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禹治水
一个作业,翻写了沧月的作品,发布在这边只是为了方便告诉更多人这个被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故事。
原文:作者魔性沧月作品《蓝白社》后的番外
大禹,作为一个久远前的先祖,许是因为他的治水、立夏的功绩遗泽万世,本名少有的被流传了下来:姒文命。了解历史之后,对这个名字以及他传奇的治水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禹,此为其谥号,尊称大禹,本名姒文命。史记中司马迁的说法是,鲧是颛顼的儿子,而鲧生下了禹,不过另外的考证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里暂且不论毕竟不是重点,但可以肯定的是,鲧与禹,是黄帝分化出的一支后裔,而且还是颛顼的子孙。
从大禹姒的姓氏中,则可推断出,他们祖上也不是嫡子,较大可能是分封的庶子再向外分化出的一脉(《山海经》中言:“黄帝生洛明,洛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这边生应当为分化的意思,即赐了庶子一个新的姓,然后庶子另成一系),论出身,禹虽生于帝族,但作为庶族,身份并不高。大禹名文命,这两个字在现在的语境中,似乎是个霸气十足、意蕴深厚的名,但在当时来说,双字名其实代表了禹在家庭中并不受宗族长辈的待见(双字名在古代,要么是小名,要么代表了身份卑微)。而文命翻译成那时的意思,可能更倾向于:身上纹了自己的使命。为何作此推测,还得从其治水“失败”的父亲说起。
说完了禹再说他的父亲(甚至也可能是多位宗族长辈)鲧。前文也解释了鲧这一族系虽是皇室血脉,但作为庶族地位并不高,且鲧这一称呼还很可能是他们家族治水以后才获得的。按周时期的说法,共工、三苗、驩兜与鲧,是四大罪族,《左传》中直接提到了他们被流放到了不同的地方。(“流共工于幽州,放灌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对于鲧族罪名的描述是这样的:带着族人,偷了帝的息壤,没有等待帝的命令,就擅自去填洪水,结果被直接斩首,全族流放。总之鲧族世代传袭,最后一代鲧,就是禹的父亲。他治水失败,直接导致禹从小就是社会地位较低的被流放者。小小年纪,禹就背负着白马一族治水的命运。当然,他比那年代真正的贱民要强得多,他有祖宗赐予的贵族姓氏:姒。也有很有文化的族老取的名字:文命。
姒文命能够被后人尊称为大禹,功绩当然是治水,但治水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与传统认知中不尽相同的细节。
传说大禹治水走遍天下,晒得皮肤黝黑,满手老茧。司马迁评价:“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说大禹亲自疏通沟渠,手脚全是茧,教人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辇,一年四季都在行走天下。刚娶了妻子就走了,路过家门都不回去看。如此直到九州水患处理好,舜重重地赏赐了他玄色的玉圭。
《诗经》中则有“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其作为歌功颂祖的重要文献,可信度是极高的。
《山海经》:“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河自然是专指黄河,积石山则是今甘肃省祁连山脉延伸出去的山,那里确实积石遍布,大块大块的巨石堆了一地,有一条峡谷,有明显地开凿痕迹,并且有水蚀痕迹,那可能是曾经的黄河故道之一,国外学者也有考证,积石山发生过大洪水。而此处渤海则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渤海,大概率为青海湖。除此之外还有禹“攻”(自然为开凿)云雨山、共工国山,的记录。
这些部分是符合我们传统认知中大禹奔波劳苦、过门不入的治水先锋形象的,不过也有与现在常言的那个治水故事不同的地方。
前文道:鲧窃帝息壤,以湮洪水;禹则疏通沟渠,开山导水。这不就是说“鲧不通水性,严加堵塞,想要阻挡洪水,可人力如何与大自然相抗?最终失败,而大禹深知堵不如疏的道理,采用开山导流的方式,宣泄黄河,治理洪水,得以成功。”这么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么?但其实除了流产甚广的传说,还有一部分资料没有被正视,这一部分也是文题“鲧禹治水”的由来。
首先便是一个迥别于传说故事的真实情况:鲧并非不知道开山凿路、疏通洪水的治水知识的,他也能认识到“堵不如疏”这一客观规律。
有记载道:“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此记载是告诉我们,鲧也去攻过山。
既然鲧亦知建堤拦水,又知开山疏水,他为什么还是没能治水成功,反而还成了罪族呢?
可能原因有:经验不足、能力有限。鲧虽然也开山凿路,但是他是先驱者,在他之前可能没人这么做过,最难莫过于第一人。错误多,失误多,是非常正常的。《山海经·山经》里记载了非常多多山脉水系,都是禹整理的吗?也不尽然,而是他的家族历代所积攒的经验。秦始皇一统六国,也是奋六世之余烈。连出六代明君,最终天大的功劳,落到了嬴政头上。可这功劳百分之八十,得从秦孝公开始算起,代代叠加。 治水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贡献,禹只是最后完成拼图的人。这也是为何舜信任禹,还是把治水交给他们家族的原因,他们家世代治水,乃是治水名门。纵然鲧开了个大失败,可其实舜可能也知道,禹父亲鲧死的有点冤。
《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鲧治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治理好黄河,鲧自己是知道的,他心里是有数的,这才“窃帝息壤,以湮洪水”。这个窃字就很精髓,这是有预谋的,真等洪水已经到了,他根本来不及偷。也就是说,鲧治理后,对于汛期暴雨下,黄河即将破堤,他是看得出来的。当然,也没有算太早,大约提前了一天到半天左右。
他知道自己的开山凿路泄洪的操作会失败,他知道一场大洪水马上淹过来,他没有办法,来不及了,只能偷了息壤去堵,做最后的挣扎。
同时还有一个细节,鲧直接的死因可能并不是治水失败,而是盗用了尧帝的息壤土去堵洪水……为什么如此认为,因为息壤在古代的意思是极好的土,鲧的行为类似于发洪水的时候来不及了,偷拿了袁爷爷试验地里最好的土去堵洪水,而且这个土的主人,还是尧帝。因此,他被处以刑杀。
鲧为何如此作死,跑去拿息壤填洪水了呢?不知道这么做会死吗?为何不待帝命?
按孔子整理记载的《尚书》中的评价,帝尧称鲧“方命圮族”,意为不听命令,危害族人。也就是说,帝尧很不喜欢鲧,认为鲧这个人喜欢不听他的命令。不听领导命令,领导怎么会委以重任?所以帝尧很不想让鲧去治水。但四岳都推荐鲧,让他试试,所以帝尧很不情愿地让鲧去治水了,毕竟洪水滔天。我们可以想象,帝尧自己不愿意的人选,他怎么可能全力支持呢?关于鲧怎么死的,屈原在《离骚》里提及了:“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婞,倔强固执,不听从。直,不弯,引申为刚直。屈原这话的意思很明白:鲧这个人因为“婞直”而死,最终落得暴尸于羽山的荒郊野外。(其实孔儒记载跟屈原描述的不同,这个细节也蛮有意思的,此处就不展开细说了)
九年下来,鲧有一套堵、梳并用的理论,可完成度太低了。黄河还是泛滥了,黄河总是泛滥,鲧已经预料到了洪水将至,堤坝根本支撑不了多久,小股的溃流,很快就会变成无数大股的洪流,下游百姓将陷入滔天洪水之中。
对此,他只能不停地加固堤坝,往水里填土,他已经疯狂了,疯狂到根本不管什么息壤不息壤的,帝之花园土,皇家庄园又如何?一样给刨了填黄河!洪水面前,一切资产皆不重要,唯人命大如天。
最后,他有没有堵住那场洪水,不知道,也许他只是拖延了片刻,给大家撤离争取时间。让大家能够逃到高处,山地丘陵上,躲避洪水侵袭。
《淮南子》:“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
对此,鲧背负了巨大的罪行,这罪行并不是治水无功,“绩用弗成”。而是“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不仅无功,反而有过。他拿了帝之息壤,去填洪水,死罪。
殛杀,全族流放!
鲧会不知道挖了息壤是什么罪过吗?洪水若只淹了屋舍民田,帝尧并不会饿肚子,也许会死很多人,但毕竟是天灾。可是高地防洪的息壤庄园也被毁了,还活了这么多人口,所有人都要饿肚子!这是人祸。
天灾之下,只是治水失败,九年无功,最多流放。人祸做了,便是窃帝息壤,不待帝命,死罪。
鲧选择了死罪,选择尽可能地救人。也许他并没有救太多人,也许他真的救了很多人。息壤没了还能再造,人死了却不会复生。人活着就有希望,鲧可以死,他把希望留下去了。
他只是一名先驱者,他摸索着降服黄河的方法,他知道堵疏并用,尽管并不被帝尧所支持,尽管困难重重,可已经尽全力地去做了。也许他治水犯了很多错误,甚至因为顽固倔强,固执己见才导致九年无功, 但先行者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乃从蛮荒之中,摸索出路来。最难莫过于第一人。
他的所有失误,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经验。
鲧或许早就料到自己会失败,所以最后只想救更多的人,人活着便是希望,这个希望最终会结出果实,等来真正降服黄河的那个人。他也许根本没想到,那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先驱者所有的失败,只为拼上时代交给他的拼图,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后来者比前人更优秀,只因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时代在前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所谓天命之子,不过是无数先祖的牺牲,所最后汇聚的血色凝结。不过是时代的拼图,终于等来了最后一块罢了。
秦始皇如此,大禹亦如此。
治水重任,终于落到了姒文命的身上。正如他的名字,文命。
这个名字,在当时乃是贱名,可在我们看来,实在是妙不可言。
它也许,只是帝尧因为鲧违背帝命,而以纹身刻字的方式,印在年幼的继任者大禹身上的命令纹身,以警告鲧的后人,当遵从帝命!因身上有这样的纹身,是以大禹叫“文命”。亦或者,这是鲧之一族的长辈们,亲手刻在大禹的身上,要让他谨记:振兴家族的重任,背负在你的身上。以取名“文命”。更甚至,大禹的本名并不是这个。也许只是后人附会,言大禹乃是天命烙印之人,是为“文命”。
罪族白马,被驱赶到炎黄文明圈边缘,成为蛮夷。但是禹并没有遗忘父辈的遗志,也没有懈怠。失败乃成功之母,他努力琢磨着先辈们留下的资料,完善着堵疏并用的治水理论。并最终,等来了那个能洞察人心,极有识人之明,且善于用人的舜。
磕磕绊绊,禹和舜两个极有能力的人,最终完成了这份伟业,降服了黄河。却因种种原因,只留下了“大禹治水”的传说,而禹的父辈鲧的事迹,却淹没在滚滚时间尘埃中。其实,他身上又何尝不是闪耀着中华民族勤恳奋斗、实践求索、重视百姓生命的优秀品质呢,他的故事不该被埋没,正是他或者他们的探索、奋斗,以及牺牲,方才成就了禹为后人万世歌颂的功绩。