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关于精神内耗——三种事例
一、无意义感
在个人的全部精神活动里,精神内耗往往占据着开发思想个性的绝大部分。它初步呈现于个人对生活的简要发问,引诱着每一位疲惫的人试图去认清自己。而他们通常也只会用以成效来划分,无法直接带来情感触碰事物的意义大小。所以其设问论题的价值,莫过于对每天吃的每一粒饭的效益探讨。
在众多事实的苍白陈述下,往往随之的是对生活的初步否定。而当个人对生活产生一丝倦怠和疑惑时,无意义感便油然而生。它随着个人意识的到来,引领你走向另一条人生岔路的途径。如行动停滞造就的自我堕落、对改变现状的宏伟展望。它通常只会在某个静谧的夜晚里悄然苏醒,尔后在你第二天预备去生活时与它碰个满怀。
在其结果上单看,不过是我与我的单调相否,但论其性质缘由,则是个人面对生活状况的,经由主观意识评述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通常有两种状态,一,对美好追求的狂热向往及对自身不作为的强烈焦虑;二,对周遭生活的一切否定。
无意义感会引领人们在“行动”和“停滞”中反复摇摆,往往会在达到一定诉求或原地踏步后,又陷入到精神的反问困惑中,继而又对当下行动的成果加以否定。使其从一个极端踏入另一个极端。
二、情绪转嫁
活在无意义感中的人们为了摆脱精神内耗对生活的不断干扰,于是会借用现代一切娱乐工具来转嫁负面情绪。但这种转嫁往往只会在初步践行时才会有用,随着时间的不断逼近和对娱乐工具的怠倦,无意义感又会重新归来。而对问题的遮掩和逃离、对娱乐的过分依赖、对时间的忘却和疏远,都将加深观念上对自我的否定和讨厌。
但娱乐并非意味着放弃,只是不要作以逃避和寻求价值的手段;情绪转嫁也并非是扩大无意义感的错误方法,而是应将其转化成阶段性努力后的情绪宣泄,用以转嫁间歇性否定带来的狂热和松懈:要在两级间设立闸口,避免单一情绪冲破阀值。
三、外界介入
托克维尔曾说过:“当旧制度因新的制度到来而土崩瓦解时,旧时代的道德和荣耀也会随之崩塌。”此时,个人将会将会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如何更好的为自己而活成为了新时代的主题。
但当人们还未完全笃定该如何面对生活时,外界强加给个人的要求和挑战就迎面甩来,将人抛至脑后,击垮那留守在个人世界中的那颗懵懂的心。而在时代竞争中被冲刷下来的个人,通常会陷入一种虚无的价值观念里,无所适从,无所归依。在他们看来,依附过去和抵抗当下都成了一种人欲念的狂欢,因为旧的要破灭,新的又会成为旧的,所以实际上我们什么都无需做。
这类人因无法适应外界而被迫停滞,急需一个心理上的依靠来抚慰自身。此时,一个能提供精神宽慰的“外人”,成为了他们新的情绪转嫁工具:他们迫切地寻求“外人”的介入来借以阐述他们的观点,渴望从外人的嘴里谋求求生的答案。而外人通常可以是家人,可以是网友,可以是善心大发的过路人。不管身份如何,一旦想要宣泄的情绪得到满足,他们便会对“外人”产生一股强烈的占有感,发了狂似地与其交流沟通,不许其有所淡漠,有所隐私。
一旦他们和“外人”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便会由依存转为愤恨,将一切自身的不幸和痛苦,加以“修饰”化为“外人”的问题,并与第三者倾诉,以其为新的转嫁工具,寻以新的情感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