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
在当今时代,互联网上许多人利用人性本恶来攻击和否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例如人就是自私的动物,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所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能实现的等上个世纪的观点。本文将建立在批判此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来简单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问题,古代中国哲学家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不同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在中国哲学思想中,人性问题的探讨可以分为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有善也有恶、人性无善也无恶四类。 孟子是人性善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品德,这些品德是人性中的善。但是,也有人认为孟子没有把本性和人为区分开,人的本性是恶的,所谓善的表现是人为的结果,是后天礼义规范、法律制度对人的约束。 荀子则是人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具有恶的天性,需要通过教化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恶性。 同时,荀子的观点也有被批判的一面,因为荀子的人性恶论无法解释人性先天的善,例如人们在看见小孩掉入井的时候会本能的救助。 除了人性善和人性恶这两种观点外,还有人认为人性既有善也有恶,这种观点被称为人性有善也有恶。这种观点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论的主流,持有这个观点的哲学家非常之多。 人性有善也有恶的观点认为,人性中同时存在善和恶,需要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性中的善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人性有善也有恶这个观点之后,有的哲学家认为人性本身是没有善恶的,所谓善恶都是人们在后续定义中为其赋予的,真正的人性是一张白纸,刚出生的孩子是没有善恶观念的,所谓的善恶都是后天环境塑造出来的。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也被广泛探讨。霍布斯认为人性本恶,人们的本性是自私的,需要通过社会契约来约束自己的恶性。卢梭则认为人性本善,人们的本性是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的不公平才导致了人性的恶。 而两百年前所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呢?马克思的人性观可以简单看为探讨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谁是人的本质这一问题。从影响上看,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属性、人的自由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涉及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人的本质、生产关系与人性、人性的发展、人的自由等,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更是为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充足的伦理学依据,有力的驳斥了封建社会的血统论、回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英统治合理等言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生物属性上和动物是一样的,区别于人和动物的核心标识就是人的社会性,因而定义人的本性应该是从社会性看。从具体表述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下,人们的行为、思想等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不同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其共同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它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思想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因而,人性,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即由阶级决定。 具体论述如下。 在《论语》有这样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说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同样的,马克思主义也持有相似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需要是必须通过生产活动满足,因为人只有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劳动也为自己的精神需要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撑。但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是简单的自身归自身的所有,而是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分配、交换的过程,而在这个复杂的分配过程中人们建立了相应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等一系列生产关系【例:工人生产工业品,农民生产粮食,两者都对对方所生产的物品都存在需要,可以满足两方需求来进行分配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而影响个人的生产活动与生产关系的根本因素又是什么呢?答案是阶级,不同的阶级决定了人类个体的不同生产活动方式,也决定了个体在生产关系中所得到的资源分配。【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生产活动是使用资本和雇佣劳动来生产商品和服务,同时资本家通过国家法律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因而资源的分配会更多的倾向于资产阶级而非实际劳作的无产阶级。】 在人类几千年的阶级社会历史中,统治阶级享有更多的教育和文化资源,自由时间更多,而被统治阶级处于被剥削状态,在社会中被分配的资源稀少,平时忙于生计,在这种情况下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统治阶级的儿女表现出来的文化素质和阶级社会的道德素养远高于被统治阶级的儿女。于是,统治阶级利用这种物质上带来的思想差异,通过表面上的联系,将高素质与统治阶级相关联,宣传统治阶级的高素质是天生的,只有优秀的人才可以成为统治者,而非统治阶级的地位塑造了优秀的人才,进而用以蒙骗大众,来维护统治【血统论:龙生龙凤生凤。精英统治:精英的才能是普通人无法达到的,需要由精英统治普通人】同时,对于底层群众,精英统治者大肆宣传底层劳动者天性懒惰、愚蠢,认为一旦给予底层劳动者更多的福利,底层劳动者有了生活保障后就不会工作,就没有了生产积极性,经济的发展就停滞了,这一观点可以通过七十年代的鞍钢宪法来反驳,两参一改三结合【两参,即工人参与管理,干部参与劳动;一改,即改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三结合,即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三者结合进行创新】,来说明,由于工人实际参与管理工厂,当家做主,工厂的效率高得很,自愿加班加点,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在当代,鞍钢宪法这种模式也被多个国家的企业的工厂所引用,例如日本丰田、德国大众,其为这些公司带来了丰硕的生产效益。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阶级社会里,根本不存在某些人所认为的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的人性,只有具体的带着社会性的、阶级性的人性。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人性。但同时也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社会属性的同时,并没有否认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不能离开自然属性而单独存在。离开人的自然属性,人也就不成为人了,更谈不上其社会属性。例如在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中有这样一个观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从紧密连接变得疏离,资本主义将劳动化约为市场上待价而沽的商品,因此,工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异化。这种市场化的竞争关系导致了工人之间的互相争斗。”从这个观点可以看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延续的需要这种自然属性,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成为了互害的原因。从这点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是将自然属性同社会属性相统一,而非简单的互相否定。 转过来看今日,当今的许多网友将自然属性同社会属性相割裂,以自然属性来覆盖社会属性,同时又唯心的把某一社会下人们所表现的人性来抽象出来看成是人的本质属性。没有认识到人性和社会的关系,也没有发觉到人性在随着历史和物质条件而变化的演变,只承认一种所谓全人类共有的、永恒的人性。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对于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问题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最终目标。从前文可以看到,人性是由于社会的塑造而产生的,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彻底消灭剥削和压迫的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管理,才能保障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最后,笔者认为,如果坚持抱有人性是自私的、贪婪的等观点,认为这就是永恒的人性,那么在这种人性下,那必然会推动人类自己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