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任正非:只强调精细化管理,公司会萎缩

任正非认为,管理不能不精细化,但也不能太精细化,管理也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只强调精细化管理,公司是会萎缩的,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扩张不陷入混乱,而并非紧关城门”。
任正非说,我们讲精细化管理,不等于不要扩张,面对竞争,我们还是要敢于竞争,敢于胜利的。
公司没有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是不行的,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是在混乱中怎么走向治,乱中求治。如果没有管理的精细化,那你的组织成本就高,竞争力就差,无法跟竞争对手打消耗战。
所以,“扩张和精细化管理并不矛盾,要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
“市场不是绘画绣花,不光是精细化管理,一定要有清晰的进取目标,要抓得住市场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商场如战场,这就像带兵打仗,两军交战的时候,不是那种排着队冲锋的样子,实际上,战场上通常都是兵荒马乱的。战斗一旦打响,一方面是战士的勇猛果敢,一方面也是将领的指挥若定。
战争一盘棋,如何在一片混乱的局势中抓住核心点,不为一城一池之失所迷惑,紧紧抓住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不然的话,抓不住主次,在非关键地方打得热火朝天,看着很辛苦,结果却是虽胜犹败。
做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领导者要有大局观,看得清,分得明,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浑水摸鱼,只有强者才能摸到鱼”。

企业必须要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07年,任正非在华为的英国代表处有个讲话,他指出,“现在人力成本在上升,销售毛利在下降,只有扩大规模才能摊薄成本”。
这也是我经常在文章中企业要“做大”的原因,要知道,企业的人力成本肯定是要上升的,因为社会的总体成本在上升,员工过去一个月3000就可以,但现在一个月5000够他养家糊口吗?
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利润必然也是下降,从某种程度上说,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是一个趋势,它们就像两个鞭子抽着你前进。因此你必须保证一定的发展速度,扩大你的市场份额,所以任正非的战略就是:
“……要继续扩张,攻城占池。撕开口子后通过精细化管理要尽快让已占领地区稳定下来,来提升效率和利润。主要矛盾抓住了,事情就好办了。”
有些老板就在这点上犯了糊涂,他们过于担心管理问题,害怕有人因为管理不到位而犯错、占公司的便宜,所以他们就去绣花一样搞管理,强调控制,结果却是因小失大,错过了发展的机遇。
管理很重要,但绝不要执着于管理,管理是为了实现战略意图服务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这其实也是一个灰度的问题。
大家基本上都是处于发展阶段,这个时候发展是第一位的,管理要跟在发展的后面,或者说扩张的需求要优先于管理的需求。只有两者协调、平衡好,企业才能利益最大化。
任正非之所以强调李云龙和赵刚这种正副职的搭配,就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创业公司最好也是这样,比如任正非身边有孙亚芳、郭平、徐直军等人,马云身边有蔡崇信,马化腾身边有刘炽平,企业一号位很关键,但二号位也非常重要。毕竟,刚柔并济,才有战无不胜。
企业清楚了战略就明白了主次顺序,接着就是人的问题,任何战略战术都是要靠人去实现的。
要合理地调整挑选干部、培养干部的方法,任正非表示,部门正、副职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标准与选拔标准。这其实就是“狼与狈”的结合。

我认为副职一定至少要精于管理,大大咧咧的人,不适合做副职。副职一定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实施组织意图,这就是狈的行为。正职必须要敢于进攻,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越抓越细的人是不适合做正职的。正职必须清晰地理解公司的战略方向,对工作有周密的策划,有决心,有意志,有毅力,富于自我牺牲精神。能带领团队,不断地实现新的突破。这就是狼的标准。
当然,李云龙这样的正职也可以变成“绅士”,但他的本质还是进攻性强的李云龙。赵刚这样的副职也可以带队伍进攻,但他的主要职责还是精细化管理。对人员的配备不能教条主义,好的管理者应该是即能攻城,也要善于守城。
老板的任务是用人,是制定战略,所以我们说企业一号位是最大的推动力,如果顶层设计错了,没有正确的决策和策划,那就下面再努力也白搭,这就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