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卫智库 | 队列研究如何进行设计和实施?——理论联系实际


引言
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组,追踪其各组的结局,比较不同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它是流行病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法,同学们应该都已经在课本上学习过了,让我们来一起对它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深入的了解吧!

队列分析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确定研究因素
队列研究是一项非常费事、费力、费钱的研究,因此队列研究的研究因素确定至关重要。在研究中也要考虑如何选择、定义和测量暴露因素。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特征及其预后评估价值的队列研究中,确定细胞免疫功能为研究因素,并采用可靠的方法进行检测[1]。
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变量也叫结果变量,简称为结局,是指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也即研究者希望追踪观察的事件。结局就是队列研究观察的自然终点。研究结局的确定应是全面、具体、客观的。如中国乳腺癌专病队列研究中,研究结局是乳腺癌的发病[2]。
确定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
研究现场首先要求有足够数量的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而且要求人口稠密,当地领导重视,群众支持,文化水平较高,医疗卫生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中国乳腺癌专病队列研究中,在山东、河北、江苏省选择15个区/县/县级市,并且涵盖济南、聊城、临沂、潍坊、烟台、石家庄、邢台、泰州8个地级市。研究对象符合研究要求[2]。
确定样本量
由于队列研究要求的样本量较大,通常需要在几家研究场所进行观察,如不同的医院或社区,应制定相应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象的选择可以采用问卷或访谈、体格检查、中医辨证分型(针对中医研究)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获取基线信息。队列研究中影响样本量的因素如下:
① 一般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水平。
② 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暴露人群的发病率与非暴露人群相差越大,需要的观察人数越少。
③ 显著性水平,即第一类错误的大小;要求的显著性水平越高,即第一类错误越小,样本量越大。
④ 第二类错误的大小,要求第二类错误越小,需要的样本量越多。
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首先必须详细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然后对研究对象进行有计划、严格的随访,例如中国乳腺癌专病队列研究中,分为了明确的两个阶段随访,并且制定了乳腺癌社区队列整合随访信息及说明。根据研究计划中确定的结局指标对观察对象进行定期测量、记录,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暴露情况(注意队列迁移的问题)和结局。
对于治疗观察,应追踪观察,登记接受治疗措施的情况及治疗措施的接受程度;登记所研究疾病结局的发生日期和测定日期,登记随访对象的迁移、外出及返回等信息。由于随访时间较长,研究小组应当制定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措施,包括建立研究患者就诊的绿色通道,定期提醒系统,提供宣教手册,减免医疗费用,甚至为患者提供随访的交通补助。
质量控制
队列研究费时、费力、消耗大,加强实施过程,特别是资料收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显得特别重要,一般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下列几点:
① 调查员的选择
② 调查员培训
③ 制定调查员手册
④ 监督
资料整理与分析
队列研究除需建立“病例观察表”外,还需要建立数据库,定期将收集到的病例资料录入计算机数据库中,对资料进行核对和整理。检验并调整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所调查原因以外的主要特征,如年龄、性别和疾病分期等的均衡性。
研究结束后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算人年(person year)数、结局的发生率、病死率并对其差异作显着性检验;计算有关联系强度如RR、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AR)及标准化死亡比(standardised mortality ratio, SMR)等,或进行生存分析。对于研究中出现的混杂因素可以进行配比分析和多元分析。
得出结论,撰写报告
结果分析完成后,应尽快撰写研究报告,进行学术交流或发表。
小卫点睛
课本定位:
《流行病学》(人卫八版)
知识点: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要点
(1)确定研究因素
(2)确定研究结局
(3)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4)确定样本量
(5)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6)质量控制
该部分内容需要理解记忆并掌握方法,切忌死记硬背,考试中经常结合实例进行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