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o讲坦克】AMX 13发展史(一)研制篇
原文链接: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64602423443759
原作者B站账户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切勿随意编辑、引用、再创作、转载等。
前言
看过很多介绍AMX 13的文章,但总有太多的细节模糊不清,太多的经过牵强附会,实在没有一篇能满足自己的胃口。既然如此只好自己写了,希望大家喜欢。
参考资料:
THE AMX 13 LIGHT TANK: A Complete History
Tourelle FL 10 Documentation Technique
Special thanks to Colasix & Les Archives de Châtellerault
起源与早期设计
1944年8月,巴黎解放,夺回首都的法国人开始组织军工厂复产,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研制一种主要指标参照谢尔曼的30吨75炮中型坦克,这实际上就是ARL-44的起源。ARL-44身负重大政治任务,需要在欧陆战事结束前服役,但受限于法国工业总体恢复速度,研发生产不可避免地拖长,最终在德国投降时还是没能造出原型车。既然横竖是赶不上趟,这款中型坦克就在法军的要求下全面升级,配备了千米初速90mm炮,将车体正面装甲从60mm加厚到120mm,换装大功率迈巴赫发动机,升级为一种重型坦克,这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ARL-44。

受立项当初的设计要求所限,ARL-44即便尽可能运用了新研制的子系统部件,总体架构方面仍谈不上多先进,要面对二战后的装甲对抗只能说是力不从心。除去ARL-44以外,法国人手里战斗力最强的车辆,还是从德军那里缴获或者接收的黑豹坦克,ARL-44和黑豹这两种坦克要在法国军事力量恢复的过渡时期里承担起保卫国防的重大任务,因此有了过渡坦克(Char du transition)的别称。

考虑到缴获德制车辆和英美援助车辆的寿命周期有限,1946年法国提出发展新一代装甲车辆。规划中的新一代装甲车辆包括三种重要的车型:一种装甲侦察车、一种轻型坦克、一种中型坦克。
法国的军备建设计划意外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美国希望看到有一支装备现代化武器的法国军队成为自己在欧洲的有力盟友,同样也愿意斥巨资帮助西欧各国重建,防止它们倒向苏联。这一时期美国陆续开始为西欧各国提供经济援助,到1947年最终发展为马歇尔计划,法国也是其中的主要受益者。不过法国自己的盘算可不止保卫欧洲那么简单,毕竟祖上阔时也是老帝国主义,在亚非拉仍有大片殖民地。过渡坦克保卫法国没有什么问题,但谁敢把四十几吨的黑豹或ARL-44扔到海外,在二战后殖民地独立解放运动的浪潮中“保卫”阿尔及利亚和法属印支地区呢?法国在上面的规划中,要求装甲侦察车和轻型坦克足够轻便紧凑以满足空运指标,可以快速部署到殖民地,以满足新形态的战争需求。根据军方的要求,法国的国营中央航空制造公司(SNCAC)从1945年底开始研制一种4发大型运输机,也就是中央航空NC-211“鸬鹚”运输机。

这种运输机具备伞兵和12吨大型物资的运输能力,在最大载重下航程可达1000公里,足以从法国南部机场直飞阿尔及利亚。也正是根据鸬鹚的运输能力,敲定了新式轻型坦克的重量指标。
1946年9月,武器研究制造总局(DEFA)发布了新式轻型坦克的设计草案,要求能够胜任反坦克与侦察任务,因此需具备下列基本特征:
1. 火力强大;2. 重量不超过12吨以便空运;3. 机动性良好;4. 续航性能良好。
到1947年1月DEFA发布了更详细的指标,但伊西穆莱诺工厂(AMX)进展神速,居然赶在DEFA更新指标前的46年11月就拿出了第一张12吨坦克设计草图。这一张草图几乎就已奠定了日后法国轻型坦克的基本布局:动力与传动整体前置,驾驶员居车体左侧,战斗室靠后,长身管75mm火炮安装在摇摆炮塔内。

必须声明的一点是,摇摆炮塔的设计最初仅是为了简化火炮系统和观瞄装置的安装,并不包含装弹机,后来的发展也没有和特定形式的装弹机设计绑定。在1950年3月AMX工厂编写的12吨轻型坦克技术性能简表中,明确提到3名车组乘员的配置为:驾驶员、车长、装填手(conducteur, chef de char, servant)。

这一描述也与车辆的外观相对应,由于车长指挥塔和主炮瞄准器都位于火炮右侧,说明FL-4炮塔左侧实际上就是装填手战位,炮塔尾仓只是简单地作为一个储弹空间,在炮塔顶部没有补弹口,尾部也没有抛壳窗。事实上在法国的摇摆炮塔设计中,带有尾仓转轮装弹设备的反而是少数,诸如TO-90、TOA-100、TOA-120这些摇摆炮塔都将主要的即用弹药储存在炮尾下方的旋转弹仓中。在1950到52年深入了解几种法国摇摆炮塔设计后,美国人也尝试发展自己的摇摆炮塔,特别强调了用于带稳定器的炮塔系统。但美国人认为尾仓内储弹的设计会由于备弹数量的改变造成炮塔纵向不平衡力矩的频繁变化,不利于火炮驱动,也不利于保证精度。所以美国的摇摆炮塔大多将即用弹药设置在炮塔座圈中,例如使用120炮的T57和使用90炮的T69,都在炮塔座圈内设置8发转轮弹药架,通过专门的扬弹机构将炮弹向上向后抽出到炮尾实施装填,这样的机构一直沿用到今天的斯特瑞克MGS。

从12到13
1948年7月20日,NC-211鸬鹚的第一架原型机在首飞降落时坠毁,基本上宣告了这种运输机不可能再争取到民间和军方的订单,这种原定用于空运12吨轻型坦克的机型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军放弃了空运轻型坦克的想法:另一种大有可为的机型进入了军方的视野,这也就是1949年2月15日首飞的布雷盖双层客机Br.261。

Br.261的两个改进型换装更大功率的普惠R-2800双黄蜂发动机后,争取到了法航和法军的订单,分别是民用的Br.263普罗旺斯和军用的Br.265撒哈拉。毫不意外,撒哈拉这个名字清楚地显示出该机将执行向法属非洲殖民地的空运任务,这种军用运输机增设了翼尖油箱,使其航程增加到4500km,能够满足巴黎直飞达喀尔的需求。原先设计为12吨的轻型坦克,安装炮塔后实际重量达到了12.5吨,已经超出鸬鹚的运载能力,但撒哈拉可装载最重14吨的车辆,运载平台的替换使轻型坦克的重量限制能够放宽近1.5吨,现在设计师们有了余裕去进一步改进设计。


首先,炮塔尾仓进行了增大,主要改进是增设了转轮式弹药架,炮弹以6发一组的形式储存在炮塔尾仓内左右两个旋转弹药架上。炮塔内乘员的战位也进行了重新分配:现在炮塔右侧的炮手专注于火炮的控制,而车长指挥塔移到左侧,在观察、指挥、通讯之余,兼顾火炮的装填。1950年底送往美国测试的2号原型车就改用了这种新的设计,但早期的旋转弹药架非常简陋,仅在弹药架前面焊接有6个把手,直接由车长和炮手人力转动弹药架。

自然,这样的设计很难达到理想的射速,在阿伯丁测试中耗时70秒只打出车长一侧的6发炮弹,最短的装填间隔也达到8秒钟。后来的设计增设了弹药架驱动齿轮组,车长在战位上摇动手轮即可驱动弹仓,操作更为省力,只需40-50秒就能打出全部12发炮弹。
炮弹装填时采用弹簧助力机构,依靠火炮后坐蓄力,只需将炮弹放在送弹坡道上,扳动操纵杆就可自动推弹上膛。火炮后坐还为抛壳机构提供了动力,炮塔尾部增设抛壳窗,采用弹簧助力开闭,射击后退出的空弹壳沿送弹坡道向后滑动,沿路触发抛壳窗控制机构,随活板门的开启弹出炮塔外。


另外一个改进在于车内空间增大,备弹数量也获得了提升。在送去美国测试的2号原型车上,可达到43发的总载弹量:包括炮塔尾仓半自动装弹机的12发+炮塔内3处弹药架的13发+车体内壁四周的17发,以及预先填入炮膛内的1发炮弹。不过由于炮尾下方的一个6发弹药架难以取弹,后来就取消了这个弹药架,用车载电台代替,正式量产型的备弹量也就减到37发。根据测试,在打完旋转弹仓内的炮弹后,可以在车内向尾仓补弹,也可以将炮塔和车体内其余备弹放到推弹机上直接装填。虽然速度肯定比不过旋转弹仓输弹,但是关于法国摇摆炮塔打完尾仓弹药后就必须退出战斗,实施车外补弹的说法就显得想当然了。
在12吨轻型坦克研制的早期,三家的设计都计划使用马蒂斯G系列航空发动机。马蒂斯(Mathis)本身是阿尔萨斯地区的一家汽车企业,其业务也包含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该公司的航空部门技术主管雷蒙•乔治(Raymond Georges)研制了一系列通用汽缸、活塞、化油器的航空发动机,这一系列也就以他的姓氏首字母命名为G系列。G系列涵盖了从2缸机到16缸机的品种,又有直列、V形、水平对置、星形等不同布局,有些还需要配合减速器、增压器等附件,于是使用“G+汽缸数量+布局及附件代码”的命名模式。

用于AMX轻型坦克的发动机型号是马蒂斯G8B,具体说来是G系列8缸水平对置汽缸布局,功率为250马力。但是马蒂斯公司由于财政困难而在1953年倒闭,相关生产工作由SOFAM(SOciété de Fabrication d'Armements et de Moteurs,武器与发动机制造公司)也就是后来的SAVIEM(Société Anonyme de Véhicules Industriels et d'Equipement Mécaniques,工业车辆与机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接手,这款发动机改名为8Gxb。值得注意的是,8Gxb成为后来ELC轻型战斗车上4Gxb发动机和AMX 30A原型车上12GSds发动机的技术基础。
从总体设计的角度考虑,选择轮廓低矮的水平对置汽缸发动机是很自然的:这种发动机布局更有利于压低车辆高度,只要发动机本体足够低矮,散热器可以直接叠放在发动机正上方,又有利于缩短车辆的高度和宽度。水平对置汽缸布局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汽缸内的活塞是成对反向运动的,一对活塞同时反向往复运动产生的不平衡力矩可以互相抵消,从结果上减轻了发动机的不良振动。
传动装置采取了变速箱转向机一体化的紧凑设计,变速箱设5个前进挡1个倒挡,与谢尔曼类似。AMX轻型坦克的早期原型采用滑动齿合式变速箱,很快改为操作更为平顺的常齿合变速箱。转向机则采用了类似谢尔曼和霞飞的克利夫兰拖拉机式,这也是二十年前法国就在雷诺NC上使用过的转向系统。驾驶员面前是仪表板,在仪表板右上角是变速箱操纵杆,按照面板上的指示箭头推拉旋转就可实施换挡。

转向控制通过左右共四根操纵杆进行,内侧的两根用于实施大半径的控差速转向,各挡位均只有一个7.6米的规定转向半径;外侧的两根用于实施小半径的制动差速转向,可以制动一侧履带原地转向。FCM轻型坦克的传动装置与AMX的基本相同,但Bat-Chât轻型坦克采用了较为先进的三差速式双流传动装置,各挡转向半径不同,可中心转向,进退挡位和速度相同,这一设计后来继承到Bat-Chât 25t坦克上。

投资与投产
前面说到AMX轻型坦克的2号原型车于1950年底运往美国阿伯丁进行测试,这次测试是至关重要的。当时为了重整西欧各国军备,美国提出了一个“离岸采购”政策,即由美国出资,各国在欧洲就地购置武器装备。在法国看来,不仅要花美国人的钱买法国武器,最好还要让欧洲人花美国人的钱买法国武器。作为法国战后新一代装甲车辆的头牌,AMX轻型坦克的测试成功与否,关系到美国会不会为后续的装甲侦察车、中型坦克等项目继续投资,也关系到这些装备在欧洲的销路。

根据1950年底阿伯丁测试的情况来看,AMX轻型坦克总体表现良好,火力出色,防护符合预期,机动性总体上令人满意。虽说美国人的“有待改进项目”清单列了两三页,但仍然认为这是个成功的设计,同意为法国出资生产这种轻型坦克,并提供给其他有意采购的欧洲国家。这样一来,AMX轻型坦克的户口算是有着落了,在1951年正式获得了“13吨75炮轻型坦克51型(AMX)”的称呼,通称AMX 13。
法国人抓紧机会趁热打铁,准备推销AMX 13,第一批客户是二战的两个中立国瑞士和瑞典。这两家原本都想要向英国求购百夫长Mk.3,但英国正忙于朝鲜战争,一时间百夫长坦克有市无价。前面这辆2号原型车在1950年11月回国后,马不停蹄送往瑞士测试。瑞士当即决定购买200辆,命名为Leichter Panzer 51,也就是51式轻型坦克;稍晚一些的1952年,瑞典谨慎地租借了一台AMX 13回国测试,结果上虽说没有正式采购,但法国75mm高初速坦克炮的思路启发了瑞典人,最终催生了Strv 74。

AMX 13的成功振奋人心,此后1951年潘哈德EBR原型车赴美测试,同样取得了良好评价,争取到了投资进行生产。1952年,法国把安装100mm炮的AMX 50中型坦克也送到阿伯丁,但这回却意外遇了冷。美国人算了一笔账:截止到1952年,美国向欧洲提供用于军备建设的金援达到6.8亿美元,其中有近半数的3.3亿到了法国手里。这里面有1.7亿直接用于支援法国军工建设,另有1.6亿是支付给法国,为保卫欧洲其他国家采购法国军火的。美国算是搞清楚这两年法国人为嘛这么勤快,原来是要薅资本主义羊毛来了。有道是事不过三,美国人拒绝为AMX 50中型坦克出资。恰逢M47新近投产,1952年美军换下来一批驻德部队的M26A1,这批坦克就送到了比利时和法国手里。此后的1953年和1954年,美国人又陆续把M46和M47送到欧洲各国,既是堵住了法国出口50吨级中型坦克的市场,也是在暗示法国人不要再想什么占便宜的馊主意。受此影响,AMX 50的发展方向在1953年出现了重大变化:法国放弃了原本的50吨级中型坦克思路,迅速增大增重、加厚装甲,向配备120mm火炮,重量60吨级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重型坦克;另一方面,研制更轻的中型坦克,例如配备100mm摇摆炮塔的40吨坦克,或是按照“超级AMX 13”的思路配备90mm摇摆炮塔的25吨坦克,实际上就是把原本用于AMX 50中型坦克的摇摆炮塔搭载在更轻的底盘上。看得出来,这些新设计意在拓宽销路,填补市场空白,但是在失去美国资金援助之后,这些项目最终成果都相对有限。
好在AMX 50的失利并没有影响到AMX 13的投产步调,在DEFA的协调下,3家国营兵工厂与4家私营公司参与到AMX 13的生产中来,其中也包括了AMX、Bat-Chât、FCM这三个原先的竞争对手。这实际上是战前以来法国坦克生产的一个常态:项目竞标互有胜负,最终投产利益均沾。法军订购了135辆第1批量产型,用作部队测试。这批车辆制造进度相当缓慢,在1951年建造了首批10辆,参加了当年7月14日的国庆日活动,在1952年上半年又造了23辆。

这批车辆实际上相当于预生产型,生产工艺和设计细节都还在逐步磨合阶段,随着设计的正式确定,第2批量产型开足马力投入生产,先前的第1批量产型则陆续返厂进行了改修。此时,AMX 13也开始正式进入部队服役。
服役,改修,实战
AMX 13的服役速度不能算快,这里既有生产单位产能的因素,也涉及法国陆军编制的问题,AMX 13需要先找准自身定位。法国陆军的装甲骑兵部队(Arme Blindée Cavalerie,ABC)主力为中型坦克团(Régiment de Chars Moyens,RCM),延续二战时期自由法国军队的编制,先是配备M4中型坦克,后来又接收了美军提供的M26A1中型坦克(战后重新归类为中型)。轻装甲的AMX 13显然不能胜任中型坦克的职责,只能先到配备轻型装甲车辆的装甲侦察单位去。
法国陆军的装甲侦察单位主要称为装甲轻骑兵团(Régiment de Cavalerie Légère Blindée,Régiment CLB),根据配属部队不同,有步兵师属和装甲师属两种类型。装甲师属的轻骑兵团此前配备装甲车执行侦察任务,而步兵师属的轻骑兵团则配备坦克中队作为火力支援车辆。1951年末到1952年,第1批量产型AMX 13配备到几个装甲轻骑兵团试点,有的取代了先前的M24轻型坦克,有的和EBR装甲车一起取代了原有的装甲车。还有一部分空中机动部队,也配备了AMX 13作为可快速空运部署的装甲力量。这些编制试点的反馈总体来说并不理想:AMX 13的发动机噪音较大,不太胜任装甲侦察一职;3人车组也不太适合侦察行动,这涉及到徒步侦察、无线电通讯等战术细节。最终在1954年,法国陆军决定设立专门的轻型坦克团(Régiments de Chars Légers,RCL),统一配备AMX 13。
话说回来,AMX 13设计的一个主要定位,是为了能够快速部署到非洲、中南半岛的殖民地,以维护自身殖民统治。但就在AMX 13进行编制试点工作的1951到1952年,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在新中国的支援和指导下正取得节节胜利。1952年2月,法属印度支那部长请求将AMX 13部署到越南战场,代替正在越南作战的几种装甲车辆。当时在越南的法军装甲力量主要有M24轻型坦克、M5A1轻型坦克,其中M24太重(18吨),M5A1火力太弱(15吨,37mm炮)。AMX 13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全重约14吨,配备75mm坦克炮,装甲最大厚度40mm。为了适应丛林环境和海外部署,AMX 13的一些设计需要加以修改,1954年2月,在第1批量产型回厂改修时,法军向AMX工厂正式下单建造5辆专用于越南战场的AMX 13。这些车辆的最大特点在于,配备了EBR装甲车的FL-11摇摆炮塔,武器也随之改为短身管的75 SA49坦克炮,这样的改进能减轻1.5吨重量,更重要的是能和已经部署在战场的M24坦克通用美制75mm炮弹。3月份第一辆AMX 13 FL-11进行了运输机装载实验,但情况不容乐观。法军当时主要装备有北方航空诺拉特拉斯(Nord-2500 Noratlas)和布里斯托Type 170两种运输机,运载能力更强的布雷盖765撒哈拉还未服役。诺拉特拉斯和布里斯托的载重能力都只有8吨左右,即使是换装EBR炮塔减重的AMX 13坦克,也超出二者运力上限,想要空运必须将AMX 13拆散。

最重的车体部分需要拆到只剩空壳,这样把重量降到4吨左右;FL-11炮塔加上两条履带,重量恰好也是4吨左右;余下的行走装置、悬挂系统、动力传动,又是4吨重量。一辆坦克拆3份,每架运输机装运2份,3架运输机可运走2辆坦克。

虽然把拆成零件的坦克装回原样对现场人员来说是一种折磨,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1954年7月日内瓦会议达成《印度支那停战协定》,会议承认老挝、柬埔寨的独立,越南沿北纬17度线分为南越和北越,法军于1955年完全撤出越南,彻底丢掉了远东的殖民地。
总结了1940年法国战役和印度支那战争的经验教训,1952-54年,驻德法军第2兵团组建了标枪旅(Brigade Javelot)。标枪旅概念要求部队编制精简有力、机动灵活,为此需要结合装甲部队、空降部队、摩托化部队,以应对现代化战争的快速反应需求。根据标枪旅概念,法军又组建了规模更大的第7快速机械化师(7e Division Mécanisée Rapide,7e DMR),也就是今天法军第7装甲旅的前身。

作为实验性质的单位,第7快速机械化师按照合成化作战理念,计划设立4个合成化团,每个团都可作为一个功能完整的作战单元,通过空运、海运等方式快速部署到战区。每个合成化团包含2个AMX 13中队和2个武装吉普中队,以及团属炮兵分队,可以独立实施装甲兵、空降兵、摩托化步兵、炮兵的合成化作战。
尽管军队对于快反部队的运用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但对于法国政府的决策者来说,标枪旅和快速机械化师只不过是调动起来更方便省事的一支部队罢了。于是1956年标枪旅被派往摩洛哥,支援外籍军团在阿尔及利亚的作战;第7快速机械化师参与的唯一一次快反作战是1956年11月苏伊士危机的火枪手行动,此后也被调往阿尔及利亚打治安战。

在阿尔及利亚战场上的AMX 13除了有安装FL-10炮塔的基本型、安装EBR侦察车FL-11炮塔的减重型,还有一种安装M24炮塔的型号。本来法军和DEFA都有为M24底盘换装AMX 13炮塔的想法,算是一个便宜的升级手段,但这一想法最终只是浅尝辄止。与之相反,为AMX 13底盘换装M24炮塔的改装意外得到了支持。

原因出在FL-10炮塔内的自动装弹设备,由于高爆弹的引信比较敏感,输弹过程中的磕碰或推弹过程中的骤然加速减速,都可能造成引信意外触发,因此FL-10炮塔的装弹机只适合装填穿甲弹,车长必须手动向炮闩内直接装填高爆弹,在空间本就紧凑的摇摆炮塔里这可不是什么轻松差事。恰好治安战环境下也没有什么打穿甲弹的机会,换装M24炮塔反倒成了更贴近实际的选择。改装工作也是相对简单的,配合M24较高的炮塔吊篮,在AMX 13的炮塔座圈上加一个适配环就完事。大约有150辆车进行了这一改装,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第1批生产型AMX 13。改装后该车称为AMX-US,士兵们一般称为AMX 13霞飞,1960年起在阿尔及利亚服役,直到1964年法军撤出。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