了,之后真正进入到申请季之后一下就变得很忙,就没法做到每天稳定投入时间,加上我自制力比较差,就导致了最终的结果。

所以总结下来呢,就是说尽量早的考出成绩,这里我建议九月或者十月为最终的deadline。因为那个时候,申请季大概就正式开始了,就会进行一些选校和文书撰写的工作,这个时候如果还在进行语言考试的话就会压力非常大,而且往往最后复习的效果不会太好。所以说我建议首先是能脱产复习就脱产复习,如果不能的话,建议大家都制定一个精确到每天的备考计划。主要就是能稳定的投入,就是说不能我有两个月的备考期,我第一个月先搞一些实习、科研之类的,然后一个月用来冲刺,这个我不是很建议的。也可以找几个学习伙伴一起备考,互相监督,并且把每次考试都当作最后一次考试对待,不要想着还有后路。



科研

实际上在科研这方面我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在校内实验室的这一段艰难的论文产出经历也算是让我排除了读博这个选项,但我还是有一点点小小的感悟想分享。就我了解到的情况而言,本科生进实验室往往首先会被学长学姐带着做一些偏工程的项目、或者研读一些论文并进行复现。但我们进行科研肯定是要以有论文产出为第一目标,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主动跟导师提出做研究的意愿,科研能力强的同学可能在论文复现的过程中就发现可改进的地方,产生新的idea;而像我这样的科研小白也有可能加入到有论文产出计划的研究项目中,一般来说贡献足够的话是可以加入到作者列表中的。

说回我自己,在向导师提出科研想法后,我加入到了一个计划产出一篇IEEE二区论文的研究项目中,利用我的机器学习功底,我主要负责训练集制作和模型训练,最终在七月成功完成论文并投稿。遗憾的是,在九月我们收到了审稿人的大量修改意见,并建议我们重新投稿,意味着我们又要花费至少数个月的时间重新跑实验、优化模型,并且在最终申请的时候也最多是有一篇在投的论文。总之,科研还是越早开始越好,因为时间越长,给Prof做的贡献越多,写出来的推荐信的质量越好。而且较长的科研(至少6个月)才比较有可能有产出。



实习

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我该去实习还是去科研?”我觉得很难一概而论,一是取决于实习和科研的具体机会,二是不同学校在录取时的侧重点不同,就业型的项目大多更喜欢实习,研究型的项目大多都看重科研,比如CMU、Columbia和UCSD。关于实习我主要想说的有两点:1)申请实习时,不要因为担心自己没准备好而推迟投递的时间,有的时候时机更重要,一是从投简历到安排面试一般还是有一段时间,二是就我面试微软的经历来看,我在面试时专业知识答得也磕磕绊绊,但后来进组后和老板聊天时才得知他真正看重的是综合素质。2)实习过程中,尽量参与到更有impact的工作中,一段实习经历真正给我们加分的点是写进简历和PS中实打实的项目经历,以及来自业界的推荐信。



海外经历

通过前面的自我介绍也能知道我其实是没有海外经历的,但是我拿到了一封国内的外籍导师的一封推荐信,对于海外经历也是一个补充。这个过程我希望能够分享给大家,海外经历的补充不只有以上三种方式。我是在大二暑假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IEEE的一个机器人会议,然后认识了一名当时在南京的外籍教授。然后我在大三有出国想法的时候,当时在考虑补充软背景的各种方式,我就尝试联系了那名教授,希望能在他的指导下进行远程科研,并且在暑假的时候抽出了两周的时间去到他的实验室跟他当面进行了研究学习和交流,他也欣然同意了给我写推荐信。就我最终录取的UCB EECS Meng项目来看,很大一部分是海外本科的学生,就我观察录取的陆本学生绝大多数都有海外经历支撑(暑研、交换),所以我推测这一封海外推荐信在这个项目的录取中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总结来说就是除了之前提到的三种海外学习的方式,在国内其实也有这样的外籍教授或者导师,能够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补充海外经历的机会。



选校

我觉得要完成选校首先要理清去国外读研究生的目的,以及下一步的规划,这样才能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学校能够使你更接近这个目标。遗憾的是我当时并没有想清楚这一点,我的认知还停留在去美国读研主要就是上课学东西的,我没有把毕业后留美工作当作一个必须的事情。实际上确实有同学会这么想,但后来我转变了观念,我意识到如果要回国光指望学校牌子是不管用的,几年大厂工作经验才是实打实的。于是我在当初申请的几所强Research,适合转博的项目就显得有些鸡肋了,例如Umass和JHU的MSCS项目。

选校也不仅是取决于自己想申什么项目,想上什么学校,更多的是对于你申请的项目的录取概率能够有一个大概的估量。然后把这些项目能够划分为几个档次来进行筛选和申请。在这个阶段,我的二位老师为我提供了大量项目信息和选校建议,一是大大节省了我自己去搜集信息的时间成本,二是这些基于大量经验和真实案例总结出的项目信息,让我对项目的优劣势所在和录取概率有了合理的估计,对最终选校有很大的帮助。



文书

在这里要先提一句世毕盟龚老师的申请培训课程,不仅仅是文书写作,还包括申请整体规划,面试、套磁技巧等面面俱到的内容,值得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反复观看,每次都会有新收获。说回文书,首先我通过对龚老师的文书策划和写作课程的学习,对文书框架和各部分内容有了了解,但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实际上在每个项目官网都有对申请材料的要求描述,包括文书,我把它们整理到一起,总览这一条条要求,就能清楚地知道这些学校希望文书包含哪些内容;而横向对比来看,就能看到一些项目对文书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在撰写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在我完成了初稿后,就开始了反复讨论修改的过程。二位老师从文章的架构到段落的结构,再到每句话的表达,甚至用词的准确提出大量修改意见;我的mentor也是计算机专业非常优秀的学长,经历过申请季的他有着自己对cs申请独到的经验与见解,在修改文书中有关具体项目和专业技术的部分时,有这样一个内行来把关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大家多多少少都会在文书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包装,而包装的部分往往是我们不能完全掌控的,如果包装过度反而会显得很滑稽,这时mentor的专业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最终定稿的文书经过GGU native expert修改后,确实如polish这个单词一样,让人感觉眼前一亮。但后来我发现一些项目对文书的侧重点不会明明白白地摆在官网上,而是有一些经验之谈,比如CMU项目众多,往往看重的是申请者的背景与项目的match程度,比如我申请MSIN项目时应该尽可能突出自己在网络领域相关的项目经验,Cornell Tech这个学校十分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如果在文书中大段地在写自己的科研经历就可能有点跑偏了,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了解各个项目是否有这种独特的偏好。



申请季杂谈

接下来有一些具体的申请经验,想跟大家分享。第一点重视先修课,就是不光是对CS专业的同学,可能有一些EE或者ECE,甚至一些转专业的同学想要申请CS项目。那么如果想要进行背景补充的话,我建议首先看一下自己的成绩单上啊,有没有把主要的CS先修课都完成,比如说算法、数据结构、线性代数等等。而并不是一上来就想比如说我用一段科研啊来弥补我的CS背景。第二点呢,就是不要等到截至日期到来的时候再提交申请,还是尽早的选一个集中的时间来完成申请提交的工作。我建议可以用比如说一周的时间集中把申请提交掉。因为早申请往往意味着你能够早拿到结果,而这样无论是对你之后做出选择,还是对你心理状态。都会有比较好的影响。

然后就是提交完申请之后,一定要及时关注申请材料的状态,比如说你的托福、GRE送分有没有送到。你的推荐人有没有及时提交推荐信。这些并不是说你把申请提交之后,它的系统上就可以及时匹配到的,可能短的话几天,长的话有可能几周,甚至一个多月,都匹配不上你的材料,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跟学校联系进行督促,保证申请申请材料的完整性。

然后申请之后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比较建议大家继续进行实习的。无论是对于你之后找工作,或者甚至是如果申请结果不够好的话,实习转正也是一个出路。至于是否要继续进行科研的话,我觉得科研的压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而在申请结束之后的等待期往往是比较煎熬的,双重压力下有可能会对心理状态有一定负面的影响,所以我觉得还是需要考量一下这一点。

然后一个可能的趋势是希望大家注意到的。就是今年越来越多项目采取行为型面试来作为申请的一个筛选环节。行为型面试是与技术没有任何关系,主要考察申请者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个人的一个面貌和素养的面试。我觉得这个是基于什么呢,首先一个就是对于托福考试的信任度有一定的下降吧,因为我们都知道托福考试可以考很多很多次,现在学校可能认为托福成绩并不能准确的表达目前的英语水平啊,它就会采用一个行为面试来考察英语表达和个人素养。

所以说申请结束之后呢,也不能干等着,需要提前了解到自己申请的项目里,有哪些在往年有行为型面试的可能,并且积极的去进行准备。这点呢,世毕盟的模拟面试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帮助我顺利地通过了杜克ECE的行为型面试。

最后一点是拿到offer之后如何进行学校选择的问题,我发现对于就业型型硕士来说呢,有些同学会把就业数据做成当成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但是我的观点是对于同样档次的学校来说,个体的差异其实是远大于学校对于找工作情况的影响的。比如说,这个学校是40%的就业率,那个学校是50%,但实际上呢并不意味着你去了50%的那个学校,就会对你找工作有多么积极的影响,我觉得这个更多的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的,所以说更多的应该考虑一些其他的,包括课程设置,甚至地理位置等一些其他的因素进行考量。

然后这些具体的申请经验呢,可能大家在进入到申请季之后才能够用到或者理解。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先备份下来,然后在申请季的时候可以翻出来再看看。包括我在申请季的过程中,也是反复翻看了之前学长学姐们的经验很多很多遍,然后有一些经验也是当时才能够理解和明白的。


从唯一论文受挫,到全美最热方向排名第一offer:永不止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