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居家战“拖拉”,孩子的“完美主义”和“焦虑”心情你知道吗?
4月疫情突如其来,让许多家庭回到居家上班、上网课的日子。
“麻麻,我们又可以24小时待在一起了,你开心不?”
妈妈们不太开心,攒劲学习的姿势都那么相似(板正),孩子的拖延却各有千秋:
▲ 早起拖拉,吃饭磨蹭
▲ 上网课兴趣缺缺,写作业更是生无可恋
▲ 电子手表的单机游戏也可以戳半天
▲ 在同学家玩得不够,还有把同学带回自己家再玩一轮的骚操作
拖拉磨蹭,有孩子作为孩子的特点:1. 他们的额叶发育不健全,就是比成年人容易走神、容易咋呼;2. 孩子也比成人更喜欢享受过程,他们思维更发散,天马行空。一个知识点或许让孩子联系到许多,内心戏丰富。
干活的速度也受每个人个体差异的影响:有的孩子天性不紧不慢,情绪反应稳定,做事慢慢来。这些孩子搭配手脚勤快的爸妈(与孩子气质不匹配),容易互相不理解。

其实咱们这一届父母开明理智,似乎要求也不高的:

妈妈A:不期待他像机器一样高效运作,但老师布置的作业总得完成吧!

妈妈B:对他的成绩没有很高的要求,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

妈妈C:好言好语共情同理,还是不能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

妈妈D:什么奖励都用了,只有头几天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我们对孩子的成绩保持着适度的期待,也愿意学习打开孩子心扉&积极性的方法。但为啥孩子还在拖拉磨洋工?
一.孩子拖延症晚期,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原因,那就是不会休息。

笑起来阳光明媚的小D是因为情绪低落来做治疗的。提到学习,9岁的小D哀嚎到“小孩好苦,大人好累”。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小D的父母是非常勤奋认真的,在工作、加班之余,还要不断考取专业资格证书。父母不是严厉的人,与孩子很亲近。但在“努力”这件事上有所要求,父母告诉小D:“努力就行,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小D会在父母复习时,自己安静地写作业,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她开始想看电视、写作业拖拉磨蹭、不时要求玩会手机,家庭氛围紧张。
小D全家不认为孩子需要更多的玩耍,父亲说:“她玩的时间可多了,这摸那摸,吃吃水果,玩玩灯罩里的小虫子,搞到凌晨”。小D自己也不觉得需要休息:“我就是觉得读书苦,我背了好久好久的单词还是错,然后我就睡着了”,“爸爸更辛苦!他能学到2点呢!”小D一脸崇拜地补充。
不休眠的电脑,会卡机;连续加班的打工人,会摸鱼;而没有空闲时间自由支配的小孩,一定会磨洋工!总绷着不休息时,人是不快乐,潜意识就会想尽办法出点小差、找些乐子。
但父辈闲不下来时,儿孙又怎敢懈怠呢?特别是对于青春期前儿童,父母依然是他们的榜样,是模仿的重要对象之一。虽然家长们已然更加开放、乐观、多元,不再盯着“成绩”看,但我们的目光或许游向了“努力”、 “尽力”、 “做到你自己的最好”。可“努力”有时候更虚,不太好被量化,也没有上限。对于孩子来说,一整晚都在学习,够努力了吧?
而在这个贩卖“焦虑”的年代,纯粹的休息容易被忘记。我们忙着提高效率,甚至是休息的效率。孩子或许耳濡目染成年人如何“碎片时间阅读”、“地铁看书”或者“为了更高的目标牺牲当下的休息”。敏锐又善良的孩子多通道感受着焦虑,但不知道该不该休息,也不会休息。
1.如何做?父母和孩子都要好好休息!
Tips1:自由玩耍有盼头
好的休息是身体的放松,是自由的欢笑,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我们通常会为孩子安排丰富的周末娱乐活动,看电影、爬山、聚会。但其实每天都可以与孩子一起设定30-60分钟的“多巴胺”事件,比如完成作业就能兑换今天连载的漫画、小说、和家人杀两盘棋、自己玩乐高等。这样的“自由玩耍”时段,让孩子每天都有期待,有盼头,有掌控感。
Tips2:“懒”给孩子看看
爸爸妈妈也需要照顾好自己,放松下来,为自己建立“庄重”的休息、玩耍、娱乐时刻。周末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安排上,平日则抽出半小时运动、阅读、与孩子谈心。
愉快的父母,轻松的孩子。当孩子看到父母是平和、稳定的,他们就不容易暗生焦虑和愧疚。没有负面情绪在孩子的后台转悠,孩子真正专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那生活、学习的效率肯定能上去。

二.真正让人苦恼的拖拉或许植根于孩子的人格特点。
1.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容易拖拉、拖延。他们不是不想做好,而是太想做好了。
这些孩子的自我要求往往很高:既要升华主题也要顾好细节,既要标新立异,也要通俗易懂。在没get如何与“甲方”斡旋的技能前,孩子或许把世界投来的需求全部揽下。他们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作品是好的,是独特的,是无比惊艳的。有时初迈一步,就比对自己接收到的“完美&独特”图景,自然倍感挫败,接着就改来改去。
我们见过孩子永远写不完一页练字格,不满意就擦,来来回回好几遍,纸张要磨破了。也有的孩子优先完成自己的优势科目,写得漂漂亮亮的像本手账,但弱势科目的练习册却鬼见愁,压根没拿出书包。
2.如何做?让孩子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让孩子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就是帮助孩子战胜“拖拉”的重点。首先,爸爸妈妈就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孩子对自己严苛的要求,暗示父母需要反思教导孩子的方式方法了,如果太多太细,容易被单纯的孩子内化成超高的自我期待。教导反而变成条条框框,束缚孩子探索和试错的脚步。
当然,父母的“经验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但孩子需要慢慢学、慢慢吸收,如果我们很心急地希望孩子全盘吃下、迅速消化、立竿见影,那我们其实也变成自我要求甚高,不容许出现差错和失落的“完美主义”父母了。
Tips1:偶尔客串“笨爸爸笨妈妈”
爸爸妈妈可以向孩子展现自己的失误,接纳它们,面对它们,带着“不完美”继续生活。不小心炒糊了菜、忘记了答应的事、或者工作上的不完美,甚至小时候的糗事,都可以与孩子讨论。小笨拙可以一笑而过“哎呦,你看我傻了”,但是该赔礼的大失误也向孩子真诚道歉。
大多数人都在努力努力再努力做到最好,所以行动上真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其实是不容易的,需要一些智慧和勇气,但这也是我们正在给孩子示范的。
Tips2:帮助孩子“感觉好点”
改变孩子的认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对抗挫败体验,而爸爸妈妈是最能够帮助孩子感到“自信满满”的。
首先,要共情到孩子对独特和优秀的追求,这可以是件好事;其次,要帮助孩子理清轻重缓急:踏实地完成任务,高光时刻才会来呦;最后,斩钉截铁地给孩子勇气,孩子从爸妈眼中看到他自己的模样,你相信他他就相信他自己。
我们可以这么说“你是个喜欢尝试不同的孩子,你想要做出不一样的东西。但创造和灵感不是凭空来的。孩子,你走在慢慢积累和沉淀的路上,它才会来敲你的门。这个过程可能会无聊会沮丧,但妈妈相信你有勇气沉下心来学基础知识/做些尝试,妈妈也会陪你一起,感觉不好的时候我们一起找方法。”
Tips3:参与到孩子的奋斗中
追求完美的孩子容易盯着目标看,而低估自己的小成就。我们需要反思一下,平时真的有好好欣赏孩子的付出和进步吗?让我们重新参与到孩子奋斗的历程中来。
首先,鼓励孩子或许“糟糕”的开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其次,帮助孩子分解出小目标,并在孩子完成后真诚地表扬他,比如“你一笔一划完成了一整页纸”。这些让孩子知道,他的优异表现,以及他的尝试和努力都是被看到、被看重的!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