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讲记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022-12-10 01:17 作者:大科黄  | 我要投稿

师:今天我们讲,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我们日常口头里面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就会有眼前的忧患。

师:长远的考虑和眼前的忧患是因果关系吗?反过来说,如果我进行了长远的考虑,也就没有眼前的忧患了吗?你们可以举例说明,这个逻辑是否正确。

生2:我认为是正确的,比如说下棋,多考虑几步,就不怎么会犯错。

师:这里你偷换了概念,应该是多考虑几步,就没有眼前的错误了。眼前的错误,跟你多考虑几步并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你刚刚讲的容易犯错误有关。我这么说了,你们就是知道哪里出问题了。

不是经常有句话叫活在当下,未来不迎吗?《道德经》里面也讲,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用当下的办法,解决当下的事情。很多书里面把它改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些改老子原本的人根本就是不理解老子的意思,他们只会看书,不会做事,而道德经是做事后,智慧的结晶,不做事自然理解不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你们以后无论看《论语》的解读还是《道德经》的解读,最好看那些经商,从政或者带兵的人的解读,更接地气,关于这句的解读我以后再讲。

要想正确解读这句话,就要把这句话里面的核心字理解清楚,这里的核心字,就是远和近。关于远和近的解释,我在上节课,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讲过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相当于是上节课的延申,上节课孔子叫我们要习其相,而不是性其相,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了解事物的真相,而不是通过描述或者外观的介绍去了解事物。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注重实践应用的学问,而不是西方那种象牙塔学术,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各种细枝末节,比方心理学就分成很多各种各样的心理学,行为心理学,金融心理学等等,而且每一门都是几本很厚的书籍,按照那种方式,一个很难把一门课了解得很透彻,更何况好几门课程呢?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同,是以人为中心的学问,管你什么心理学,只要跟我当下的任务状态相关的,我都拿来用,根本不会分那么细,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这样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而是不是像西方那种描述了一大堆,解决问题却用不上。我们中国的佛学或者道家学问,直指人心,直接指出问题的本质,效率高不说,而是自己也非常轻松。但是我们现在有这方面学问和能力的很少,大多数人学习心理学都是跟着西方在学习,我们大学心理学的课本都是西方翻译过来的课本。

回到这句话,近表示容易,简单的,浅显的。远表示复杂的,困难的,深奥的。那么这句话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到努力谋划和考虑的种因,那么他所在意期待的那个果,最后带给他的也只能是忧患和祸害呀!

这样是不是就有逻辑关系了,也就是我们在习其相的过程中,需要在因上下功夫,得到的果自然就不会祸患连连了。

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下你们要想提高你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最好去认真写一下,我现在已经给你们简化了很多任务了。完整的训练过程应该是,我把任务布置下来后,你们提前先查好,做好准备,我讲解的时候讨论,讨论完后,你们把正确的解读写出来。我也会写一篇给你当作参考,参考完后,你们再改,改完后,我再给你们点评点评,这样一个完成的过程训练下来,多做几次,你们无论是表达能力,还是逻辑思维能力就会提升很多。这个很耗时间,但是我认为要想提高的话,这个时间是值得的,等你们放假后我们就这样做几次吧,这个过程有点烧脑,你们要做好准备。

这种方式的学习就是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们要去查资料,讨论分析,总结,最后写出来,得到的一定是各方面的锻炼,能力也有了,知识也记住了,也知道怎去用。而以课堂或者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你们最多就是死板的记住了很多知识,根本不会用,更谈不上,多少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

同样的你们去表演一段英语电影的片段,然后拍出来,也是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教你们英语,而是你们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要去揣摩人物的心理,表情,练习台词,背台词,模仿人物的动作,自然就把英语学会了,比你们坐在课堂上听课要有效果得多,所以以后给你定好任务之后,一定要认真去练习。



论语讲记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