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全学年123讲)陈宝国

我又回来了,重新做一下第一章,随堂笔记,用于课后复习,所以尽量简洁明了。
课程:普通心理学
授课老师:陈宝国
学校: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爱好群q:529717814
第一章 绪论
教材: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 彭聃龄
参考书:
《普通心理学》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
《心理学的故事》亨特
《改变心理学的研究》
《登天的感觉》岳小东
(绪论太无聊了,大多数我已经都知道了,而且其他的科目都会详细提到的,所以我删减了很多。)
第一节 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行为
偏见:猜测他人心理、心理咨询、研究变态、心理学家会催眠、分析梦……
Psychology=“psyche”+“logos”
心理学是阐释灵魂的科学。
①个体心理学
认知:信息加工系统
动机和情绪:调节和控制系统(共性)
能力和人格:心理特性系统(特性)
②社会心理学
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或者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
社会促进、社会惰化(责任不明确)、旁观者效应(责任分散)、从众、去个性化……
③行为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
2.分类
①理论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
②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军事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3.研究目标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自然条件)
试用条件:
①所观察对象、现象无法控制
②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
③违背社会道德
优点:保持自然性、结果比较真实
不足:①结果有时难以检验和证实。②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大,易产生观察者偏差。③不能得出确切的因果关系
二、实验法(控制条件)
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混淆变量
1.优点:①可以揭示因果关系。②可重复、可检验。③数量化指标明确
2.缺点:外部效度难以确定
三、测验法(量表)
信度、效度
四、个案法
优点:探索性、提出假说
缺点:花费时间、样本偏差
第三节 发展历史
“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艾宾浩斯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心理学实验室。
一、构造主义

二、机能主义

三、格式塔心理学

四、行为主义(1913)

五、精神分析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盖奇再也不是原来的盖奇了”
重点问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左右半球不同的功能、脑功能的学说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进化
⒈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单细胞生物)
⒉多细胞生物——网状神经系统(水蛭、水母)
⒊环节动物——链状神经系统(有感觉能力)
⒋节肢动物——节状神经系统(蜘蛛)
⒌低等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系统
独立的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和小脑。两栖类动物的前脑发展为两个半球,爬行类动物开始出现了大脑皮层
⒍高等脊椎动物——大脑出现沟、回,面积增大,机能分化(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 )
2.脑进化的特点
⑴脑的相对大小变化
用脑指数来衡量脊椎动物脑的相对大小
脑指数:脑的实际大小与预期大小的比值。将猫的脑指数赋值为1,根据目标动物的体重和脑重来计算。
假设猫脑重平均为25g,体重约为7000g,人体重60000g,预测脑重215g,脑实际重约1350g,脑指数6.3(1350/215 )

⑵皮层相对容积和面积的变化
嗅觉有关的皮层是旧皮层,后来发展起来的是新皮层。哺乳动物的新皮层得到了巨大发展。
如果用皮层指数来表示皮层相对大小,人新皮层容积是非灵长类动物的3.2倍。(皮层指数:实际大小与预期大小的比值。)
人皮层面积——4页书,黑猩猩——1页书 猴——1张明信片,老鼠——1张邮票
⑶皮层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结构上:其他动物新皮层容积小,人的新皮质容积大。
功能上:人的功能更复杂:视觉区(松鼠4个,猫12个,枭猴14个,人脑至少20个)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点)
人脑中至少有1000亿个神经元,构成了异常复杂的神经系统。

一、周围神经系统:接收信息、传递信息
躯体神经系统:调节身体骨骼肌肉的动作
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
二、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和调节全身的功能,加工全部传入的神经信息,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发出指令。
脊髓:躯体与脑补之间神经传导的通路,简单反射的中枢。
1.脑干(延脑、桥脑、网状结构)
延脑:生命中枢,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
桥脑:对呼吸、睡眠、意识等具有调节作用。
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下行激活系统,能加强或减弱肌肉的活动。
2.小脑:与皮层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运动,协调身体的运动,调节身体姿势与平衡。与运动技能的学习有关。
3.间脑(丘脑、下丘脑)
丘脑:皮层下感觉中枢,除嗅觉外的各种感觉的中转站。
下丘脑: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皮下中枢管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与饥饿、口渴等密切相关。
边缘系统(在大脑内侧面,覆盖在脑干的外面):本能行为,捕食、攻击…
海马:记忆和学习(短→长,H.M案例)
杏仁核:主管愤怒、恐惧的情绪
一项脑成像研究,让被试判断威胁性词和中性词语的书写颜色。发现威胁词比中性词显著激活了双侧杏仁核。杏仁核参与了对令人不愉快的词汇的评价。
◎机体感觉区:顶叶中央后回
接受来自皮肤、内脏等器官的刺激,产生温度、触、疼等感觉。
◎初级运动区:额叶的中央前回
发出运动指令,支配身体运动。
(以上两个: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头部在感觉区投射是正直的。各部分投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它们的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4.大脑
⑴语言区
布洛卡区:与说话有关,运动性失语症
威尔尼克区: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
角回:理解书面言语有关
联合区:占总面积的4/5左右。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刺激的直接输入,不直接支配身体的运动,对信息进行高水平的加工。
⑵不同区域的功能
前额叶:运动、计划、控制、记忆、注意、推理、问题解决、语言、人格有关。
顶叶:温度、疼痛、触压、机体感觉等。
颞叶:听觉、语言、记忆等。
枕叶:视觉等
大脑发育顺序,从后往前。
脑具有可塑性,贯穿一生。年龄越小,可塑性强。
在后天经验的作用下,脑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会发生一定的程度的变化。(老鼠丰富环境实验)
左、右半球的功能研究

割裂脑实验:斯佩里和扎加尼加,为防止癫痫病恶化,切断胼胝体。(60年代)
第三节 脑功能的学说(重点)
一、定位说
各种功能是由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
加尔的颅相说:由颅相的形状推知某种心理能力。(27个区域)
评价:定位理论对脑功能做出静态的、局部的描述。
二、整体说
脑的功能是由大脑整体负责。
19世纪中叶,弗洛伦斯:切除老鼠一部分皮层导致的行为损伤,损伤程度与切除大脑皮层的大小有关,与所在部位无关。
20世纪中叶,拉什利,老鼠迷宫切除实验
均势理论:以同等程度对学习发生的作用总体活动理论:学习效率与大脑受损面积有关,与受损部位无关。
批评:大脑不是一块原始、未分化的组织。老鼠的大脑太过低级,很难推论到人身上。
三、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神经心理学的创始人):不能将心理机能集中在某些细胞群,细胞群必须置于协同工作的系统内,在复杂系统中分别起作用。大脑皮层定位是动态的、系统的。
㈠、机能系统
1.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系统。网络结构和边缘系统
2.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的系统。枕叶、颞叶、顶叶等
3.行为调节系统。前额叶等
(三个系统既分工又合作)
㈡、大脑分区
一级区:刺激的直接接受区,高度特异化的功能。
二级区:对信息进行综合的脑区,加工一级区加工过的信息。(联合区)
三级区:对信息进行空间和时间整合。
四、模块说
扎加尼加(认知神经科学之父):脑是由许多功能特意化的功能模块构成的 ,功能模块既分工又合作,保证心理与行为活动的完成。
五、神经网络学说
各种心理活动是由不同脑区协同合作构成的神经网络实现的。

第三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概述
(重点: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含义 关系)
一、什么是感觉?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探查到环境当中存在的刺激的。
意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和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感觉剥夺)……
二、如何测量感觉?
(感觉这里应该少一节,先来挖个坑,晚点填。。)
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叫最小可觉差。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韦伯定律:刺激的增量ΔI与原刺激量之比I是一个常数K。K=Δl/l,Δl: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增量——差别感觉阈限(使用于中度刺激强度)

三、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关系?
1.对数定律(费希纳):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刺激强度增加的快,感觉强度增加的慢。P=K㏒I,P感觉强度,I刺激强度。以韦伯定律为基础,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
缺点:假定刺激增加一个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产生的感觉增量也相等,这点已被否定。
2.幂定律(斯蒂文斯):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幂函数,你感觉到的大小P与刺激量的幂I成正比,P=KI∧n。
数量估计法,主试给出一个标准刺激,并给出一个感觉评估值,然后呈现变化强度刺激,被试主观评估感觉量。

局限性
◎背景效应:①当使用的是接近于绝对感觉遇现时幂指数的斜率较大。②选定的标准刺激越大,幂指数的斜率较大。
◎反应偏向:被试在评估的过程中,倾向于用结尾为0或5的数字来评估感觉的强度。
第二节 视觉的生理机制
重点:颜色问题
视觉在感觉系统中起主导作用,70%-80%信息获取靠视觉。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可见光波:380-780nm
依次看到的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㈠人眼光路系统:光线→角膜(聚焦光线)→瞳孔(控制光亮)→晶状体调节(聚焦图像)→视网膜
㈡视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
①结构: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视椎细胞和视杆细胞(能量转换,感觉器)

②换能作用:
a.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
b.视锥与视杆细胞中的化学物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c.结构改变释放能量,激发感受器发放神经冲动 。
㈢视觉的传导机制
神经冲动将沿视神经传至大脑,传导由三级神经元实现。
第一极:双极细胞
第二极:神经节细胞(视交叉)
第三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枕叶纹状区。

㈣视觉的中枢机制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枕叶纹状区,实现对外界刺激信号初步的分析。
1.视觉感受野
Hubel&Wiesel:采用微电击记录技术,记录视皮层的动作电位,考察视网膜接受的刺激类型和位置,和视皮层细胞反应的关系。


简单细胞:对视网膜特定部分、方向的线条起反应。
复杂细胞:对特定方向的线条起反应。不管位置。
超复杂细胞:对线条起反应不管方向,位置,也对角起反应。
(细胞越复杂,对刺激特征的反映越趋于概括化。)
2.特征探查器
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它们能够对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做出反应。(如:边界、直线、方向、角度…)

3.视觉加工的两条通路
“what”通路:腹侧通路,从枕叶到颞叶,辨别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等。
“where”通路:背侧通路,冲枕叶到顶叶,辨别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等
总结:刺激→视网膜→神经冲动→神经的三级传导→枕叶的纹状区→传导到颞叶、顶叶
第三节 视觉的基本现象
一、 颜色(重点)
1.定义:光波作用与人眼所引起来的视觉经验。
2.颜色的属性
色调: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不同。物体表面的色调取决于物体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选择性反射。
明度:颜色明暗程度,取决于光强度、反射系数。照明强度越大,反射系数越大,颜色越亮。
饱和度:颜色的纯杂程度。颜色越纯,饱和度越大,颜色中插入白灰等其他颜色越多,越不饱和。

明度中等时饱和度最高。
3.颜色的心理效应
颜色不仅是一种视觉现象,而且它可以影响其他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自杀黑桥)
⑴颜色对听觉和大小知觉影响
◎绿光照明听觉能力提高,红光照明听觉能力降低。
◎红光照明比蓝光照明,物体看起来大。
⑵颜色对味觉的影响
同样咖啡倒入不同颜色的杯子中。黄色杯子的,显淡;绿色杯子的,带酸味;红色杯子的,味道最鲜美。
⑶颜色对感觉的影响
红橙色的光照,感觉肉类新鲜红润;蓝绿色的光照,感觉肉质已变腐烂。
①冷暖感
暖色调(红橙黄):欢乐、积极、兴奋。
冷色调(绿蓝紫):宁静、镇定、肃穆。
②涨缩感
红、黄有扩展感,蓝、绿有收缩感。同色调深浅不同,浅色给人宽大的感觉。
③轻重感
明度小的颜色感觉厚重、沉稳,明度大的颜色感觉轻快。
⑷颜色的情绪和情感
“生命是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我以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给了忠义,蓝教给了我高洁,粉红赐予我希望,灰白赠给我悲哀,再完成这桢彩图。黑还要加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闻一多

4.颜色(色光)混合的定律
三原色,红绿蓝
互补律:每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同它相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红青,绿紫,黄蓝)
间色律:混合两种非补色,产生界于两者之间的颜色。(红绿–黄,红蓝–紫,蓝绿–青)
5.色觉理论
⑴三色说
Thomas Young & Helmholtz
三种视锥细胞(视网膜):感红、感绿、感蓝
T.Y: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中一个特殊波长的光波敏感,单一光出现,产生单一颜色;两色光,产生混色。
H:每种感受器对各种波长的光都起反应,但反应强度不同。各种颜色是由三种感受器按照不同兴奋比例活动产生的。混合不同强度的三原色,能产生各种颜色 。

(视网膜上确实存在着三种感光细胞)
局限性(无法解释):
①红绿色盲,把长波看成黄,短波看成蓝,黄是由红绿混合形成的。
②色盲成对出现,红绿、黄蓝。
③感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没有立即消失。它能保留短暂时间,叫这种现象叫后像。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⑵对立过程理论(四色说/拮抗说)
黑林(Hering,1874)
三对感觉色素(视网膜):白–黑,黄–蓝,红–绿
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与异化作用(合成与分解)。在同化和异化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颜色体验。

①无法看见红绿/黄蓝光:由于红–绿/黄–蓝色素是一种对抗过程,或是红–绿/黄–蓝对立的成分所以不能同时出现。
②色盲成对出现:由于视网膜上缺乏一对或两对感光色素。
③颜色互补现象:同时呈现红和绿、黄和蓝,由于它们引起色素的活动是对抗的、作用相互抵消。
局限性:不能解释混合红绿蓝可产生各种颜色,也没有发现视网膜上存在起对抗作用的感光色素。


⑶颜色加工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视网膜水平上,加工机制符合三元色素。(视网膜、视锥细胞)
第二阶段:在视觉传导通路上,即神经节和外侧膝状体细胞通路上,加工机制为对立的过程。(对立作用的细胞)
最后在视觉高级中枢产生各种颜色感觉。
缺:为什么红绿蓝混合能产生各种颜色?
二、视觉中空间因素的相互作用

马赫带(Mach Band):在明暗交界处,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光带。

三、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引起的感觉性的变化。(痛觉很难适应)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30~40分钟)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5分钟左右)
第四节 听觉
一、听觉刺激
绝对感觉阈限:20~20000Hz
最敏感:1000~4000Hz
声音的物理特征:频率、振幅、波形。
听觉的基本特征:音调、音响、音色。

每天处于85分贝的环境中,听力丧失。
15分钟处于120分贝(摇滚音乐)的环境中,听力受损。
130分贝以上的声音可使听力立即丧失。
二、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耳廓、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鼓膜、三个听小骨、卵圆窗、正圆窗,放大声音
内耳:耳蜗、前庭器官,传递声音
三、声音的传递过程
耳廓收集声音(物理声波)→耳道传导震动鼓膜→3块听小骨(最小的骨头)→镫骨底板的蜗窗→内耳液体活动→刺激毛细胞(听觉感受器)→耳蜗神经→颞叶初级听觉区
传导性耳聋:助听器
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
四、听觉产生理论
(人耳如何对声音的频率进行分析?)
共鸣:一个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波使邻近其他物体也发生振动的现象。
耳蜗基底膜长度约为30mm,内含2万余条横行的神经纤维。
1.共鸣理论:赫尔姆霍兹(1863)
耳蜗基底膜长短不同的横行纤维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频率高,耳蜗底部的短纤维共鸣;频率低,顶部的长纤维共鸣。
基底膜的振动,引起毛细胞的兴奋。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基底膜的不同位置实现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不足:频率范围为20~20000Hz,基底膜长短纤维之比为1:10。基底膜长短纤维的振动不可能辨别出那么多音高的变化。基底膜的神级纤维交叉在一起。
2.行波理论:冯·贝克西(20世纪40年代)
声音引起基底膜像行波一样的振动。
声音频率不同,行波最大振幅所在的部分不同。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

基底膜某一部分振幅越大,柯蒂氏器上的盖膜就越弯向那个区域的毛细胞,使其激活的比率上升。
这些激活率最大的神经元,分析了声音频率的信息。
音调取决于基底膜上哪个位置发生最大振幅的运动。
评价: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的辨别,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
500Hz以下的声音引起基底膜各部分相同振幅的运动,对毛细胞施加相同的影响。
3.频率理论
通过基底膜的振动频率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镫骨和基底膜等频率振动,基底膜的振动引起毛细胞同样频率的神经冲动。
基底膜的振动次数少,毛细胞冲动量少。反之,则大。毛细胞神经冲动的频率实现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20世纪40)
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和声音频率对应。
声音频率提高,各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总结:
5000Hz以上:行波理论
500—5000Hz:行波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
500Hz以下:频率理论
第五节 其他感觉
一、肤觉
刺激作用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
每天抚摸早产的婴儿45分钟,比未受抚摸的婴儿成长的快,促进智力发育。
㈠、触压觉
◎触觉: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
压觉: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
◎皮肤不同部位触觉敏感程度不同
嘴唇、舌尖、指尖敏感
背、腿、肩脚底不敏感
◎两点辨别阈限:能够分辨皮肤上两点的最小距离
◎两点阈限:皮肤部分不同,两点阈限不同
㈡、温度觉
适宜刺激:感受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
温觉感受器:罗弗尼氏小体
冷觉感受器:克劳斯氏小体
一种温度引起的感觉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来决定。
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身体的不同部分,生理零度不同。
㈢、痛觉
当任何刺激对有机体具有伤害作用时,引起痛觉
感受器:皮肤下的自由神经末梢
痛觉的产生、程度并非完全取决于刺激的强度——①幻觉肢体疼痛,10%的截肢患者报告。②有强烈的伤害性刺激未感觉痛,赤足走炭火……
与痛觉有关的因素:
1.信念:战场上受伤的士兵,不感觉疼痛
2.期望:安慰剂效应。给期望注射吗啡的病人注射非止痛药,疼痛感降低。
3.注意:关于刮骨疗伤,下棋。
4.情绪:被试把手放入冰水中,看不同情绪色彩的图片。焦虑、恐惧、愤怒会增加疼痛的时间。
“视痛为快乐,增加痛的忍受力!”
5.文化:忍耐疼痛
二、嗅觉和味觉
㈠、嗅觉
适应刺激:有味气味的气体物质。
感受器:鼻腔粘膜中的嗅细胞
㈡、味觉
适宜刺激: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感受器:味蕾
主要味道:舌尖——甜,舌前部——咸,舌两侧——酸,舌后——苦。
(年轻人味蕾可再生,舌头中央无味蕾,老年人一些味蕾丧失。)
味觉混合两个特点:
1.味道独立,不同味道混合保留各自特点
2.相互抑制,味道混合、强可以掩饰弱的
味觉和嗅觉相互联系(感冒时吃饭)
味蕾和疼痛的神经纤维是相连的(辣椒)
(挖坑,内部感觉自己看)
第四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
◎定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知。知觉就是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类型: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都是直接作用在感觉器官的。但知觉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感觉是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受人的主观因素比较大,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一、影响知觉的因素
1.需要(需要剥夺与识别阈限)
2.动机(介绍内容与对象评价的关系)
3.情绪(非/犹太民族回忆图形)(夜晚看见鬼,情人眼里出西施)
4对事物的价值、态度(硬币较大实验)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对象、背景)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对象和背景相互转换、相互依赖。(双歧图形:白杯子与黑人脸、少女与老太太)
作用:保证了我们对知觉对象进行精确的反应 。
应用:迷彩服、红绿灯……
2.整体性(整体、部分)
特征整合理论(局部优先)
小字母组成大字母、拓扑性(整体优先)
作用: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但由于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特征。
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言语及非言语交流及行为(刻板行为)缺陷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多起病于三岁前,属于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病患率:0.2~0.6%

自闭症信息加工的理论
1.中央综合不足假设
自闭症者难以对刺激形成统合,在认知加工集中于细节而忽略整体。这反映了主管信息资源整合的中央系统的失能。
中央统合不足导致他们不能将分散的信息整合为整体,难以整合复杂的社会互动信息,表现出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
①镶嵌图形测验正确率高、反应时短
②自闭症比正常人更少产生错觉
③得体镶嵌字母和孤立字母识别速度相近,但正常儿童识别镶嵌字母较慢。
④判断更多注意嘴部,较少注意眼部。
⑤杏仁核的激活过强,注视眼的时间与杏仁核的激活正相关。
2.知觉技能增加模型
自闭症者在某些低水平的知觉任务中比正常者完成的更好,但不存在整体加工缺陷。
王立新(2007):自闭症者在复合刺激加工中具有局部优先的趋势。(自发命名,局部优先。命名大字母,没有差别)
3.理解性
人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觉对象做出的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影响因素:知识经验、动机、需要、情绪、兴趣、爱好……
作用:理解帮助于知觉的选择性(双歧图形)、整理性(不完整图形),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字母单词预期)。
4.恒常性
当认知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认知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种类: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影响因素:距离线索、视觉线索(参照物大小、形状,观察角度、明度……)
作用:保持对客观世界较为稳定的知觉。
(这后面突然少了很多,我后期再根据书补上,现在,先空在这吧)
第三节 空间知觉
二、大小知觉
㈠、影响知觉大小的因素
艾姆斯小屋(单眼看)
⑴知觉到的大小=视网膜像的大小×知觉到的距离
⑵物体熟悉性
⑶邻近物体的大小或环境
⑷身体姿势(观察角度)
㈡、距离和深度知觉
视涯实验
1.肌肉线索(近距离起作用)
①眼睛的调节
看远处不同的物体,晶状体的曲度不同,控制曲度变化的睫状肌的紧张度提供距离信息。
②双眼视轴辐合
眼睛随物体距离的改变,将视轴汇聚到注视的物体上。物体远近不同,辐合角不同。控制符合视轴符合的肌肉紧张度,提供距离信息。

2.单眼线索
①对象重叠/遮挡
②线条透视(近大远小)

同样大小的物体,远处的物体视角大,看起来大;远处的物体视角小,看起来小。
③空气透视
远处物体显得模糊,近处的清晰。
④视野位置高低
视野中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个,显得更远
⑤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小而密的看成远的,大而疏的看成近的。
⑥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
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做相对运动时,近的快、方向相反;远的慢、方向相同。(运动透视:近的快,远的慢 )
3.双眼线索
⑴双眼视差(1300m以内起作用)
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成像的差异。
由于两眼睛相距65mm,观看同一物体时,两眼得到的视像并不完全相同。如果双眼是视差够小,视觉系统把它们融合为某个距离上的个体。视觉纹状皮层存在探测双眼视差的神经元。
物体近,双眼视差较大;物体远,双眼视差较小。
(单眼盖笔帽)、(立体电影原理)

(挖坑,方向定位……自己看)
第四节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和事情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①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四季、太阳)
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心跳)
③借助计时工具。(钟表)
㈠.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事件发生数量多、性质复杂,时间感觉过得快。
2.兴趣和情绪
感兴趣的、愉悦的事情,过得快;期待事物出现时,感觉过得慢。“快乐时光终觉短”
3.感觉通道的性质
在判断时间间隔的准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最差。最小辨别时距:声音1%秒, 触觉1/40秒,视觉1/10~1/20秒 。

(可以用快乐的事件做实验)
二、运动知觉
含义:物体的运动特性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察觉 。
运动知觉的阈限:
上阈,605.2毫米/秒;下阈,0.66毫米/秒
㈠、似动
在一定的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位移。(错觉)
1.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看到从一个刺激向另外一个刺激的连续运动。
(两条直线,间隔60ms出现,看到运动)
由于刺激引起的感官兴奋有一个短暂的持续时间,当第一个刺激所产生的兴奋未消失时,接着出现第二个刺激,两个刺激印象结合,产生的运动的知觉。
2.诱导运动
在缺乏参照物时,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相对静止的物体产生了运动的印象。
(“月亮在云中穿梭”)
3.自主运动
(漆黑的房间,看一个静止的光点,光点好像在运动。)
可能的原因:眼睛不可能把注视点精确的保持在黑暗中的光点上,眼睛的移动引起光点的网像排徊于视网膜。
4.运动后效
在注视某一方向运动的物体后,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朝前反方向的运动。
(注视瀑布一分钟,然后看向周围的树木,周围的树木好像在向上运动。)
注视水流一定时间后,负责侦查向下运动的特侦觉察器由于受到连续刺激产生了疲劳(敏感性下降)。
视线转移到静止的物体,负责侦查向上运动的特征觉察器的激活强度高于负责侦查向下运动的特征觉察器的强度,导致知觉景物向上的运动。
(真不戳,继续挖坑,第5节的错觉,又没讲,找个时间结合书上的内容,下次更吧。。感觉挖的坑有点多了呀……)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概念
一、意识
①是一种觉知,②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③是一种心理状态
功能
⑴监督功能:监视自我和环境。
⑵控制功能:控制和规范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二、无意识
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和过程。
①无意识的行为:日常熟练的行为,呼吸、走路、吞咽、小动作…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未意识到对行为起作用的刺激。
③盲视:视觉中枢受损后,病人仍能“看见”或区分某些事物。

研究方法:阈下启动/呈现刺激法
控制刺激的呈现时间,考察无意识加工过程的存在及其对有意识加工的影响。
呈现刺激时,50%辨认出的时间——知觉的辨别阈限。

三、特殊的意识状态
㈠、睡眠和梦
并非完全失去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


1.研究方式
生理记录仪记录,睡眠时脑电波(EEG)、眼动、肌肉的紧张度、血压等身体指标。

2.睡眠阶段

第一、二阶段,潜睡。第三、四阶段,慢波睡眠。合起来为一个睡眠周期,一般大约在60~90分钟。

快速眼动阶段(80%的人都在做梦)

REM睡眠的作用
跟记忆的加工、巩固有关,
被叫醒后,注意力难以集中。
3..睡眠的作用
①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
②有助于有机体组织的恢复和生长
③增加对对疾病的免疫力
④让心智保持清醒
⑤有助于学习与记忆
⑥有助于改善心情
⑴突触动态平衡理论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在苏醒的时候是增强的,在睡眠的时候联系是减弱的。睡眠可以减掉一天当中建立的多余的突触,留下那些联系最强的突触。
可以通过睡眠为形成新的记忆腾出空间,让突触重新进入一种正常的状态。
⑵记忆强化理论
睡眠强化了先前的记忆,激活了某些突触之间的联系,激活了某些突触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变得更加牢固。
⑶生物进化角度解释
它是动物避免消耗能量,能够在一天当中不适应的一段时间内避免受到伤害。
4.梦
⑴弗洛伊德
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从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缺乏科学依据,无法实证)
⑵霍布森
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在睡眠时由于刺激便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
⑶认知观点
梦负担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仍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㈡、催眠
催眠是另一种意识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们会轻易地对暗示做出反应。
它的脑电波与清醒时的脑电波相似,是一种深度的放松状态。
1.催眠时的特征:
①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
②能够觉察到周围环境
10%的人不能被催眠,10%~20的人很容易被催眠。(斯坦福催眠易感量表)
2.催眠下的心理特征
①对暗示的可接受性增高,意识发生了变化。暗示:向人表达非强迫性的意见,但能使对方在不加怀疑的情况下接受。
②主动性反应降低、注意层面非常狭窄、知觉扭曲和幻觉、还原旧记忆、能够扮演另一种角色。
③减轻疼痛、强化体能、缓解焦虑。
3.解释
⑴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人的意志由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监督功能可以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
在正常状态下,意识的这两种状态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睡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通过分离这两种基本的意识功能,可以达到催眠的效果。
在催眠条件下,个体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⑵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
催眠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一般来说,被催眠的人事先对催眠已有所了解,知道催眠后会发生什么。在催眠中,他们只是扮演了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这个角色意味着他将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由于社会角色的要求,被催眠的人进入意识状态后就倾向于顺从催眠师的指示,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
第二节 注意的一般概述
定义: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基本功能
对信息进行选择作用,对心理活动起维持和调节作用。保证了人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进行可控有序的行为
1.启动效应

先前加工活动对随后加工活动产生的影响
SOA:启动刺激出现到目标刺激出现的时间间隔

在加工启动刺激时,注意在对目标字母进行选择的同时,抑制了忽略字母。当被忽略的字母成为目标字母时,需要一个对忽略字母解除抑制的过程,故反应时(RT)增加了。
负启动效应反映了人们对分析物的抑制能力。
(嘿嘿,真不戳,又没了_(°ω°」∠)_)
(我看了第六章在最后那里,但是记忆那章录得太糟糕了,我先搁置了。我记得有其他地方的有关记忆的内容,还是陈老师上学期录的,那个有一些不全,但是挺好的,那就这样吧,先下一章了。)
第七章 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