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3.2.3.1 由低级的反映形式到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发展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三节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由低级的反映形式到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发展
整个世界是一个物质的统一体,并且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已如前述。那么,意识是什么呢?如果不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唯心论还是有可乘之隙。唯物辩证法回答说:意识并不是物质之外的独立实体,而仅仅是一种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 人脑的属性或机能,是客观世界(即人脑以外的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存在不仅没有否定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相反地,意识本身只有从物质的发展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
意识是怎样从物质世界中产生出来的呢?
恩格斯说:“物质从自身中发展出了能思维的人脑,这对机械地必然地决定了的。但是事实上,进一步发展出能思维的生物,是发生的。”[1]列宁也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2]
自然界中最早出现的无机物已经具有了某种简单的反映特性。例如高山滚石,水中浮影,铁质生锈等等,所有这些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某种力学的、物理学的或化学的变化,都属于这种简单的反映形式。
无机物的反映形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出现了比较高级的生物反映形式。
生物的反映形式,在植物和原生动物那里表现为刺激感应性。例如向日葵能随着太阳的运行而转动,变形虫能趋向食物和逃避不利于它的化学药品,就是刺激感应性的表现。
生物的反映形式在多细胞生物那里要复杂得多。多细胞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专司反映的器官,即神经系统。原始的神经系统是由单个的分散的神经细胞组成的网状结构;后来这些神经细胞逐渐集中起来,形成了神经节;然后神经节又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与神经系统相联系的生物反映形式,就是反射。
反射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动物机体对某种现实的外界刺激物的直接回答。例如食物进入动物的口腔,唾腺就大量分泌唾液;阳光照射着动物的眼睛,瞳孔就缩小。这种反射是一切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都具有的,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条件反射则不是由某种特定的现实刺激物直接引起的相应的反射,而是由这一现实刺激物的“信号”(“信号”本身也是一种现实刺激物)引起的反射。例如,每次给狗以食物时就开亮电灯,多次以后,食物的刺激和灯光的刺激就在狗的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的神经联系,灯光就成了食物的“信号”,这时只要一开亮电灯,即使不给狗以食物,它也会大量地分泌唾液,正像就食时一样。实验证明,还可以有第二级、第三级以至更多级的条件反射。
在种族发展史上,条件反射的出现比非条件反射的出现要晚得多。条件反射的出现,是同神经系统的逐渐复杂化分不开的。
在原始的腔肠动物(例如水螅)身上,已经出现了神经系统的萌芽 分散的神经网。它的身体表面的特别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分散的神经网立即把这种刺激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引起全身反应,这叫做泛化反射。
在环节动物身上,神经系统前进了一步,形成了反射弧。它们的感受器官接受了外界刺激以后,就把这种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由向心神经传达到神经中枢,然后再由神经中枢经过离心神经传达到运动器官。这样,它们对于外界刺激就不再是以全身来反应,而是以与特定的反射弧相联系的器官来反应了。因此,它们能够比较精细地区分各种不同性质的刺激,并以不同的肌肉运动和内部器官状态的改变来回答这些刺激。这叫做单向反射。
在节足动物身上,神经系统又前进了一步。它们在接受一定的外界刺激时,不仅仅引起一种反射,而且还像锁链一样引起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反射。这叫做连锁反射。连锁反射在动物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动物的本能就是建立在连锁反射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本能可以达到十分复杂的程度,例如蜜蜂可以建造出精巧的蜂房,蜘蛛可以编织出缜密的蛛网,这样的本能就是建筑在连锁反射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无论是泛化反射、单向反射或连锁反射,都还只是非条件反射,都还只限于对特定的现实刺激作直接的回答。至于条件反射,那是在脊椎动物那里才出现的。
脊椎动物处于动物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们的神经系统高度地发达起来了。特别是在高等脊椎动物身上,大脑的构造达到了高度复杂的程度。皮层细胞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大脑两半球像帽子一样,覆盖着脑的较低部分。脑的表面,有许多褶皱,并且分成为具有不同机能的几个大区域,即大脑叶,其中主要的有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整个大脑皮层与各种感觉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不同的感觉器官通过向心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部分联系起来。例如,视觉器官中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送到枕叶,听觉器官中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送到颞叶沿大脑侧沟的部分,嗅觉器官中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送到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海马区,触觉器官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送到顶叶前端中央沟的地方。大脑皮层是内外分析器的高级中枢的总和,它对各种刺激进行高级的分析与综合。这样,在高等脊椎动物身上,除了非条件反射之外,还出现了复杂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由于高等动物具有条件反射的机能,因而能够构成种种联想,进行相当复杂的活动。例如猿猴能够用木棍打下树上的果实,剥开果皮,取食果肉,扔掉果核。像猿类这样的高等动物,已经具有心理活动即萌芽状态的意识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整个悟性活动,即归纳、演绎以及抽象······,对未知对象的分析(一个果核的剖开已经是分析的开端),综合(动物的机灵的动作),以及作为二者的综合的实验(在有新的阻碍和不熟悉的情况下),是我们和动物所共有的。”[3]
注: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86页。
[2]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86页。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0-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