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随想
主题是关于 80,90年代的父母与自己儿女的相处问题
令我引发思考的是
How to break away from poverty? [2019 Nobel Economics Prize explained] -
youtube.com/watch?v=aBTDvlteZcs
李永乐-如何摆脱贫困
第一热评,金鱼脑约翰所说的:(也不必看完)
我想說的是,教育真的很重要,影響一個人的未來很深,再來是心理健康教育也很重要,要讓孩子有健全的心理,不怕受傷,才能在面對挑戰及失敗的時候,可以不過度在意感受,而是可以快速的轉換成,如何解決問題,進而達到成長。 這一點我也還在學習,由於小時候的經歷,導致我很自卑,有玻璃心,容易因別人的話語與行為自己覺得受傷,這種想太多的感覺是很難受的,目前能做到的僅是,當過度在意他人的時候,強迫自己去想說,他/她們又不是我的親人,為什麼我要那麼在意,來說服自己以及做其它事情來分散注意力。 再來,一定會有人因為看到了我轉職的經歷而也想轉職軟體工程師,這沒有不好,想改變、成長、學習都是好事,但我必須得說,我參加的這個課程,總計有約 140 多個人,結訓那一天真正全部課程修完,作業做完的人大約 20 個,而我幸運的在這個 20 個人裡面,而這 20 個人,大部份都是四大四中或政大的年輕人,只有我是背景最弱的那一位,說這些是希望想轉職的人,請先思考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決心以及自學能力,再決定跳下來轉職,因為寫程式是學無止盡的,我每天下班都會持續看英語的程式相關文章及影片學習,原因是因為我喜歡寫程式以及為了之後可以跳槽加薪。
所以我由此引发了思考,为何95后00后开始的这一新生代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如此令人堪忧呢,普遍来讲,他们的父母一代内心却明显更加强大,在相处时因为 类似知识诅咒的原因(已经掌握此种技能的人难以理解未掌握此技能的人的处境)所以他们几乎完全不能理解新生代人的困惑。所以就要思考两方面的原因,一是80.90后这一代为何而内心强大,二是新生代的人为何而心理脆弱
我是愿意相信唯物主义史观的,“时势造英雄”,
80.90一代经历了中国最剧变的这几十年,他们眼看着自己的收入成指数级增长,他们当然愿意相信这是自己吃的苦摘得了美妙的果实,他们当然愿意相信这是自己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应有的结果。
且说,如果把等同的行为复制到50年代的话呢,虽然 这样讲非常的不公平,每个年代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哪怕穿越回从前也几乎不可能做出同样的选择。那也可以稍微想象一下如果父辈们回到50年代,他/她能混成什么样,尤其是TA自己有没有想过呢。
当他们以 他们年轻时所经历的标准来衡量新生代的时候,啊 有点病句
当他们以自己所经历的这些经验来“指导”新生代的时候,他们很难意识到他们在做什么。
他们很难意识到中国这几十年的变化有多么反常理,如此之快的经济进步速度世所罕见,其最大的缺点就是 这些获益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了 自己远没有能力支配的大量财富,人人都在往好的一面发展的同时,结果就是这代人自己的社会地位其实并没有提高多少,至少 很多人是并不太满意的。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代人并没有“躺平”这个概念,付出没有回报这种事情其实不太能在他们的理解范围内,毕竟亲身经历告诉了他们很多,比如吃苦 最后换来了好日子。这些年父母主动让孩子吃苦为此想让孩子更加有资格拥抱“好日子”的例子实在不少了,(但我不想否认吃苦确实能让人成长,md也不想叠甲,真的很累
因为中国的过去的剧变的反常,其实很多父母真没意识到自己的经验只适用于那个时代。他们的本心当然是好的,毕竟自己的孩子混的好自己当然是第一利益既得者,所以他们想用自己总结的那一套很成熟的体系为自己的孩子指明道路。但是时代变了,如果中国的剧变还在继续,这些因为经验和指导产生的冲突其实会更加剧烈,还好因为Covid-19,让经济狠狠的减速了,意识形态和阶层也逐渐走向了一个稳定的形态,当然 经济的减速让一些别的事情加速了,这里不做展开。
写到这只感到很累,感觉明明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却要试着去理解比我大20岁的人,这是否有些目无尊长以下犯上了呢(樂)。
长辈就批判到这儿吧,突然没啥动力写下去了,总之这一代人的比较共同通的就是内心足够强大。有足够的信念支撑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就是正确的,再加上中国 呃不 东亚天然的长幼尊卑,使得他们觉得晚辈理所应当的服从于自己,如果你牺牲自己的感受来满足于他们,你恶心自己50分他们也只会多满足10分,而且他们还不理解你为此恶心自己50分;如果你积极反抗但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讲他们说服(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表达能力,技能变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话说回来这个年纪本就不该具有这些完备的能力,不然哪还有成长空间了)那么你只能是个白眼狼,你就是不孝子,你会在亲戚面前变成众矢之的,所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如今的年轻人普遍自觉的与自己原本的亲属关系割席了。当然这不全然是好事,关于这个话题可以看
老蒋很详尽的讲了关于移动互联网和附近的消失。以及这个趋势如何“摧毁”了新生代人的心理。而新生代人其实完全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心理来对抗这些冲击。用B站 网友理解与思考 的话来说:
还有一个隐忧是,通过网络和算法,我们能接触到「近乎无限多」有才华、有魅力的创作者。
他们营造出一个过分美好、且随用随取的精神世界,以至于每当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受挫或不如意时,会本能想要逃进这个虚拟空间里。
其影响是,每个人对远方的生活越来越向往,对远方的哭声越来越在意,但对身边的人和事评价变低,越来越不容易感知到身边、也就是「附近」的美好
-------------------------我是分割线-------------------------------
关于新生代人的脆弱突然不想聊很多,刚才回顾了下老蒋的视频,讲的足够周全与优秀,当你看完他这两个视频自然会有足够的思考吧,就只想写到这了。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