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的“食堂”(三)
为了引导学生们不把垃圾丢在地上,学校专门在道路上配备了许多垃圾桶。实际执行的效果是,垃圾桶很快就堆满了,然后环绕着垃圾桶变成小山形状,散落在道路上的垃圾也并没有减少;无论增加多少垃圾桶,情况都不会有任何的改变。就这件事,有人就用函数做了形容:“垃圾总量=垃圾桶数*垃圾桶容量+道路垃圾承载量”,并注释说:垃圾总量随垃圾桶数增加而增加,道路垃圾承载量不随垃圾桶数增加而变化。这一定律被戏称为“县二中垃圾定律”,沦为众人的笑柄。
也会有商家抱怨,垃圾桶放置离自己太近,而影响了自家的生意,便挪动了垃圾桶去别人家,两家闹得严重不和,颇有打架斗殴的态势。这一烫手山芋,就这样挪来挪去,全都倾倒在道路上,哪里还有垃圾桶的作用?引得学生们过来棍打脚踢,没有三两日便残破不堪,垃圾桶也成为了垃圾。
校方规定,老师们必须在就餐时间在垃圾桶旁值守,一要确保垃圾桶不被任何人私自挪移,不允许任何人倾倒垃圾桶;二要确保学生把垃圾丢在垃圾桶里,对丢在地上的学生处以罚款。但这就是一个笑话,人流那么大,垃圾直愣愣丢在地上也不能发现,更别提抓住丢垃圾的学生了。这一条规定,从来都没被执行过。
矛盾仍然存在的,趣事也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只是作为故事,留待将来再讲吧。
有一些商家撤走了,学些从便拆了路一侧的木板房,摆放着零散几个垃圾桶,仅留路对面作为门面经营着。油污逐渐成为了路面的常态,刻在了沟沟壑壑的缝隙之中,走过路过也逐渐习以为常,没有什么人再抱怨。垃圾清扫工作由专门聘请的清洁工打扫,每日两次,各在早晚饭后。
大家都说,不了了之是最好的“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