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篮世界杯说起
这周不写小说,也不写诗歌,不用思考布局、硬凑格律。这周不做痛苦的事情,只是闲聊。想聊的原因,可能是我的一时兴起,也可能是小说、诗歌写不下去。但大概率是积怨已久,毕竟我已不是那个初出茅庐认为未来一片大好的毛头小伙,可却未彻头彻尾认识并且承认自己的平庸。我也不是天才,有十多年的小说和诗歌创作为证。十三年的小说和诗歌创作,我创作的作品数目,就是投稿的作品石沉大海的数目。不是创作小说和诗歌的天才,那在其他领域更不可能是天才,高考的时候,语文是我的最高分,那时候我还认为历史算我的特长,结果文综和数学不相上下的成绩让我仅敲开了一所三本学校的大门。字都写不好画画自然无需赘言,人又害羞,话有时候都说不利索,音乐更不知从何谈起。身高一米七三,虽酷爱篮球,但跟同级的篮球爱好者相比都算不上出众。模仿过很多球星,麦迪、雷阿伦、艾佛森、斯托克顿。有过篮球梦,但终究没成为篮球领域的河村勇辉。跟河村勇辉相比,我还高他一厘米,只是在认识现实和权衡利弊方面,他确实是没有我有天赋。
虽然当不成职业篮球运动员,当个半职业的篮球迷,我自觉还可以胜任。用人策略、临场战术啥的,深浅不说,总体上我还是懂的。凯尔特人三巨头时期、热火三巨头时期、勇士开启王朝的时候,各个关键场次和关键时刻,教练的用人策略和技战术,甚至19年篮球世界杯男篮对阵波兰最后时刻的发球失误也都在我的理解范畴。本届篮球世界杯,男篮的表现不仅让我这样的球迷大感失望,乃至可以说让全国人民都感受到了耻辱。意料之外嘛?我觉得是意料之中,即便乔尔杰维奇的用人策略我确实看不懂,我也不会将男篮在本届篮球世界杯的颜面丢尽多数归结为主教练的无能。有评论说他刚愎自用,用人策略和技战术表现用糟糕都无法形容。但我倒觉得是我们有愧于人家,人家背井离乡远道而来,还是世界名帅,我们竟然连让人家刚愎自用的资本都拿不出,我不知道我们指责人家的话语如何说得出口。
既然是意料之中,为何还如此失望,并深觉无力和愤怒?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觉得可以套用另一个问题来回答,那便是当我们对男篮的表现感到无力和愤怒的时候,我们是在对什么感到无力和愤怒?小组赛三场全败,输了整整80分,输的分数比我们的场均得分还要高。三场小组赛结束之后还保留什么战胜安哥拉和菲律宾,寄希望于日本打委内瑞拉和佛得角两战全输进而以亚洲第一的身份获得直通巴黎奥运会的资格?最后一场开打之前还是有战胜菲律宾,同时日本输给佛得角17分的理论可能。
无可争议的是,我们是理论大国,凡事皆可理论,并且必须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你不理论,就是认识不够,庸俗,难登大雅之堂,跟大伙在一起让大伙跌份儿。但人不是理论接受的对象,人,要么是判断不出来理论正确与否,要么是判断出来但受种种因素的制约无法指出其中的错误,反正理论对人的要求和人在面对理论时的选择都是接受。掌握理论评判标准的是现实,为什么无力?愤怒?因为现实打了理论的脸。理论制造的重重迷雾,已经让绝大多数人看不清自自身的处境。现实冷不丁的一巴掌拍过来,醒了,从迷雾里探出个头来,看到了,但身子还在迷雾之中,挣不脱,没挣脱那力气,接着开始愤怒。当愤怒的力气也没有了,头再缩回去,眼睛一闭继续闷在迷雾里,等现实的下一个巴掌再抽到自己脸上来。
无力和愤怒还在于比较,跟从前的自己比,跟从前自己从来都瞧不上的对手比。早先我们算得上是亚洲强队,在世界赛场上也不乏强有力的表现,08年奥运会我们还打进过世界八强。在我的印象里,亚洲加上大洋洲,也就澳大利亚、伊朗、菲律宾算得上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日本队根本不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也就从08年开始,在我们以为男篮即将开启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时,结果那却是我们昙花一现的巅峰。此后我们的水平一路下滑,2012年与2016年的奥运会,我们小组赛全部告负,21年的东京奥运连参赛资格都没获得,而随着日本战胜佛得角,我们大比分输给菲律宾,现在我们连参加24年巴黎奥运会落选赛的资格也都没有了。
十余年的光阴流逝可以带来什么?十年树木?十年的时间,一棵小树苗都长成了参天大树。可十余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篮球水平仿佛是大树遭遇了时光倒流,树非但没有越长越大,反而持续萎缩,直至又缩回到土里。这是跟以前的自己比较的结果,一败涂地,无地自容。
再看本届篮球世界杯日本队的表现,就俩字,佩服。尤其日本队中还有个表现出色的身高只有一米七二、在业余球赛的赛场上都算得上是侏儒的河村勇辉,日本队在长人林立的国际篮球赛场上能够取得直通巴黎奥运会的资格就更显其高大。有一种论调说相对于男篮,日本队的分组更有优势,但看日本队在本届世界杯赛场上所呈现出来的竞技状态,若有机会让我们和日本队同场较量,我们的胜算又有几分?求胜欲,基本功,跟从前自己从来都瞧不上的对手比,我们潜意识里的强又强在哪里?
又落到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14亿中国人竟挑不出5个会打篮球的?基于这个老生常谈的问法,一直以来从14亿中国人中挑不出来的人估摸着即便达不到顶尖发达国家各个领域先进人才的总体规模,也无限接近这个数目。难道从14亿人当中真就选不出这么5个人来?放在哲学、科学、文学等等在天赋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个人深度投入和长期耕耘的领域,确实有选不出来的可能,但放在篮球领域,还仅仅只要求做的亚洲顶尖,那就不是选人的问题。
选人的问题存在吗?肯定存在,中国的选拔制度就在那里,八个字概括“整齐划一,一劳永逸”。不论你通过什么办法,也不管你德、智、体、美、劳具体是个啥样的面貌,达标了,进来了,你就是自己人,没达标的,那就看你的造化了。人在世上本有无数条路可走,走到中国的时候就变成了两条,要么顺从,要么被排除。
实际就是全民体制化,高考、高校、家庭出生、性别、年龄、样貌、爱情、婚姻都是标准,个性的东西越少越好,最好没有。国人的一生,都在这里边,除了贫富的差别,大同小异,什么人该配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该配什么样的工作,什么年龄段该拥有什么,一点不能有错,错一点各方面压力就会纷至沓来。
举个例子说,单位新来个小姑娘,二十五六岁,研究生毕业,样貌中上,性格也不错。因为没对象,招来各种好心,各种指点。什么分手了的、离婚了的、离过好几个婚的,个个都成了亲人。天天墨迹人家,不是要给人家介绍对象,就是苦口婆心的劝人家不要太挑了,甚至还有调侃,没完没了的开着在他们认为的没啥大不了的玩笑话。二十五六岁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小姑娘,除了应付导师之外啥社会经验没有,虽然小姑娘表面上笑脸相迎,可她心里能不起波澜吗?
而等人家真的有了归属,他们又有话说,又开始挑对象的毛病,条件没姑娘好的说姑娘傻,条件比姑娘好的说姑娘傻,条件跟姑娘差不多的还说姑娘傻,傻的理由各种各样,中心意思就是不看好,好像除了他们之外姑娘跟谁都长不了。他们又安的什么居心?尊重过姑娘吗?人家姑娘那么好会没人追求?他们知道人家姑娘追求的是什么吗?在我看来问人婚恋情况就像问人年龄一样是极其不尊重别人的行为,问人婚恋情况甚至更为可恶,某种程度上绝对可被定义为种族歧视、性犯罪。有点教养的人都知道,没事别问,除非你已经决定追求人家。
说到这里,对前面说的那些高考、高校、家庭出生等等标准归结一下, 其实就是一个氛围。国家,国家。再大的国,再大的家,那也是由一个个人组成,人的追求是什么?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生的实质就是消磨时光,所谓人的追求,不过如何愉快的消磨时光。
个人的追求按理说是个人的事,但个人的追求却从来都不是个人的事。人是群居生物,处于社会之中,个人的追求再个人,也得放在社会里边去实现。如何实现呢?很大程度上还得仰仗自己身处的社会可以提供一个良好自我实现的社会氛围。什么是良好的社会氛围?定义很宽泛,那些国民幸福程度高于我们的国家都是可给以定义的对象,发展中的,发达的。所以良好的社会氛围,里边的一些基本要素是共同的,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虽不能让它的公民普遍感到满足,但一定不能让他们普遍感到沮丧,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一定是使它的公民积极向上的。
而观如今中国的社会氛围,可以说那些跟危险沾边的词语哪个来形容它都不过分。体制化,那就是政治化,一个大官场,怎么形容官场?世界人民都有广泛的共识。如此反过头来再看从14亿人当中选不出5个打篮球的这个问题,选不出来实在是不为过,以中国的如今的社会氛围,除了自我感觉极擅长权衡利弊的官员外,还能选出啥来?
缺的东西太多,或者说我们丢掉的太多。缺真诚的氛围、信任的氛围、理想的氛围、道德的氛围……按理说接受了两千多年儒家思想的熏陶,这些东西我们本该信手拈来,如今却成了奢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害怕。害怕什么呢?当为民请命的人获得了虚荣,你说他害怕什么?表面上看,它的另一重担忧其实有一定道理,外部势力虎视眈眈的看着你,时刻图谋着对你的颠覆,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氛围就是外部压力的促成。但仔细看这其实根本说不通,感受到外部压力,这只能说明自身的虚弱。倘若自身足够坚定,拥有足够的信念、虔诚和信任,还怕别人颠覆?或者反过来问,人家能颠覆你,你为什么就不能颠覆别人?人家凭借什么能引发你被颠覆的担忧?
世界上唯一一个几千年传承不断的文明给了我们骄傲,同时也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一个文明可传承和延续的东西是什么?制度、建筑、领土、种族?当然这些都可传承和延续。但一个文明所传承和延续的内核,一定是塑造这个文明的精神。中华文明的精神是什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不强调个人,强调奉献、牺牲。西方文明的精神又是什么?希腊精神,希伯来精神,双希精神,强调个人、活泼和自由,再加上克己、信奉。西方文明普遍继承的这两种精神,也是从几千年前延续到现在,如此怎么还能认为西方文明是断代的文明?我们的文明在延续上又怎么称得上是世上独一份?
再看我们,我们如今这样的社会氛围是怎样形成的,不就是因为我们华夏文明的精神和西方文明的精神发生了碰撞,我们的社会氛围之所以如此糟糕,不就是因为我们丢掉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核,接受了双希精神的侵入。并且还仅仅只接受了希腊精神的侵入。个人、自由,唯利是图。不受束缚的个人主义和自由那就是野兽,一个野兽横行的社会中,能维持而今的局面,只能说已经很见工夫了。
以这样的社会氛围来讲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到新中国成立百年的时候达成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的直觉是,任重道远。经济规模达到的话,应该不成问题,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单单一个经济指标远远不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什么?百科上的答案,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上层建筑又能决定什么?看看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存在的文明他们都干了什么,结局又是什么,大体上那都是上层建筑的作用。上层建筑的水平可以算得上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基本特征。
那上层建筑是否能决定一个民族的存亡?从历史经验来看,应该是不能。同样看看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可一世的文明的数目,以色列联合王国、赫梯、波斯、马其顿,等等。在内部的离心离德和外部军事、科技等因素所形成的压迫的共同作用下,再高级的上层建筑也显得那么的不堪一击。所以国家这种存在形式,远没有民族来得牢固。我们拿以色列联合王国来举例。公元前1000年前后,以色列联合王国出现在巴勒斯坦地区,历经扫罗、大卫、所罗门三朝盛极而衰,最终由于拥有无上智慧的所罗门的挥霍,当他死后不久,以色列联合王国便在亚速的铁蹄的践踏下分崩离析。随着王国的覆灭,犹太人再次踏上了那条绵延千年的颠沛流离之路,尝遍了各种屈辱甚至还面临过灭种的命运,巴比伦之囚、希特勒对他们的屠戮。
但苦难并没有使犹太人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相比于他们建立的国家,犹太这个民族要远远的长寿。而这个民族之所以如此长寿,是不是因为他们在千年的磨砺中坚持了自我,发扬了自身顽强、坚韧、忠诚,或许还有点自视甚高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对于这个民族所建立的国家的存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塑造强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一个民族在起伏不定的命运面前应尽的最大本分。民族精神就是上层建筑的最顶层。它的最大特征是,自成体系,可以独立存在,这是一剂应对任何危机都能起到效果的良药,不幸的是我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它的效用,甚至将其视为禁忌。从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那便是我们将我们的民族精神放到了经济基础可以决定的行列。围绕经济建设,我们拼凑了一套自圆其说的上层建筑,在这套建筑中,我们循着一条诱良为娼的惯有路径,将我们的民族精神一步步沉沦,至今未见渊底。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除了技术进步生成的蒙古大军和近代西方侵略者对人类各个文明制造的破坏外,一个文明的泯灭往往由内而外的,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更迭,无一不是内部积疲积弊所催生的变革或者沦陷。只是不管朝代如何更迭,相对于其他文明来说,我们的文明一直延续下来一个完整的脉络。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给我们的文明发展提供了一个持续千年的稳定发育的契机,促使我们的文明成型并且变得牢固。清朝的闭关锁国让我们蒙受了百年的屈辱,但给予我们的文明优势的恰恰是“闭关锁国”,是得天独厚的封闭性。放眼横亘在西南部和西部的群山、高原和荒漠,试想那里如果是一片坦途,我们的文明会不会和西方文明早早的发生充分的交融,这种交融又会使我们的文明呈现怎样的面貌?好坏难测,但绝对不会是我们熟知的那个样子。换言之我们的文明之所以在奴隶和封建社会成为人类诸多文明中独特的存在,是因为在这两个时期,我们被安置在了“伊甸园”中,在这两个生产力有限的时期,西方文明绝没有大规模跨越那些高山和荒漠的可能。
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过一种相对封闭的伊甸园式的生活呢?看看近代以来我们所遭受的屈辱,答案不言自明。工业时代降临后,任何天然屏障都不再可能成为一个文明的护城墙,在天然屏障不再能为一个文明提供和平稳定的环境后,军事和思想的先进程度对于一个文明生死存亡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回顾近代以来我们对外的两次开放,实乃都是被迫。第一次是迫于西方的船坚炮利不得不开放,第二次是迫于如果不开放我们最终还将面对西方的船坚炮利不得不开放。经济基础虽然决定不了民族精神,但却实实在在的决定着一个文明军事实力的强弱,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开放了,有钱了,军事实力发展到世界数一数二的水平。然而此长彼消,军事实力伴随着钱财的积累是强大了,但我们的思想却滑坡了。而思想所塑造的民族精神是根基啊!我从不认为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凭借武力征服我们这个国家,即便没有对外开放。对于像我们这样如此大体量的国家,内在因素一定是它沉沦的主要因素。所以思想才是真正掐着我们的脖子的那只手。
奈何随着开放的深入,我们放弃了原有的精神,任由双希精神中希腊精神的侵入不断放大着本有的劣根性。我们最大的劣根性,习惯于被迫,不得不。正是这种劣根性,纵容甚至助长了如今的社会氛围。前文列举过,中国的社会氛围缺乏的东西很多。但归根结底,其实缺乏的就是一个良好的批评的氛围。忧国忧民的话不让讲,骂爹骂娘的话倒是随便说。可以无关痛痒,但绝不能切中要害。以为那是智慧,到最后其实是聪明过了头。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靠经济发展?靠虚张声势转移视线?
真的猛士敢于怎样?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不够,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天才。批评的天才和创作的天才,木心先生三十多年前就这么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何至今我们还在对这些人的出现抱有无尽的期待?面对这个问题我个人深觉羞愧,怨我不是天才,除了埋怨,为这个文明我啥都贡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