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芽之旅》(すずめの戸締まり)观后感
今天去看了诚哥的新作,没抢到校内见面会票的怨念就在这里发泄罢!
尽管仍然是商业片,而且仍能看出很多不足与漏洞,但是瑕不掩瑜,我个人认为这个作品比君名和天气的水准都要高一个档次。音乐和画面一如既往的新海诚,但是剧情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注意!!以下全程还有严重剧透,未观看者慎入。另外,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文仅代表我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欢迎有不同的,多样的理解的人进行留言与交流。
里面还会类比其他作品的剧情,比如小圆,寒蝉之类的,也可能带有剧透。
剧情逻辑的形成与意义
这一作对比君名和天气(只看过这俩,别的没看过就不做对比了),我认为讲述的故事类型完全不同。这并非题材上的对比(很明显三者都以灾难为题材),而是故事逻辑的立足点。铃芽我倾向于是一个逻辑闭链的讲述。小铃芽在一场灾难中失去了母亲,误入常世,在那里遇到不明身份热心大姐姐帮助,回到了常世并长大成人。在某一天邂逅了男主,并经历一系列事件之后明白了当时帮助自己的人正是现在的自己,并完成了当时自己的事情。这个闭链实际上说明,这个故事在整体上并不是单向发展的,而是闭合循环的。这与君名,天气这种实质上解决一个问题的单向发展类型完全不同(即便君名的时间线打了一个迂回,但拓扑学上仍然是单向前进的)。得救的小铃芽长大后也会重新去救小铃芽,这是故事背后默认的逻辑。与这种闭环逻辑相似的还有魔法少女小圆和寒蝉鸣泣之时等,里面都涉及到了轮回的概念。
除此之外,另一种值得提到的逻辑是倒叙。影片开头就把小铃芽遇到神秘人的场景写了出来,这说明从最开始就注定了会有什么人帮助落难的小铃芽,只不过在最后揭示了事实而已。这样的话,故事的逻辑就变成了“记录一个作者已知的,已有的事实”,而不是“作者跟进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话,剧情就变成了一种带有既定色彩的事物。举两个例子,其中一个事,主角发现“敌人”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并且哥哥早就知道事实,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策划类似反派的事情(例如脏翅膀),另一个是主角唐突被车创死,随后剧情出现了重大变化(比如一些都市爱情狗血剧)。前者的剧情张力我认为更强,因为这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事情,早就有了一个情景,观众在选择观看的时候就也默认接受了这个“棋盘”,因此观看时对剧情的思考就倾向于反思;而后者则会让观众在潜意识里感觉不服气,凭什么就非得像这个突转这样发展?进而产生惋惜,激动等情绪,可以说这些情绪都是潜意识中不服气情绪的衍生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前者比后者更适合描绘有深度的剧情。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不服气情绪结合闭环逻辑可以排除掉,就比如,在看完“我真是个笨蛋”之后会不服气沙耶加如果表白就好了;看完目明篇之后,会不服气要是诗音别那么恋爱脑,钻牛角尖就好了……但是轮回设定加入后,这种结果会转变为既定式,比如沙耶加即使表白了也会走向灭亡,因为晓美焰在别的世界线看到过了;诗音正常了,世界也会因为鹰野的强大意志而灭亡,皆杀篇就是一个体现。
在本电影中,闭环逻辑和倒叙同时出现,并且明显是倒叙起到关键的作用,使得作者变成了旁观者,记录员的角色。这和君名与天气有本质差异,因为这二者都是主角努力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主角的解决策略直接受到作者主观意志的控制,作者换个意志可能糸守就不会得救,阳菜也就不会得救,多少会让我产生一些不服气的感觉。但是铃芽则不会让我产生这种感觉,即便确实实现这个逻辑的过程上有硬伤(后文分析具体情节时会讲到),但是作者就像是一个旁观者在记录这个轮回,所以整体电影下来我都在潜意识上感到事情的大方向就会是这样发展,虽然在观看时会产生不服气感觉,但是看到最后神秘人就是铃芽的时候,这一切的感觉都消失了,这样的体验让我感到很舒服。
我在上中学时,并不喜欢倒叙,因为总觉得这是一个剧透,破坏阅读体验。但这种披着倒叙外壳的叙述方式,则让我得到了新的感受,这样我很开心。
2.情节解读与角色分析
2.1 情节的构成
铃芽的闭环逻辑要形成,需要的条件是:铃芽与男主相遇并一见倾心,铃芽拔掉要石并得到大臣的喜爱,铃芽坚持关门之旅,铃芽把变成要石的男主插进みみず,铃芽回到故乡的门中,大臣愿意变回要石。
铃芽与男主的相遇,这给人一种女主是个颜控的感觉,这是剧情以及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很不好的地方。在剧尾,小铃芽是看到了男女主的身影的,这作为深层记忆被封存起来,所以我更倾向于,女主对男主一见倾心是因为那个长相与深层的潜意识形成了共鸣。但是可惜的是,在开头铃芽去找男主的时候,她喊的是“イケメンの人”(帅哥),而且还显得比较羞涩,这不仅就显得女主颜控,而且剧情逻辑上的偶然性也太强。不过铃芽中的轮回应该是单一循环(每次循环的路径都完全一样),而不是偏差循环(比如寒蝉中梨花的轮回,每一次都和扔骰子一样有差别,比如圭一可能在参加亲戚葬礼直接L5挂掉,比如铁平可能回来可能回不来)。这样的话到也不是完全不能说过去,但我还是觉得我刚才说的倾向更合理一些,不知道小说里有没有更石锤的心理描写。
拔掉要石这个的成立也有点问题。要石应该是在常世里的,为什么跑出来了?或许诚哥并没有在意这些细节。
2.2 关于铃芽的行为
铃芽整体的行动逻辑没什么大问题,除了刚才的颜控之外。诚哥在访谈中说,虽然铃芽对男主的感情很容易理解为爱情,但是并没有这么简单。这样理解的话,其可解读性就丰富了很多。铃芽坚持继续关门之旅其实很好理解,作为灾难的受害者,对于能消解灾难的闭门师(这翻译。。。直接用原文的戸締師多好听)有了自然的崇敬感以及对于知道了灾难真相衍生出的使命感,这都是作为正面女主的品质。铃芽对于男主的感情,从最开始觉得长得帅,到对他致力于关门的崇敬,或许也回忆起自己的灾害经历(我猜的,不知道小说有没有更具体的描写),到后来在关门旅程中结下的战友情谊与衍生出的恋慕,为了防止东京超大灾害不得已放弃男主的痛苦,后来衍生出的悔恨以及寻找男主的坚定,甘愿自己变成要石的信念。将这些全部理解为爱情显然过于不合理。可惜影片本身对于铃芽的心理描写太少,很多地方的行动逻辑让人感觉唐突。或许小说会有细致描写,但是对于吸引大部分关注度的影片本身在此方面却张力不够,这也是一个硬伤(看看寒蝉目明篇的动画,园崎诗音从一个行为逻辑完全合理的悲剧角色变成了一个纯鬼畜人,动画对心理描写的删减负全责)。
2.3 关于大臣
大臣是全剧极为重要的角色。从地位上来讲,它们应当是辅佐天神的,也算是神明。网易云上有个评论说,左大臣因为身处东京,信仰更多,所以身形更大,或许有一定道理(守矢神社是吧)。神明即有神性,而神性其实在很多地方都让人感觉是依照脾气行事,神稍微一不高兴就会降下天罚(比如凤仙郡的三年无雨,只是神少吃点东西生气罢了)。按此逻辑来理解的话,大臣在前半段的行为逻辑就容易理解,典型特征就是为了和铃芽亲近而不择手段,不顾人类死活,甚至以东京大灾难为筹码要挟铃芽放弃男主,可以说这是一种神之恶。但是最后神明被铃芽的意志感动而重新变回要石,这是个很不容易的选择,传达出的逻辑是神也是可以理解感情的。这其实是右大臣作为神的一种从不在意人世感情转为理解铃芽感情的升华。有的作品里神始终都是自私的,这时候描写的热点就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抗争;而有的作品里神始终都是有感情的,甚至可以玩人神恋来制造剧情矛盾。但是像铃芽这样,让神从自私走向理解感情是很难的。我感觉,或许这个侧面也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人类情感的赞颂吧。
2.4 其他配角
这或许又是一个靠塞偶然性来蒙混过去的点。铃芽一路上遇到的所有人都是极为善良,乐于助人的。前半段的高速推进的公路片就是如此。这偶然性也太强了,不过比起天气之子的男主强干警察还是正常点。
姨妈这一角色是非常有血有肉的。作为一个普通人,她也会有负面的情绪,比如觉得铃芽很麻烦之类的。在剧中大臣展现神之恶的诱导下,将内心深处的负面影响说了出来,配合左大臣阴森的登场,气氛瞬间拉满(这里注意是大臣诱导姨妈说出来的,而不是姨妈自发说出来的,因为“左大臣”三字是从不知情的姨妈口中说出,而且铃芽也因为震惊而问了一句“你是谁”)。这和寒蝉中北条悟史的心理很像,悟史虽然不断保护妹妹,但内心深处也会有想过妹妹很烦人之类的。人性之恶的产生是很正常的,这更像是一种兽性,但是能用理性将其压制,则是人性的伟大之处。人不必因为产生恶的心理而感到自责(悟史就沉浸于自责中无法自拔),就像剧中姨妈后来对铃芽说的,那些恶的说法并不是假的,但是我们需要选择自己的理性希望的想法,坚持不懈,将恶的想法埋藏在心底,践行善的想法。我个人对于姨妈这个角色的塑造可以打10分。
3.主题与影片表现力
说到这里,剧情体会出来的内涵已经十分丰富了。作为灾难题材的影片,铃芽的剧情涉及面是十分多元的,有对灾难的想象(如往门,这来源于日本古典能乐,新海诚抄袭东方天空璋石锤了(bushi);还有要石,也来源于日本传说);有今昔对照的思考(zun就很爱玩这种东西,很多曲子的标题就有今昔对比的反思,典型代表如明日之盛,昨日之俗);有对人际关系的描绘;有对亲情,友情的提及;有对神的刻画。我对于这类影片一般不喜欢总结一个主要的主题,而是喜欢去多方面的思考其中表达的内容。一部商业影片能给人以多方面的体会,让人能够思考多方面的内涵,这已经足以让我满意了。而横向对比君名和天气,我并没有如此多元的体会。所以我感觉这一次,新海诚确实进步了。
影片表现力我觉得比君名和天气都要好。音乐上,东京上空冲击性极强,用一种略带忧郁,令人不安的旋律来营造紧张感,主题曲不错,其他曲子感觉就是一般的还行,表现张力感觉略逊于天气里的花火场景与坠落场景。画面表现上,第一次往门打开,灾厄出来的时候,画面的震撼感极强,在关上大门时,屏幕闪出标题,进一步增添回味,可惜这时候主题曲唱了一句就没了,多放几句我觉得表现张力会更好。不过,之后再出现关门的时候,震撼感会减弱,毕竟见过一次了,有了心理预期。
4.关于观影
我个人很喜欢对一部作品进行深度思考,但是现在越来越快的节奏逐渐不支持大部分人这样做。影片的优缺点,剧情,表达内涵,画面表现力,音乐,都是可以思考,感受的。而且,这些因素需要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看到网上的多元的解读与考据,会让我感到很开心。就比如,我对其中的一些民俗学化用还不算完全清楚,如果能有比较深入的科普我也会乐意去看,去思考。
在一部商业影片里加入大量只有镜头才能表现的信息,足以体现导演的想法;考察这些细节,也是作品二次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比如,我看到一个评论说,铃芽拔出椅子的时候,椅子就已经消失了,她后来捡回了小玲芽丢掉的椅子并还给了她,因为镜头中大铃芽还给小铃芽的椅子上没有划痕。这些只有影视作品才能表现的细节是非常有趣的,这是专属于镜头的艺术。在此基础上,甚至会有人去二刷,三刷某些影片。但是不与别人交流,自己是很难意识到大部分细节的。
以上这些基本都是我自己的感悟,或许会与某些人有共鸣,也或许有某些人有不同的理解。能够以互联网这一便利的平台来进行交流,实在是令人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